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亚宁 曹隽 徐趁丽
【摘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思政课是关键,但是其他课程同样具有育人功能。“三全育人”理念旨在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的提出,充分肯定了高校思政课这一主阵地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又强调其他任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协同合作,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政治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提高,从实践层面推进了“三全育人”理念的深入。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实际困难,这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深入和提升育人功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高校应协同所有教师,深化对“三全育人”以及课程思政理念的认识,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构建全过程育人链,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实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有序深入推进。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理念指引。课程思政的提出,为“三全育人”理念的推进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源。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不仅承担着对学生知识传递的功能,但同时也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作为各高校以及各学科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各学科特点,深入挖掘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资源,不断提高课程思政的育人水平,将“三全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落细落小。
一、课程思政概念概述
从词语构成来看,课程思政包含课程和思政两个词语。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主要是指学校为了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主要是指某一门学科。思政,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实质在于把外化的社会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限于思政课本身的教育理念,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作为各专业课以及通识课而言,这些课程都或多或少的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元素,各科教师要从课程出发,回归教育本质,多元化引领培养学生,使其能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难
(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运行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但当前,高校存在其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与思政课协同性不佳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思政顶层设计尚不完善
高校相关责任人以及主管部门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没有将政策落实到实处,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视程度不高,既没有结合地域特色,亦没有根据自身办学优势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比如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以及课程思政的评价奖惩机制等方面缺乏明确的表述,在顶层设计方面尚不完善。[1]
2.课程思政建设权责分工不明确
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权责分配尚不明确,存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主要在教师的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在实际课程思政工作推进过程中责任主体分工不明确,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不理想。同时,部分学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课堂活动仍局限于单纯知识讲授。
3.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有效引领
高校课程思政推进建设不应仅仅是口号,更应该落实到真正的教育教学活动。要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教育效果,仅凭借思政课不足以支撑,更应发挥各门学科教师的育人功能。但当前,部分高校学科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深,缺乏相关的培训以及实践研究。学校相关责任人应该起到牵头带动作用,比如牵头思政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交流沟通与合作,鼓励课程教师参加各类的课程思政培训交流活动,结合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进行教材选定和辅导用书编纂的相关工作。[2]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队伍有待优化
1.教师德育意识较为薄弱
在一些高校,部分學科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仅是简单的了解其概念,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缺乏深入理解,对课程思政建设缺乏重视度。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科教师存在走过场现象,只能生搬硬套思政育人元素,没有达成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有机结合,使得课堂教学过于形式主义。部分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对与价值引领等方面一言以概之,教学内容和方法过于刻板,课堂灵活性不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以及德育效果不佳。
2.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较为欠缺
教师的本质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而言,不仅要学会教书,更要学会育人。但实际上,一些学科教师花费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阐述上,虽然自身具备了良好的专业技能,但是于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育人资源却挖掘不充分,导致在教学中无法真正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同时对于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学科教师配套完整的专题培训是应有之义,学科教师在培训交流中可以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但是实际上,相关的培训资源比较短缺,导致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程思政推进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3.教师协同能力较为不足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思政课教师的观念,使得各类学科与思政课从长期隔离的状态变的联系日益密切。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整个学校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任务,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教学任务上都比较繁重,不能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专业发展,这就必须依赖于其他学科教师的协同合作,比如专业课教师。但目前存在部分学科教师和思政课教师沟通交流较少的情况,协同育人的意愿不强,准备不足,这就在一定层面上直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3]
三、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路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民族才有希望,国家才有未来。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思想政治水平关乎直接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使命呼唤担当,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结合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现实困难,将从全程育人、全过程育人以及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视角研究有效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形成全员教育合力
1.增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和能力
以三全育人为视角,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全体学科教师秉承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认同感,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育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育人活动。为达到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作为学科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在深入阐述把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挖掘课程其中包涵的育人资源,并探讨研究使德育内容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新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2.完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
高校要高效落实课程思政建设总体目标,完善课程思政培养方案,强化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一方面,高校要改变传统的评价考核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重科研轻德育”的教育观念,使教学、科研以及育人三者能够达到有机统一。另一方面,高校要在评价考核方面体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把课程思政的建设效果纳入到教师的考核机制当中,使各学科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同时也要完善奖惩机制,表现为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到常态化的考核中,在教师的评奖评优以及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
3.提高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协同作用
为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要求,确保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高校开展,除了各学科教师包括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相关责任主体、各二级学院的主管领导以及学生辅导员都应该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增强协同育人能力。高校应主动牵头示范,开展相关课程思政培训活动,帮助每一位老师都能深入全面的了解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和要求,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育人实践活动,从实践中提升技能。各二级学院主管领导应该就本学院学科专业特色以及优势,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协同学科教师共同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以帮助学科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攻坚克难。[4]同时,各学生辅导员应该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配合思政课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协同发挥育人作用。
(二)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
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从时间维度上,它包含了学生从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从课程体系上,它包含了学生从大一开始接触的每一门课程。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必须构建覆盖大学生在校期间全过程的育人模式。
1.完善课程思政在时间链条上的育人模式
高校应结合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主要任务以及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成长规律,依据各二级学院开设课程的不同特点,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从时间上发挥课程思政的长期育人作用。
2.优化课程思政在课程建设上的育人模式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课程教育数量比较多,高校自身所开设的课程门类也相较繁多。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高校可以以点带面,主要表现为结合学科专业优势,以重点课程、精品课程的打造为中心,通过发掘重点、精品课程当中包涵的育人资源,寓育人于课程中,积累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为其他学科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范例。
(三)融汇全方位育人空间
1.实现互联网空间与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
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应该注重网络空间与教学空间的相互融通。各高校应该发挥自身优势,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較远,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公众号以及微视频慕课等形式,让各学科教师都能获取丰富优质的教育资源,并能够进行进行沟通和交流。[5]各高校学生也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交流学习平台,实时了解相关教学内容,并通过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便于教师能够准确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不断调整优化教学内容和方式,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思想理论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实现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融会贯通
实践是学生的第二课堂,理论来源于实践。学校相关领导和主体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理论活动,比如可以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活动,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学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办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团,通过社团纳新、社团活动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学生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实现自我学习、自我提高。除此之外,各高校要牵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联合学科教师、辅导员、宣传部、团委等多个部门参与到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来。这一过程既整合了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又丰富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最终落脚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这都有效提高了课程思政水平和教育效果。
四、结语
立德树人是高校办好教育的宗旨,任重而道远。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的提出也是根据课程自身的价值引领为契机,拓宽了高校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如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以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坚持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从高校、各学科教师以及顶层设计等多方面齐发力,使思政课教师与学科教师同行,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同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真正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胡金富,程艳.“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昌吉学院学报,2021(04):34-38.
[2]赵翼.“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22.
[3]李波.协同理论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419(03):67-69.
[4]陈大勇,沈秀琴,廖建平.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实践指向[J].高教学刊,2023,9(25):9-12.
[5]张凤翠,邬志辉.“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22,(04):265-2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口经济学院2023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研究(Hjyj2023038)的阶段性成果;本文系2023海口经济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微思政”育人模式研究(Hjyj2023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佘亚宁,海口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