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乐乐 陈伟
将表现性评价引入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中,有利于测评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的劳动精神等内在素养表现,是劳动课程评价的重要方式。本文分析了表现性评价对劳动课程评价的适切性,从确定“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评价目标、设计驱动劳动过程的表现性任务、制定凸显行为能力的评分规则三方面提出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中的设计。以具体劳动活动剪窗花为例,展示表现性评价在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劳动课程评价;“教—学—评”一致性;劳动素养
徐乐乐,陈伟.小学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2024(15):81-84.
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劳动课标》)的出台,将劳动教育从综合实践课程中独立出来,单独成为一门国家必修课程,其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劳动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方法,《劳动课标》指出:“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基本的原则,注重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1]。表现性评价方式侧重于在真实的情境中,依据一定的评分标准对学生外在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评定学生内在能力倾向的发展,学生亦能够根据表现性评价的反馈内容,及时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不断完善自身。可见,在小学劳动课程评价中使用表现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客觀需要。
一、表现性评价在劳动课程评价中的适切性
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动态学习发展过程中的表现,既兼顾教师的教,又兼顾学生的学,无论是从评价理念、内容上看,还是从评价特点、方式上看,都是劳动课程评价的有效方式。表现性评价在劳动课程评价中应用的适切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表现性评价与劳动课程评价理念一致
表现性评价把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最终目的,注重“教—学—评”一体化。首先,建构主义理论为表现性评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反对教学与评价的割裂,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动态生成,在师生交流反馈中获得真实评价,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劳动课标》也强调“教—学—评”的一致性,指出:“发挥评价的反馈改进功能,促进学生认真参与劳动学习与实践,改进教师教学安排”[2]。将表现性评价运用在劳动课程中,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获得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进行问题分析、反思总结、自我调节,并充分运用所学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来改善下一步表现,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基于学生的劳动表现,评估检测目标是否达成,达成程度,考量需要做哪些调整才能促使最终目标的达成,从而安排下一步的劳动教学。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育评价是同时进行的。综上,表现性评价与劳动课程评价的理念具有一致性。
2.表现性评价与劳动课程评价内容相符
“素养总会以某种方式获得表现, 当表现被恰当理解和使用时, 它可以成为判断素养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操作或动态表现是表现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劳动课程评价同样注重对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劳动表现与素养进行评价。比如在制作纸艺仿真莲花的手工劳动中,学生对花瓣、花蕊、莲叶的制作过程表现就是素养的一种体现,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材料与工具的选择、对花瓣的设计与构图、怎样剪得精美细致、粘贴时的最佳角度、粘贴的顺序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最终体现在实际操作的表现上,这些表现显示出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思维加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合作学习、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表现性评价与劳动课程评价内容相符,可利用表现性评价观测学生的劳动表现来评估其素养情况。
3.表现性评价与劳动课程评价兼重情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在情境创设上较为单一,“人们在社会或个人生活、工作中所遭遇到的现实问题生动而复杂,‘赵括式的纸上谈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4]。表现性评价注重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下,考察学生的实际表现,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认知与态度体验,促进习得能力的迁移,从而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劳动核心素养的培养对真实生活情境亦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劳动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劳动素养需要真实的情境作为载体,只有让学生亲历贴近生活的劳动情境,通过劳动观察、劳动实践与劳动锻炼,才能更好的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体验劳动过程的快乐,不断深化对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故劳动课程评价应该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中进行,以便展现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劳动素养水平,可见,在对情境的依赖方面,二者具有高度适切性。
4.表现性评价丰富了劳动课程评价方式
表现性评价这个术语用来描述“既评定过程又评定结果的学业评定方式”[5]。其不仅注重观察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内在体验,而且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追踪学生学习的动态发展,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是一种持续、综合的评价方式。此外,在评价主体方面,表现性评价突破了传统评价主体单一的弊端,更加注重师评、自评、学生互评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劳动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在平时表现评价中采用劳动任务单、劳动清单、劳动档案袋等工具进行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劳动课程亦强调要发挥教师、学生、家长的多元主体评价作用。将表现性评价方式运用于劳动教学中,学生利用评价标准对自己或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不仅能够起到榜样激励的作用,还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审视和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发展反思性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自我调整与完善,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小学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在小学劳动课程中进行表现性评价首先要确定“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评价目标,其次要设计驱动学习过程的表现性任务,最后制定凸显行为能力的评分规则,将劳动素养融入教学、学习过程中。
1.确定“教—学—评”一致的表现性评价目标
确定评价目标是实施表现性评价的首要条件,而课程标准是评价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劳动课标》规定了劳动课程主要围绕劳动素养的四个维度来确立课程总体目标,并围绕总目标逐级具体分解为各学段目标。各学段目标是教学目标、评价目标的方向引领。“表现性任务直接依托评价目标,且评价目标愈具体,表现性任务愈有指向性。”[6]因此,要将学段目标分解成可操作、可观察、可实现的小目标,不能将学段目标直接作为劳动课程教学的操作目标。
首先,对任务群进行分解,《劳动课标》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类型,设置了十个劳动任务群,不同学段对应不同劳动任务群,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学段、对其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依据学校的劳动设施、劳动场地等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选择该学段任务群中合适、具体的劳动项目。其次,对劳动项目所蕴含的劳动素养表现进行分析,寻找并剖析关键动词,将抽象目标分解为清晰、具体的表现性目标。最后,结合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以及要使用的劳动方法、经历的劳动过程、达成的劳动结果,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养成,从而对表现性目标进行具体描述。
2.设计驱动劳动过程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根据评价目标开发的,旨在评价学生达成目标的程度”[7],是能够被学生直接感知和体验到的部分,是学生进行劳动活动的内容载体。一个完整的表現性评价任务主要包括五大要素:挑战目标、情境、角色、作品或表现、受众[8]。
根据这五个要素设计驱动劳动过程的表现性任务。一是目标明确。劳动任务目标与评价目标相匹配,为劳动实践学习活动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向,同时也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从而决定任务的难易程度。二是真实情境。“表现性劳动任务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可以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也可以从真实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9]三是角色定位。根据劳动教育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类型,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全身心投入任务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劳动表现,增加学生真实的劳动体验。四是任务成果有开放性。表现性劳动任务对成果的形式、内容有明确的要求,但同时又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探究的余地,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既能完成预期任务也可以有创造性的发挥、个性化的表现。五是有观众受众。学生之间优秀的劳动作品与成果可以激发其相互学习与交流的积极性。综上,基于五大要素设计的有挑战性的劳动任务,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
3.制定凸显行为能力的评分标准
表现性评价需要制定能够记录和衡量学生表现的评分工具。评分标准是评分工具的一种,“评分标准是对教学目标的进一步澄清和细化,从而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清楚自己距离目标有多远,而不是对自己学习的程度感到疑惑”[10]。利用评分标准,有利于教师收集学生的学习表现信息,能够更加公平客观的对学生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
根据评价目标的具体要求与评价内容的具体要素,设计与之相适应并能凸显学生行为能力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的开发程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确定评价的任务或要素出发,另一种是从分析学生作品着手”[11]。在劳动课程中,运用第一种评分标准需要分析表现性任务中蕴含的劳动素养、确定劳动素养的表现特征,并且描述出各要素的不同水平层次。如对整理与归纳劳动任务进行评价时,即可按照劳动要素进行评价。运用第二种评分规则时,需要收集学生的劳动作品,按照作品的评价要素列出不同水平作品的标准,对其进行分类,以此来区分学生的不同表现水平。如对学生制作的风筝作品进行评价,即可从风筝的造型、扎制、糊裱、线条等构成要素进行评价,将作品要素分类,让每个学生的表现在评分规则中找到对应的位置。
三、小学劳动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
表现性评价在劳动课程中的具体应用选择了《劳动课标》中第二学段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中《剪窗花》项目活动为例,通过确定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目标、设计与劳动素养匹配的表现性任务、制定可观测的评分标准、展开促进劳动素养落实的评价活动四个环节进行展示应用。
1.确定指向劳动素养的表现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是表现性评价的第一要素。首先,通过分析《劳动课标》,明确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放在核心位置,表现性目标从四种劳动素养进行设定。其次,通过对第二学段传统工艺制作任务群内容进行分析,通过对关键动词的剖析可以知道课程标准分别从“了解”“识读”“设计”“制作”四个方面对内容进行了要求,规定了劳动活动的范围。“简单的示意图”“简单作品”从程度副词角度规定了劳动任务的难易程度。最后,明晰学生已有的学习认知水平,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有挑战且学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
综上分析,确定以下表现性评价目标。劳动观念上,体验剪窗花过程中的辛苦与快乐。劳动能力上,能够熟练使用剪刀、刻刀、垫板、红纸等材料工具;掌握剪窗花的方法与步骤;设计合理的构图;作品制作细致,精益求精。劳动习惯和品质上,安全规范摆放与使用剪刀与刻刀;手工剪纸制作结束后,能整理、归纳剪纸工具,主动整理桌面,将废纸屑投入垃圾桶内等,养成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劳动精神上,能自觉积极参与剪纸活动,对剪窗花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并积极探索,体会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
2.设计与劳动素养匹配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任务是劳动素养目标达成的关键。在《剪窗花》劳动项目中,根据评价目标、学生学情、表现性情境等要求,设置如下表现性任务和指导语:春节即将来临,很多人家都有贴窗花的传统,窗花不仅具有迎春祈福的寓意还可以装饰房间,假设你是一名小设计师,也为家里设计一个窗花并剪裁出来,在春节的时候贴上吧。具体来说你有以下几个任务。
1.搜集、了解有关窗花这种民间艺术的背景、特征、题材、传说等资料。准备剪窗花所需要的剪刀、刻刀、垫板、铅笔、橡皮、红色正方形的纸等材料工具。
2.学习剪窗花的方法步骤。
3.我是设计小达人,设计自己喜欢的窗花图案。
4.我是巧手小明星,动手操作,认真细致地剪出自己设计的窗花。作品成果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每组推选一位“巧手小明星”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
5.我是评价小能手。
(1)投票选取最终的“巧手小明星”。
(2)分享交流在剪窗花过程中的体会。根据评分规则先进行自我评价,再与同伴进行相互评价,和老师一起交流评价结果,总结自己在剪窗花过程中的收获和困难,汲取经验。
3.制定可观测的评分标准
制定评分标准是表现性评价极为重要的环节。《剪窗花》劳动评分指标要素是依据劳动课程标准中所要培养学生的四种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和学习目标所制定的,并细分为不同的三个水平层次(A、B、C级),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多元主体评价,促使学生了解自身水平及努力方向。
具体而言,在劳动观念方面,A级能发自内心认可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能够体验在剪窗花过程中的辛苦与快乐;B级能基本认可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剪窗花的辛苦与快乐;C级能初步体验剪窗花的辛苦与快乐。
劳动能力方面,A级为能够熟练使用剪刀等材料工具;熟练掌握剪窗花的方法与步骤;构图设计合理、比例和谐;作品制作细致,线条流畅,造型形象生动,精益求精。B级为能够使用剪刀等材料工具;掌握剪窗花的方法与步骤;构图设计与比例基本合理、协调;作品制作线条基本流畅但有瑕疵。C级为懂得使用剪刀等材料工具;懂得剪窗花的方法与步骤;窗花构图设计比例失调;作品制作不够细致,线条不流畅。
劳动习惯和品质方面,A级强调始终能安全规范使用剪刀与刻刀;剪纸结束后,能带领同伴整理剪纸工具,将废纸屑投入垃圾桶内;始终能够专心、细心进行劳动,具有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B级要求能够安全规范使用剪刀与刻刀;能自觉归纳剪纸工具,主动整理桌面;能够专心进行劳动,具有专心致志的劳动品质。C级则需在他人的提醒下安全规范使用剪刀与刻刀;需要在同伴监督下归纳剪纸工具,整理桌面;基本能够专心进行劳动。
劳动精神方面,A级要求始终能自觉积极参与剪窗花活动,对剪窗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并能积极探索想办法解决,不怕困难。体会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尊敬传统手艺人。B级要求能够自觉参与剪窗花活动,对剪窗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好奇心并会请求他人的帮助,不怕困难。体会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C级为在他人指导下能参与剪窗花活动,对剪窗花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时会有畏难情绪。初步体会到传统工艺技术的精湛。
4.展开促进劳动素养落实的评价活动
课堂实施表现性评价将学生学习过程可视化,教师教学过程可调节,学生学习效果可评估,是“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集中体现。根据评价目标、评价任务,具体设计以下几个环节。首先,进入情境,理解目标。要将学生带入创设的表现性情境中,带领学生逐条理解学习目标,确保让学生知道“到哪去”。其次,呈现任务,明确标准。教师呈现表现性任务,确保学生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公布评分标准,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再次,实践操作,关注表现。教师关注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并给予学生相应的支持与指导,及时收集学生的劳动表现数据。最后,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學生根据评分细则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与同学交流,反思努力的方向。教师则根据学生表现信息评估学生素养达成情况,做出下一步教学策略。
表现性评价方式更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个体差异,学生是自评和互评的主体,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每个学生各方面劳动素养形成的快慢有所差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表现。劳动素养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渐进发展过程。运用表现性评价,可以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反馈证据,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在小学劳动课程中的应用定会产生可见的结果与收获。
参考文献
[1][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1,51,41.
[3]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4):10-24.
[4] 刘笛月.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功能及设计框架[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6(05):44-47+62.
[5] 科林·马什.初任教师手册[M].吴刚平,何利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75.
[6] 邵朝友.教师如何研制表现性任务:从目标分解技术谈起[J].当代教育科学,2015(14):3-5+21.
[7] 赵德成.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02):97-103.
[8] 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1(05):94-105.
[10] 佟柠.例说高中地理应用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技术[J].上海教育科研,2015(09):46-49.
[11] 邵朝友.评分规则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徐乐乐(1995-),女,甘肃民勤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陈伟(1978-),女,新疆伊犁人,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 赵武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