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思政课堂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又为思政课程开展提供了民族沃土。然而二者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为此应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对策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思政课|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进,治国理政的同时,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最重要的位置。2023年6月国家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文化关乎国本,关乎国运”,强调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领导人的文化思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七个着力”之一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着力点,又能更好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处世之道以及人生哲理等等,这些不仅对当时的人们和时代产生影响,而且也对现在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思政课实质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而传统文化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也体现了这一思想,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是大势所趋。
(一)立德树人,提升综合素质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高中阶段对于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尤为关键,正如国家总书记所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然而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往往只注重智育,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判学生的优劣,从而造成学生片面发展。而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可以让青少年更好地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其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培养优秀品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让其全面发展,真正在实践中达到知行合一。
(二)高度融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1]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意识形态方面进行指导的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课必须坚持的指导理论,即使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的时代、背景、原因等方面不同,但是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方面还有很多相似之处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致力于培养人全面发展,这与我们思政课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致性。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我们党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在今年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国家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这两个结合既是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原理里汲取的智慧,又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相辅相成,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民族土壤和根基,马克思主义则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力量。[2]
(三)自觉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目前中国位于百年大变局中,国内外局面变化莫测,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这些都给青少年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尤其是他们现在对传统节日淡泊而盲目推崇西方节日。而思政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处于迷茫期间的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真正用心去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自觉去传承中华美德。文化自信来自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发展;来自对革命文化的继承;来自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来自对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的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下五千年而绵延不绝,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更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正如国家总书记所说强调:“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既能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又可以很好地建设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教育倡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了高中思政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具有融入过程中师资队伍素质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和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素质不足
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教师,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教学活动,能够在教材和学生之间建立桥梁,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用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然而,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中却出现师资队伍素质不足情况。一是教师的社会角色较多,既要处理学校事务,协调沟通家长学校社会,又要处理家庭事务,造成一部分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无法更好地将二者融合讲授。二是,现在教师科研压力较大,[3]教学任务很重,许多教师迫于学校升学率,将精力更多投入学生知识能力的学习,而忽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三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教育强国的需求,这些都对师资队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冲击,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年轻一代教师虽然可以熟练使用新媒体技术教课,但是大多重视外在形式而忽视实际内容。部分教师考上编制后尤其是90后、00后教师受社会“躺平”“摆烂”思潮影响,只求“稳”不求“进”,缺乏创新精神。而大多年长一代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摒弃现代教育方式,媒介素养不足,过度依赖自己已形成的知识结构体系,不去跟随时代步伐,无法满足新时代教育需求。
(二)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22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性贫困,但是各地经济发展还是不同。尤其是在乡村,教育投入经费较少,师资队伍专兼职匹配不足,这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缺少了硬件支持。在软件方面,虽然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但是学校教育内容仍然局限于教材,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社会热点事件避而不谈,忽视社会资源库。同时也未与地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未去开发本地特色资源。无法将课堂教学内容、地方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现代媒体技术很好的有机结合。并且现在有些地方实行教师轮岗制,致使一些教师缺乏集体归属感,他们也不愿意耗费精力去投入到教育资源开发中。这些都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融入环境协调性不足
思政课堂是高中学校教育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要想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配合,然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这方面三者却协调性不足。一是,家庭方面。父母的育人观念没有转变,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孩子德育教育,忽视了家风建设,致使一部分家庭教育缺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二是,学校方面。一方面,学校管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过于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目标的实现,而没有去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这方面教育资源。并且即使二者融入也仅局限于课堂,浮于形式,只是枯燥地讲授理论,并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学校软环境建设不足,没有形成一定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找到合适方式使二者融入学生生活中。三是,社会方面。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结合宣传这方面并没有占领这一阵地,反而让一些没有文化含量的低级短视频频上头条。可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协调性不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对策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出发点是通过思政课堂促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落脚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促进二者融合可以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多途径开发教育资源和家校社协同发展构建和谐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结合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可以从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两方面入手。1.外部条件。国家应该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撑;学校应该邀请一些文化传统方面的专家来开展专题活动,加强顶层设计,采用集体备课、研讨会等途径来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同时为教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活动,让教师更有精力和时间投身于自身素质提高和教育资源开发中。2.教师自身。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有深厚的文化理论功底。思政课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教师要学识渊博,自觉研读传统文化经典,扩充传统文化知识储备。课前做好备教材、备学生和备教法,同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课中,“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师要将教科书中的知识给学生讲通、讲透,注重语言艺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多途径为学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埋下热爱的种子。同时,及时补充更新知识,将马克思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保证思政课内容与时俱进。课后,积极反思,做好总结,统筹兼顾,将精力多用于更有价值的社会角色上。
(二)立足实际,多途径开发教育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之中,我们要通过在思政课上的学习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自觉。首先,发扬传统美德。[4]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源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言传身教。同时在思政课上,结合国情、时政热点、时代发展来深度解读传统美德现实意义,既可以让传统美德更好地融入思政课堂,又可以让传统美德更好地与时代结合。其次,阅读优秀传统文化著作。经典著作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教育资源。[2]在平时进行思政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一些著作,比如《论语》《孟子》《道德經》等等,并在适当时候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学习。再次,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举办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演讲比赛、歌咏比赛、主题班会等等,通过这些校园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最后,开展实践活动。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根植于学生心中,必须通过思政课的一些实践活动。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博物馆、纪念堂等,利用AR技术,去重走革命道路,感受革命精神,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多方协同,构建和谐环境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不是单靠某一方面的努力,而是家校社协同发展。国家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第一,家庭方面。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父母要转变教育观念,不“唯分是图”,注重孩子的全方面发展。其次,处理好家庭关系,保持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第二,学校方面。首先,学校应增强示范效应,做好考察监督、相关教师培训学习、信息资料更新和方法创新等;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去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其次,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长廊,展示同学们制作的手抄报、手工作业,从而在校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来取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最后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5]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课外实践可以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课堂知识可以为课外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第三,社会方面。党和国家政府应引导好舆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大平台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开辟新领域。挖掘网络信息平台的优势,占领网络领域主阵地,推送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信息资源,打造一些思政专题公众号或网上学习平台来高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课的融合发展。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才能高效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总而言之,虽然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面临一些困境,但是经过一系列措施可以解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时间的洗礼,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而思政课又是实现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只有实现二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培育青少年的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
[2]叶云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76-79.
[3]刘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延安大学,2023.
[4]许童,刘晓波.中华传统美德融入思政课的路径与方法[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07):74-76.
[5]颜雨萱,付晓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48-50.
(作者简介:周瑾,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