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东
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必须深入贯彻三个“一切”和“以生为本”教育教学思想,让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启引下通过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等方法方式来达成研学的目标,从而完成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但是,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和其他的观摩课、公开课等活动中发现,高中化学探究课堂中存有对学生的“放引”矛盾。那么,到底怎么才能处理好高中化学探究课堂中对学生的“放引”矛盾呢?该问题的本质就是高中化学探究性研学中教师与学生两大元素的定位问题。现笔者利用本文谈谈自己的操作与想法。
一、放手让学生探究,恰当启引,不淡化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每一个学习者的内心都一个天然的需求,那就是学习者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人、探究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主探究是组织实施探究性高中化学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参与高中化学知识学习与探究的主动性能否被调动、学习潜力能否被激发、学习能力能否得到提升,决定了高中化学探究课堂的高度。作为教师,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使他们能够敞开探究的“心”。同时,教师也要适时发挥主导作用,根据班级中学生化学知识的认知能力进行恰当的启引。在学生“卡壳”或者力不从心时,教师的启引就显得十分珍贵了。比如,在研学“二氧化硫的性质”时,若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探索与研究其化学性质,那就显得太过随意了,没有化学知识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了。此刻,教师必须给学生恰当的启引,为他们探索与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竖起“航灯”,指明探索与研究的方向。让学生探索与研究的主题如下。
1.从物质分类的视角看二氧化硫,它属于何类物质?我们能探索与研究什么?
2.从微观的视角看二氧化硫,它当中的硫元素的化合价应是多少?能推测其有哪些性质?我们还能探索与研究什么?
3.从物质利用的视角看二氧化硫,它具有何种性质?我们还能探索与研究什么?
在教师精心的启引下,学生们有了猜想的方向,有了探索与研究的目标。此刻,虽因学生之间的差异导致各个学习小组设计的研究性实验不完全相同,但是这也为学生开展深入的交往互动、讨论合作设置了话题,学生们对“二氧化硫”的认知冲突与思维撞击反而促使他们的实验更加认真严肃、科学谨慎。在师生的默契配合下,学生们完整地绘制了二氧化硫性质的图例。如此的启引给学生指明了方向,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方法,把学生的化学思维有效地引领到了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实现了“引而不教”,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能力的再一次发展。
二、放心让学生质疑,恰当启引,不放弃
知识的学习与深化始于学习者的“疑问”。“质疑”是学好知识和实现知识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当教师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中遇到学生的意外质疑时,是选择“放手”,还是选择“启引”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澜讲过:课堂应该是学生向未知方向努力的阵地,时刻都有发现意外和美丽风景的可能。作为教师,必须灵活机智地处理了学生的随机生成,在放心让学生质疑的同时进行恰当的启引,同时主动融入到学生的研讨、探索之中,和学生共同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与实践、归纳与总结,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出符合个体化学思维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同时培养他们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科研意识和精神。比如,在研学“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活动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意外的生成,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铜与浓硝酸发生化学反应后,应该生成硝酸铜溶液,这个溶液应是蓝色的,但我们的实验得到的却是绿色的,为什么?很明显,这个学生的質疑超出了我的预设,倘若此刻我直接忽略不加启引,就会当前的化学实验探究变得苍白无力、缺乏说服力。这不是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态度。就此,我必须进行恰当的启引,让学生自己开展猜想,同时设计相关的实验来进行科学的验证。有的学生猜想:溶液的浓度不同,颜色也会有偏差,颜色的差别可能是硝酸铜溶液的浓度造成的。为了验证学生们的猜想,笔者与学生一起设计了相关的对比实验,通过集体的仔细操作、认真观察、精心研究,最后得出了一个正确的结论:二氧化氮在溶液中溶解之后往往呈黄色,根据“蓝色和黄色混合后呈绿色”这个光学原理,该溶液呈绿色。
由此可知,正因化学课堂是开放的,才能使学生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质疑。也正因教师没有放弃启引,方能使学生的批判意识和精神得到了培养,从而使我们的化学课堂有了更深层次的分析、思考与探索。
总之,在高中化学探究性课堂中,教师应灵活、科学地处理好“放引”之间的关系,牢记“放”绝不是“甩手放任”,应是“眼观四方、耳听八面”,关注学生的化学语言表述、化学思维活动,在他们“欲求解而不得”的关键时刻提供科学的“启引”,指明方向,搭建平台,提供方法,从而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化学知识的学习与探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