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势、困境及对策

2024-05-22 09:16:42张宇王旭东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

张宇 王旭东

【摘要】图像对大学生有明显的亲和力,图像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中具有内容可视化、提高对象参與度、辩证启发性等优势。但随着进入图像时代,在资本、技术的裹挟下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却不得不面临着精品资源匮乏、过度娱乐化以及伦理风险等发展难题,对此,亟需完善精品资源库建设、提升学生素养、扭转技术异化趋势,发挥图像叙事的正向作用,提升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视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阐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价值,他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1],“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2]。高校作为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担负着讲好党史、党史育人的重要使命。强化党史教育活动,可以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引导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自觉加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浪潮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以其直观、丰富的优势已成为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在娱乐至上、算法黑箱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下,图像叙事在新时期高校党史教育活动中却陷入了发展桎梏。因此,有必要厘清图像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对策,更好的发挥其为党育人的正向功能。

一、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的优势

所谓图像,顾名思义,就是图形和影像,而图像叙事则是用图像方式作为传播内容的载体,通过想象力和视觉思维将空间并列内容联结成一个顺序整体[3]。就党史教育活动来说,相比于文字和语言,图像可以将话语的抽象思维逻辑变为图像的直观思维逻辑,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大大延伸了党史故事讲述模式,使党史教育更具亲和力、具象化和沉浸性。

(一)图像叙事的可视化,增强党史教育的说服力

图像本身具备审美性,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可视、直观、生动,通过“可视”对客观事物进行临摹,拉近了观看者与图像符号的距离,给人带来感性、愉悦的视觉观感[4]。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当图像和历史、政治属性联结起来时,又能彰显出强大的教育功能[5]。图像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中的作用即是如此。一方面,图像叙事能够形象生动的传达信息,从整体到细节再现我党的峥嵘岁月,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渠道了解和观看到这些图像资源,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另一方面,教师将图像元素融入到教材、课件中,通过图像生动地讲述党史故事,以视觉图像符号为引子提升了党史教育的趣味性、开放性,有效激发学生党史学习的兴趣。可见,在高校党史教育中,学生不管是图像信息的主动捕捉者的还是被动的接收者,图像叙事都能够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方式的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判断,增强学生党史学习的意识,坚定对党的认同与爱戴。

(二)图像叙事的交互感,提高党史教育的沉浸性

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视频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党史教育图像叙事逐渐从简单、二维的传统方式转变为虚拟交互、立体动态的新方式。这种互动叙事新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客观实体,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对象提供沉浸式体验;二是基于网络资源和技术,将红色资源嵌入到“互联网+”的云模式中[6]。前者主要出现在一些历史博物馆、党史陈列馆,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使用“实景+裸眼3D”沉浸式场景影像技术还原了“开天辟地大事变”,使受教育者宛如身临其境,极大地丰富了感官体验。后者则是以“互联网+党史”聚合党史学习资源,实现“云”参观、“云”学习。例如福建某高校发起的线上重走长征路,依托于微信小程序,大学生通过微信运动步数解锁长征路线和大事件,打破了个体与历史的时空壁垒,化身为某个历史角色,沉浸式体验红军长征历程。再譬如学习强国平台《红色映像》专栏连通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网上展馆,构建了一个内容精彩、生动形象的叙事图景,用户鼠标一点就可以置身于360°环绕的展馆,还可以自主选择叙事路径,直观感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一个个奇迹。

(三)图像叙事的启蒙性,丰富党史教育的内涵

图像以视觉为中心,通过调动色彩、音调、物体等元素展现场景,拓宽了文字和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范围,有效提升了党史教育的价值属性。这种价值源自三个方面:第一,图像叙事的隐喻或暗喻。很多图像具有象征意义,可以含蓄婉转的传递出某种信息,如电影《长津湖》中,志愿军在入朝列车上看到了雄壮巍峨的长城,纷纷为之侧目,将个人和家国情怀通过图像符号建立了联系图像,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图像叙事的多义性。罗兰·巴特认为图像符号有信息层次、象征层次和“晦义”三种意义层次[7]。图说万象,图像可以同时表达多种事物、出现在多个空间维度中,在党史教育中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对图像文本内涵的理解。第三,图像叙事的互文语境。相似的图像情境,但和不同的文本内容产生了关联,并形成了图像联想,即所谓视觉意义上的互文语境[5]。例如,巴以冲突爆发后,中方发言人始终呼吁双方停火,保护平民,落实联合国“两国方案”,而美国总统拜登则旗帜鲜明的支持以色列,给其提供军事援助,助长战争的火焰,这样两段图像内容构成互文语境,学生更加深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才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真正的推动者。

二、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的发展困境

尽管图像叙事在高校党史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精品资源稀缺、过度娱乐化、技术反噬产生伦理风险等,严重阻碍了高校党史教育图像叙事正向作用的发挥。

(一)图像的资源匮乏

在互联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图像资源浩瀚丰富、层出不穷,因此,首先要明确本文所说的这种党史教育图像资源匮乏是相对意义上的资源稀缺,即精品资源的匮乏,而不是绝对数量上的。从高校层面上,造成资源相对匮乏的可能性在于一些单位或教育主体倾向于借助外界资源,但缺乏一定的资源搜集和整合的能力,或不能因地制宜,有效的进行本土化创作,简单的“拿来主义”水土不服,难以打造成精品资源和党史教育品牌[8]。从社会层面上,一些创作者为了避免主旋律作品叫好不叫座,不考虑从精心打磨内容方面下功夫,反而是选择填塞大场面、特效、偶像明星甚至是软色情、暴力等刺激元素,这就不可避免的和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历史的真实性产生冲突,图像叙事的教育作用大打折扣,从而难以打造成新的红色经典。

(二)图像叙事的过度娱乐化

进入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个体加入创作阵营,图像内容和形式也愈加多元化。而市场经济下的资本为了攫取更大利益,故意迎合青年群体中存在的浅层的感性欲望需求,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颠覆性的戏说,从而导致一些图像叙事过度娱乐化、商业化,红色经典“面目全非”,失去了党史教育本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甚至是失真化。典型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暴走漫画侮辱董存瑞烈士”事件,抗日剧中出现的抽雪茄、大背头的革命战士形象以及各种雷人桥段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一定的甄别能力和基础素养,一方面,可能沉浸在图像中渲染的暴力、享乐主义、特权主义元素或痴迷于“爱豆”的耍帅扮酷,满足于低层次的感性欲望,图像叙事的教育作用被遮蔽;另一方面,很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政治目的分子的误导和蛊惑,迷失在图像塑造的“虚假”的“拟态环境”中,对真实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是否定,走上历史虚无主义的歧途,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话语失效[9]。

(三)图像叙事的伦理风险

现代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图像的话语权和图像叙事的表现水准,抖音、微博逐渐成为所有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对技术的过度依赖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异化,当公众沉浸在图像所带来的视觉快感中很可能忘记观看的意义,技术主宰的图像叙事所带来的成瘾性、感官刺激以及思辨能力下降等伦理风险会降低党史教育的效度。一方面,快餐文化盛行下的图像表现出碎片化、个性化、泛娱乐化的特点,缺乏学习研究的系统性、整体性,长期接受这样的图像叙事会导致大学生群体不仅想象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性能力下降,而且也失去了对抽象的理论深入探究的兴趣[4]。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技术、算法技术的加持下,用户被“标签化”接收个性化定制信息,丧失了图像筛选的选择权和接收多元化信息的权利,陷入了“欢乐”的信息茧房[10],削弱了党史教育图像传播的均衡性,更可怕的是一旦党史教育内容长期缺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就可能会出现解构正统、否定权威、缺乏历史认同感等问题,最终形成扭曲的历史观。

三、应对措施

高校开展党史教育不可能脱离图像和图像叙事这一重要载体和方式,但在实际中图像叙事和党史教育的结合却存在一些问题,只有社会、学校、政府多方齐头并进,扬长避短,发挥出图像叙事的正面价值才能实现党史教育图像叙事的最大化效益。

(一)打造精品图像,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图像内容依旧是提高受众兴趣的关键,只有不断创新内容,打造出精品图像,方能提高图像叙事的教育成效。一方面要优化图像叙事的结构。图像通过空间的变化来展示时间的更替,图像叙事中的每个要素彼此依赖、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创作者要提高创作本领,妥善安排好图像展示的时空下每个要素的位置,把握好图像滑动的程序和节奏,提高图像叙事的视听体验。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党史内涵。除了尽可能真实还原历史、丰富图像语言,更重要的是深入对党史精神的刻画,突出历史所蕴含的人文关怀,通过人、图的对接将历史事件意义和人物精神巧妙的传达给青年人,激发他们对历史和当下进行反省与思考,提升图像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此外,除了打造出精品资源,还要搭建有效的资源获取和传播渠道,否则花儿开的再鲜艳,也只是孤芳自赏。一是完善党史学习资源库的建设,例如学习强国APP、党史学习教育官网这样的国家级理论学习平台,各式各样的图像文本应有尽有,但缺乏一定有效的资源管理,在实际中应加强对这些平台的分类管理与资源整合,让使用者和学习者可以更方便获取资源;二是搭建精品资源的推广平台,除了分享主流媒体和权威专家提供的资源,也要给其他精品图像创作者提供上传渠道,让优秀的党史图像资源不会明珠蒙尘,而是真正“活”起来、“流”起来。

(二)提升学生素养,多方协同并进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明德、学史力行”,高校开展党史教育,占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是必然要求。第一,学校应营造浓厚的党史学习文化氛围。在校园设置党史文化角,组织各类党史知识文化竞赛活动,向学生普及“四史”文化常识,落实党史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提高广大青年大学生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基本认识。第二,教育者应准确阐释图像叙事的正确意义。教师作为高校党史教育的推动者,需适时提醒学生图片的内容和性质,避免非主流的图像内容解构对学生造成伤害,通过示范性的图像让学生清楚图像的伦理道德,从而把握图像叙事的正确价值导向。第三,青年群体需提升批判性思维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图像信息,学会利用科学的辩证唯物史观正确对图像信息进行甄选和价值判断,自觉抵制低俗的感官刺激内容,有意识的拓宽信息获取渠道,避免受到历史虚无、谬误的误导或陷入到“信息茧房”下的安乐圈和极端反动浪潮中。

(三)扭转技术异化趋势,营造健康网络环境

完全由技术主宰的碎片化、娱乐化图像叙事模式会导致大学生陷入技术控制论的窠臼,对此,应不断规范技术算法、落实责任监管,推动青年群体脱离狭隘的信息孤岛,消解由此可能引发的伦理风险。在算法研发方面,应打破所谓的“技术中性”原则,设计开发算法时要以服务青年人成长成才为前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各类技术应用中,根据青年人的个性化需求适当调整或增加精品党史图像内容的推送,探索构建个性价值、人文价值与政治需求相统一的算法模型,确保将算法逻辑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10]。在责任监管方面,应完善互联网平台的责任惩戒机制,通过法律明确平台的责任主体和边界,对于由算法产生的价值偏差及时进行矫正和问责,同时加强对视频内容的审核与追查,严格规避歪曲抹黑党史、不尊重历史人物事迹以及仅满足肤浅的感性欲望的图像内容大肆传播,对于恶意解构历史、煽动社会舆论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进行法律追责,营造一个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1(04).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更好走向未来交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答卷[J].党建,2013(07):10-11.

[3]龙迪勇.图像叙事:空间的时间化[J].江西社会科学,2007(9):39-53.

[4]寇晓燕.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叙事研究[J].教育评论,2019(05):100-103.

[5]郭春林,郭華生.图像视域下大学生党史教育发展路径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6):72-74.

[6]郭春林,郭华生.图像在大学生党史教育中的优越性及伦理研究[J].南方论刊,2022(01):20-21,36.

[7]秦燕.罗兰·巴特论图像符号的意义[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2).

[8]吴杨,雷晓燕,吴芳.党史学习教育视频化优化路径研究[J].中国广播,2021(12):51-55.

[9]王凤仙,李亮.爱国主义教育图像叙事的表征、困境与突破[J].高校辅导员,2022(06):28-32.

[10]李杰.“信息茧房”困境下青年价值观引领的“自缚”和“解缚”[J].高校辅导员,2022(05):58-61.

(作者简介:张宇,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王旭东,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元素在动漫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鉴(2017年1期)2017-03-24 22:15:25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的探究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13:56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6:04
基于视觉文化的网络视频课程数字化包装研究
涂鸦艺术的城市视觉文化表现
今传媒(2016年6期)2016-07-02 00:49:41
城市规划视角下现代化铁路枢纽站的视觉文化传播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3:15:50
当代消费主义语境下视觉文化的审美反思
消费导刊(2015年5期)2015-09-10 1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