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地方文化走进翻译课堂的实践研究

2024-05-22 09:31曹宏伟刘凤英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1期
关键词:陇南英语翻译一带一路

曹宏伟 刘凤英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高校创新基金项目“‘一带一路语境下陇南地区地域文化双语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022B-469)研究成果;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校课题“小学全科教师教育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研究”(项目號:GS[2022]GHBI882)研究成果;陇南市社会化出资科技计划项目“升本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及其提升路径研究——以陇南师专为例”(项目号:2023-S·SZ—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曹宏伟(1979—),男,汉族,甘肃正宁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教学理论实践研究。

刘凤英(1981—),女,汉族,甘肃西和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摘           要]  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作为翻译专业的全新实践形式,在拓宽翻译专业学生眼界、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推动翻译课堂优化升级等领域作用显著。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以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重申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筛选原则,以“茶文化”与“陇南文化”为例,从文化背景、翻译特点以及翻译策略等方向入手,详细探讨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实践思路与具体措施,以充分发挥地方文化在英语翻译领域的实际效能,为英语教师日后高效开展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一带一路”;地方文化;翻译课堂;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1-0005-04

近年来,我国对外活动愈加频繁,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标准不断更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下,地方文化走进英语课堂已经成为高校英语课堂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基于“一带一路”视域,加强对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实践研究十分必要。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英语翻译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推进产教融合高效发展进程;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地方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充分激发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有助于地方深入贯彻落实全新发展理念,从而使“一带一路”倡议铺得更宽、更远。

一、文化的概念

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先定义文化:某一社会群体的知识、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简单说来,文化就是某一社会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本文的文化主要指陇南地区民俗以及旅游方面的文化个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文化宣传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中国文化的输出对对外交流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也为高等院校英语教学改革指引了全新的方向。教师应明确意识到现代社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目标,以英语翻译教学为着力点探索全新的教育方法路径,从而为地方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提供强劲的人才驱动力。

二、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的必要性

(一)地方文化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活力

地方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活力。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先后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文件为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尤其是《纲要》强调各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的作用,以课程建设为主战场,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坚持立德树人的发展目标不动摇,积极实现提升高校学生核心修养的深层次培育目标。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彰显地方文化基因、构建地方上层建筑等领域作用显著。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是一场将翻译课堂由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动实践[1]。一方面,与我国教育方针政策相吻合;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高校教育实效。地方文化在为英语翻译课堂提供有力抓手的同时,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注入活力。

(二)地方文化为学生文化自信提供支持

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本民族文化传承的充分肯定与自觉维护。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提供强大支持。地方文化走进翻译课堂,为文化自信提供支持的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表现形式,能够为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可知可感的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获得感、认同感,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二,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课堂,是一次将地方文化与英语翻译进行连接的有益尝试,能够为学生搭建全方位、深层次体会地方文化的平台,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其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在有效提升英语翻译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能够在感悟地方文化鲜明特征的基础上,筛选出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地方文化类型,不断增强对英语翻译的兴趣,从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担当文化传播使命。

(三)翻译教材中缺乏地方文化教学内容

英汉翻译教学要求学生熟练将地域文化翻译成英语供他人学习交流,并在翻译的基础上对地方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满足地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达到了新高度,因此,为了让世界更好更多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地方文化走出去,学生的英语翻译水平也必须上新台阶。然而现有的英汉翻译教材中关于地方文化的内容涉及较少,不利于文化的双向传播,易对学生形成错误的引导。

(四)地方文化为英语翻译课堂提供资源

地方文化作为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与精神诉求,具有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等鲜明特征[2]。地方文化走入英语翻译课堂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地方文化能够为翻译课堂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源。一方面,地方文化的形成周期较长。在历朝历代的更迭变迁中,地方文化不断推陈出新,能够为英语翻译课堂提供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地方文化涵盖内容较广。无论是思想观念、风俗习惯,还是生活方式,抑或是情感表达,都在地方文化中得到充分彰显,为英语翻译课堂提供不同主题、不同场景下的教学资源。综上,将地方文化融入英语翻译课堂,能够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实际功效,在有效提升学生翻译能力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地方文化的传播使命。

三、基于“一带一路”背景的地方文化英语翻译实践筛选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是地方文化走进翻译课堂的首要筛选原则[3]。其一,教师在筛选地方文化时,需要深刻把握该单元翻译课堂的教学目标,将求真、求实与贴合、统一等原则贯穿筛选全流程。其二,教师在筛选地方文化时,应当审慎判断,确保地方文化内容的真实性。鉴于地方文化历经时期较长、涵盖内容较广等特征,教师应当仔细查阅相关文献,确保选中的地方文化“有史可依”。此外,部分史实史料的编撰包含记录者的特定视角与特定目的,教师应仔细筛选甄别,做出正确判断。

(二)贴近生活原则

贴近生活原则是地方文化走进翻译课堂的重要筛选原则。首先,教师在筛选地方文化时,应将班级学生基础、能力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尽量挑选与之相匹配的地方文化。其次,教师在筛选地方文化时,应尽量选择与学生生活场景相关性较强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尽量激活学生对翻译课堂的参与热情。以陇南地区为例,教师可以将部分“陇南文化”引入翻译课堂。由于案例中的城市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甚至能够亲自探究“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文化对家乡的影响,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自觉承担新时代背景下地方文化传播责任”的理想信念。

(三)提升学生的认知原则

提升学生的认知原则是地方文化走进翻译课堂的必要原则。“一带一路”背景下,将地方文化引入翻译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锚定翻译专业定位,加深对翻译专业的理解与认知。因此,教师在筛选地方文化时,应充分体会地方文化内涵,筛选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认知、拓宽学生眼界且较为典型的地方文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可提升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力,降低“本土文化失语症”等现象出现的概率,为学生高质、高效翻译我国地方文化奠定坚实基础。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文化走进英语翻译教学的实践

(一)“陇南文化”

1.文化背景

陇南,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南部,擁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西汉水旁,乞巧女儿虔诚祈盼;康南林间,悠扬缠绵的倾诉一表衷肠。”[4]现如今,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逐步实施,“陇南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将陇南文化引入英语翻译课堂,一方面能够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传播中国文化提供崭新思路;另一方面,能够为英语翻译课堂提供鲜活素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为培养堪担地方文化国际传播重任的优秀翻译人才奠定基础。

2.翻译教学实践与策略

地方文化有鲜明而独特的地方性个体特征,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内涵,提供了人类学意义上的地方性知识。陇南文化包括饮食、建筑、礼仪等众多板块,蕴藏的文化意象极为丰富。在英语翻译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将翻译停留在表层阶段,应让学生认真阅读相关文献史料,仔细研读并把握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审美韵味,不断提升自身翻译水平。

(1)“乞巧节”

乞巧文化作为陇南文化资源中的一大瑰宝,在传承陇南文化、丰富陇南民俗内容等领域作用显著。乞巧文化是起源于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秦人遗风,传承已有两千余年。陇南乞巧节,是集诗词歌赋、工艺美术、劳动技能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更是历代陇南女性“巾帼建功、砥砺奋进”的典型写照。“乞巧节”较为常见的翻译为“the Begging Festival”,但“Begging”一词理解起来因人而异。教师在授课实践时采用保留原文内容及形式的直译法,将“Qiqiao Festival,is a Chinese festival that celebrates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cowherd and weaver girl in Chinese mythology”以及“It falls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7th month on the Chinese calen-dar. It is sometimes called 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the Chinese Valentines Day,the Night of Sevens,or the Magpie Festival.”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体会到陇南乞巧“弘扬女性勤劳贤惠、淳朴善良”以及“祈求祝福、乞取智巧”等深层次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学会“plead to be endowed with perfect skills”以及“wish for anything their hearts de-sired”等地道表达。同样的方法可用于如陇南“成县西峡颂”风景区和“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外宣翻译即译为“Chengxian Xixia ode”,“Jifeng Mountain”。

(2)“陇南古村”

古村作为陇南建筑的主要代表符号之一,在凸显陇南人文化观念等领域作用显著。“黄墙黛瓦氤氲千年,入眼皆是青山绿水”。古村通常被翻译为“ancient village”,“ancient”一词在英文中表示“古代的、古老的、老式的”,虽与“古村”有相通之处,但却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陇南古村”背后“复得返自然”的美好愿景以及“与自然相融”的建筑审美意蕴。穿斗式建筑风格的青瓦房依山傍水、负阴抱阳,诉说“墙倒屋不塌”的传奇。“一带一路”倡议为张坝古村带来全新希望,“泛博物馆”概念下,古村经济重现活力,方寸之间尽显地方文化本色。因此,在翻译课堂教学实践中采用音译法(transliteration)来翻译,即用发音相近的词来翻译,只保留语音和书写形式,进而“陇南古村”可参考译文:“The villages you can feel the nostalgia,the vitality and the culture inheriting,which located in Longnan.”同理,康县阳坝亚热带生态旅游风景区、两当云屏三峡自然风景区可采用音译法译为“Yangba”“Yunping”,同样以“铁观音”为例,引导学生可译为“Tie guan yin”,凸显茶名称的唯一与特别,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地方文化。

(二)“茶文化”翻译

1.文化背景

茶文化作为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源于古代中国,“中国传统制茶技艺与相关习俗”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尽管中国人驯化与栽培茶叶的源头已不可考,但相关史料表明,中国茶文化早在先秦时期便已生根,相关饮茶习俗至魏晋时期便已成熟。西晋《三国志》、东晋《华阳国志》、南北朝《洛阳伽蓝记》《南齐书》等均有大量关于茶文化的记载。现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茶文化”底色已然得以清晰显现。正所谓“一盏中国茶,万里亦为邻”。将茶文化引入英语翻译课堂,既能够彰显我国倡导的和谐共处、遵循礼制等原则,又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推动我国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2.翻译教学实践与策略

翻译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解决语言、文化、翻译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依据这一特点,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对地方文化中的特色词汇的英译采用或遵循不同的翻译标准及原则,以满足不同翻译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因此,在翻译教学中遇到陇南特色文化词汇需要汉译时,为了让地方特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和解读,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从陇南地区的实际出发,遵循翻译基本原则选择以下翻译教学策略。

(1)需要甄别衍生表达

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人们为了彰显对茶文化的喜爱,在日常生活中衍生出众多与茶相关的表达。因此,要向学生强调翻译时不可“望文生义”,引导学生首先充分联系上下文语境甄别语境下词汇的意义和内涵,以确保翻译文本的精确性、科学性。

基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可采用意译法,即保持原文内容、不保留原文形式的译法,直译法适用于饮茶文化、风俗习惯等内容的翻译,旨在凸显中西方文化差异性,有助于学生提升翻译文本的质量。以“红茶”为例,学生应译为“Black tea”而并非“Red tea”,译文与“红茶泡水后呈现黑色”保持一致。以“its not my cup of tea”为例,但经过分析上下文语境,该句不可译为“那不是我的茶”。首先启发学生查找文献,然后教师给出参考信息:“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a‘cup of tea was such a synonym for acceptability that it became the name given to a favoured friend.”即,20世紀初,“cup of tea”便可指代“受欢迎的人”,可以用它形容一位受青睐的朋友,尤其是充满活力、能增添生活乐趣的朋友。结合当今时代背景,“its not my cup of tea”可以译为“那不是我的菜”或者“非我所爱”。旨在凸显不同茶种的特色与品质。经过上述方法和策略的训练,学生在碰到类似的翻译障碍便能迎刃而解。

(2)需要注重艺术性

陇南地区地理位置较为独特,自然环境优渥。高纬度、高海拔、高清洁度等优势使得陇南茶叶“香高耐泡、鲜爽浓醇”。因此,教师在翻译教学中需要不断考究,仔细推敲,确保翻译教学尽可能地保持地域文化特有的艺术性和对地方文化翻译的准确度。以描述茶香为例,教师可以参考“The aroma of this tea is rich and mellow”以及“An aroma that gives off an overall sense of freshness”等。同样以“陇南土陶茶罐”为例,翻译教学实践中可将它翻译为“Longnan Soil pottery tea pot”,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由土成陶过程中的“百绕指尖、孜孜不倦”,更添一份“罐中岁月长”的韵味。在学生翻译陇南康县“茶马古道”时,可给学生提前布置前期学习任务,让学生查阅有关“茶马古道”的历史及其路线走向,然后展开小组研讨,分享“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与其相关联的故事,最后研讨出较为准确且富有艺术性的译文,可将“茶马古道”译为:Tea-horse Ancient Road,这样做更便于学生联想到陇南文化,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及家园情怀。

五、结束语

将地方文化引入英语翻译课堂符合我国相关政策要求,对促进我国英语翻译课堂提质增效以及提升我国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质量均具有积极意义。英语翻译相关从业者应当加强对地方文化的重视,充分领悟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内涵,充分发挥翻译课堂在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阵地”作用,切实提升英语翻译课堂效率,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翻译工作的深层价值,鼓励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英语翻译能力,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薇.国际传播视域下自贸区外宣翻译现状与策略研究:以云南省红河州为例[J].大众文艺,2022(12):107-109.

[2]王辉,许小倩.“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文化产业外宣翻译策略探究[J].海外英语,2021(14):26-28.

[3]朱玉霞.“一带一路”视域下甘肃高校英语翻译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1):77-80.

[4]程岩.基于文化自信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校园英语,2022(46):13-15.

[5]贾莎.“一带一路”倡议下河南高校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融入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1(1):60-6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陇南英语翻译一带一路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
高中英语翻译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