杨俊峰 (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耿镇耿北小学)
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最简单、最有效、最直接的互动方式。通过学生对老师所提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思维的广度、宽度和深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中,适当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积极地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是不是问题越多就越好呢?怎样的问题才算得上是好的问题呢?
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数学课堂中,一些教师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教学,学生在一连串的问题中进行学习。有问有答,整个课堂看起来异常活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不是学生就学好了、学透了、弄清了、弄懂了?不尽其然!适度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有效的学习,而过于频繁的问题会让部分学生感觉过于简单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有些问题没有理解而茫然不知从何答起,长此以往对学习产生倦怠情绪。
教学中,一些教师喜欢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进行新知的教学,这是好现象。学贵有疑,但是整节课都是围绕问题,有问有答,以问代讲,在互动中结束新课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部分同学的接受能力。有时候的问题,老师听到有学生回答正确后,这个知识点的内容就这样讲过去,进行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学习缺乏深度思考,学生很难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此时,可能还有部分学生没有弄懂这个问题,而下一个问题又出现了。对于比较难的问题,有时在学生没有回答正确的情况下,老师担心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就自己代替学生回答。自问自答,一笔带过,这样节省了时间,也不影响自己的教学进度。而很多时候,学生根本就没明白这部分的知识。
数学知识是一个联系紧密的体系,学生这部分知识没有搞明白,那部分的知识就会听不懂。久而久之,许多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搞清楚,他们对一些新的知识想搞清楚也没有办法,造成一知半解,形成积压,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课堂中,老师可以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愉快的展开学习活动,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教学中,有些老师喜欢提问题,喜欢一个接一个地提问,没有注重所提问题的价值,这样的问题既浪费了课堂教学的时间,还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平淡无奇的问题,没有亮点闪现不说,还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有老师刚刚抛出一个问题,就让学生回答,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思考的时间,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问题的价值性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一节课中问题过多,整节课,学生都在忙于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弄到懂,下一个问题又来了。整节课学生也会显得很疲惫,他们没有弄懂的问题,还有没有弄清的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知识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我们都知道,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当我们在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时,我们需要停留上一段时间,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看看学生是否弄懂了问题。
对于一些回答不上来问题的学生,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对他们进行引导,他们不会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后,总喜欢让学习好的学生来回答。
这样,课堂气氛很好,师生的活动也很积极,整节课行云流水、看起来很流畅。但教学效果是不是很好呢?对于优等生来说,没有什么,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可能有很多知识都没能听明白。一节课浑浑噩噩,自己都不知道在听什么,更谈不上学习的效果了。
教师在倾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全神贯注地看着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表现得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学生回答完后,没有及时予以评价,搞得学生摸不清东南西北,不知道自己回答得对不对,其他同学也是一头雾水。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都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知道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儿,怎么来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呢?如果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学生知道的内容反复讲来讲去,学生没有明白的内容简单略过,那么这样的教,就是非常失败的课堂。
学生在回答错误时,一些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正面的指导,而是“你回答错了”“你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等,挫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实,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也想回答正确,也想得到教师的鼓励与表扬。如果他们对知识没有完全的理解,出现了错误,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的指导与点拨,而这时候也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其他同学此刻也在积极地思考。老师这时候的批评,将会极大地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依然没有搞清楚,其他同学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对与不对,正确的答案是什么等等,这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毋庸置疑,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问题要能体现一节课的教学重点,提“大问题”,以便让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叶圣陶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学中,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这些问题从学生认知的实际出发,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学生跟随着问题来学习数学知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巩固复习,我们的问题都要注重层次性。最初的问题比较直观,易于理解。随着知识的学习,我们所提出的问题也应加深一定的难度。这样,学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他们也会产生一定的愉悦感,觉得自己不仅学习了知识,自信心也得到极大地增强。
在学习《字母表示数》时,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2)字母能表示哪些数?(3)怎样用字母表示数?首先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为什么要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生往往见到过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扑克牌中的J、Q、K、A等就表示了不同的数字,我们学习的加法与乘法运算律中,也用到了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的情况,结合这些情况,我们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直观、简洁。字母能表示哪些数,在学习中,学生会知道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数(扑克牌中的K表示13)、一定范围的数(妈妈的年龄a+26)、任意数等。怎样用字母表示数这个问题中,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他们就会知道字母与字母、字母与数字相加、相减、相乘、相除时的写法,充分体现了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老师提出的问题要少而精,且要有一定的深度,要重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思考这样的问题过程中,他们就会联系学习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厘清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新旧知识在他们的脑海中交汇,当悟出问题的思路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思维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也会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中,我们通过用量角器来测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来求出它的内角和是1800。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学习的知识,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这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还能用哪些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呢?学生会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等方法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会从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0入手,把一个长方形沿它的对角线分成两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0,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0。通过老师的启发,在这种多角度、全方位的操作活动中,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这一知识会牢记于心。
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体现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重点内容会得到巩固,难点内容会得到突破。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植树问题》是学生难于理解的一类题目,在小学阶段,许多同学对于植树问题搞不清楚,做题时出错率也较高。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练习课中,设计如下的问题:在一条长30米的小路两边植树,每隔3米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在思考中会想到:哪种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哪种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减1,哪种情况下“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等等。
这道题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少1。同时学生们还会考虑到,小路的两边植树,那就是先求出小路一边的棵数,再用棵数乘2,就会得到两边的棵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就会全面理解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有好有坏,掌握知识有快有慢。同一个班级,同一个授课老师,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别。在同样的40分钟的时间,有的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精神饱满;有的学生开始还在努力地听课,听着听着思想就开小差了,等回过神来,老师已经讲了很多内容了。为此,课堂提问要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带有难度的问题,让他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试着让他们回答比较直观、简单的问题,让他们也融入课堂中来。让学生走进最近发展区,他们跳一跳就能够得着桃子,这样在课堂上,课堂中每位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数学课堂中积极的评价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无论是回答对了还是错了,我们都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老师的积极鼓励下,他们会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一同学习新知识。
综上,好的课堂提问,要注重知识的层次性、思维的启发性、知识的巩固性。我们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和课堂评价的激励性,我们设计课堂问题,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因人而异,更要突出重点,少而精,要有深度。如是,方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的宽度、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为学生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