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NJSY22236)。
作者简介:郭丽敏(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与化工。
[摘 要] 对接企业标准、产业需求,以“工匠精神”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实施、考核中融入“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化工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人才培养;化工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46-04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指有技艺专长的工匠,他们既有技术又有职业道德、职业品质、职业信仰,不仅敬业,技艺精益,还能对技艺创新。2022年5月,新职业教育法颁布,明确了实施职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這里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水平、责任心和职业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推进,化工行业处于推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阶段,资源型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发迫切。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存在“重技能、轻思政”“只教书、不育人”“素质差、技能弱”等问题,滞后于化工行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高职化工专业应从实践出发,对接企业标准、对接产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融入“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将“工匠精神”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化工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对接企业标准、产业需求,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鄂尔多斯是国家级煤化工产业示范区,初步形成煤炭、煤电、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以地区资源为优势,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支柱产业为核心,“工业园区化、产业集聚化、产品延伸化、资源综合化”为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输出主力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铝循环产业基地”和“西部装备制造基地”,重点建设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煤电冶金一体化、氯碱化工和建材“五大”特色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发展模式。围绕鄂尔多斯产业发展需要及产业链、创新链和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紧密对接当地产业和企业,以培养化工行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依托地区产业优势,大力推进“政校行园企”合作办学模式,与鄂尔多斯各大园区、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鄂尔多斯化工职教集团,校企共建鄂尔多斯创融化工产业学院及氯碱化工校企合作工作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专业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企业标准、对接产业需求。
校企合作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从工作岗位职责任务出发,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归纳分析以及调研分析,依据化工生产运行操作,常用设备维护、产品检验检测等岗位能力需求,参照化工类专业职业技能等级和1+X证书标准,与企业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现职业教育“五对接”。重点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入手,强化职业能力和责任心,如表1、表2所示。
对接企业标准、对接产业需求,基于“工匠精神”,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为化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化工HSE与清洁生产、无机化工生产技术、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氮肥生产技术、化工生产操作及其教学内容,详见表2。
二、实施融入“工匠精神”的化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的设计、组织、实施、考核融入“工匠精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职业标准、人文素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并且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开展针对性教学,并实施“知识+技能+态度”项目化课程考核。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职业技能和塑造职业精神,达到培养“工匠精神”的目的。
如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员”国家职业标准融入基础化学课程教学目标、实施内容与考核方法中。课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公布课堂教学任务,学生分组讨论、梳理项目实施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师首先强调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再对相应实验原理知识和仪器操作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在预习基础上,结合教师讲解和演示,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和实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实验报告。在实训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巡视、考核,指导、纠正学生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任务实施完成后,每组自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数据结果和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教师对实训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对每组学生实施的情况进行点评,重点讲解学生实训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技能操作的规范性。课程采用诊断性、素质能力多元化、过程性考核的评价体系(详见表3),将各个部分成绩设定不同权重计算总评。
表3 基础化学课程考核评价标准
■
三、建设具备“工匠精神”的化工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
建设具备一支“工匠精神”的化工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对人才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保障。专职教师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挖掘专业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保证专业课程思政落地落实;具有基本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多媒体、混合式教学;能够开展教学改革、技术应用与社会服务。兼职教师从本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高技术技能人才中聘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了解教育教学规律,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校内专业课程要依靠校内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校外实践要通过企业认知、岗位实习等活动帮助学生强化“工匠精神”、职业技能。
通过校企合作,取长补短、形成互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帮助企业良性发展。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各个环节企业的参与,真正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岗位相对接,生产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来自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标准,感受到企业对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职业要求,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总结
校企合作建设由企业师傅和学校专任教师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基础保障。对接企业标准、对接产业需求,了解行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岗位工作核心技能需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基于“工匠精神”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职业道德、人文素养贯穿课程教学过程中,把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证书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含草案说明)[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2]张兵营.基于素质本位的职校生职业素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2):169-171.
[3]李臣化.“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68-369.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