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现代化的意蕴与特点探析

2024-05-21 19:01:49王锦孝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意蕴特点

【摘 要】探讨民俗现代化的意蕴和特点,夯实民俗现代化建构的前提,明确以社会发展方向为取向、以满足国家和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意义旨归的意蕴,抓扣统一性和多样性、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促进民俗现代化构建。

【关键词】民俗現代化;意蕴;特点

【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91—03

作为民众“生活文化”的民俗,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实现现代化构建,以保证和满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民俗现代代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助推手,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民俗现代化的内涵

民俗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源自民众的生产生活,并随之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民俗的主体是“民”,即广大民众,他们“创造、享用和传承”民俗,换言之,民众自己创造并享用自己的生活,并把这种生活以民俗形式传承下去。

民俗现代化,是民俗随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相应发展,剔除其陋俗成分,传承其良俗部分,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其从传统走向现代,逐步构建起社会主义现代民俗,以更能满足国家和人的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支撑。民俗现代化是一个随社会持续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

二、民俗现代化的意蕴

民俗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助推手。民俗现代化主要以社会发展的方向为取向、满足国家和人的发展的需要为意义旨归,充分彰显其丰富意蕴。

(一)满足国家和人的发展需要为归旨

民俗作为一种文化,其存在和发展程度取决于满足国家需要的程度。“国家的需要”是民俗产生、存在及发展的现实基础。越能满足国家需要,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空间越大;反之,则会逐步走向萎缩。所以,民俗现代化的意义归旨在于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要。

国家的需要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管理民众和维护社会安定的目的。民俗作为一个国家维系广大民众凝聚力、调控社会稳定和制导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来都受重视。社会主义的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国家的意志和需要同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相统一,国家的需要和人民发展的需要相一致。为满足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需要,党特别重视民俗的传承和时代化改革。党的二十大强调:我国民俗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一环。良好的民俗是重要的社会稳定器。只有能满足国家和人民发展需要的民俗,才能真正凝聚人心,稳定并推动社会发展。

民俗作为一种精神文明的表现形态,标志着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民俗必须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支撑,满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民俗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和人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精神部分。民俗活动作为民众交往的重要形式,是民众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表现民众的生活心理,展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蕴含,对社会、他人产生柔性教化影响,进而左右民众生活发展取向、影响实现发展需求动力的大小。构建民俗现代化,是满足人的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最直接最广泛的思想动力源。没有民俗的现代化,就没有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现代化。

(二)以社会发展方向为取向

民俗自形成时起,就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它不断将时代性生活文化因素融入自身,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并以其独特的形态展现。民俗应民众生活需要而产生,它作为人们集体生活的一种观念和模式,以浓缩的形式重现民众长期积累下来的对生活的认识,折射着人们生活最本源的触点,民俗本身就是民众自己的生活。民俗的发展变化受到民众生活状况的制约,民俗的发展指向由社会发展方向决定。民俗在发展过程中,也会产生出一些不合乎社会发展主流方向、甚至与之反向的元素,这类民俗因不能为民众所广泛接受和认可,而不可能长期存在。只有那些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民俗,才能为民众所认可接受,才是民俗发展的主流。民俗发展的取向同社会发展方向总体一致。现代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总趋向,必然引导民俗现代化的总走向。民俗现代化是以社会现代化发展方向为取向的。

民俗具有传承性,它传承着过去传统民众生活,同时,它又具有发展性,不仅反映着当时代民众的生活状况,更包含着未来民众生活的可能,即未来民俗的可能形态,其中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是最有可能产生的民俗形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越来越现代化,民众生活也越来越现代化,民俗需要与之相适应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同民众现代化的统一。民俗现代化是民众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推手和主要表现。我国民俗本应凝聚和引导民众蓬勃向上走向现代化,进而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现代化,但陋俗、低俗和庸俗的存在,成了民俗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后腿”。民俗必须以现代化为发展取向,同社会现代化相对称,完成民俗现代化转型发展,才能满足国家和民众现代化发展需要。

三、民俗现代化的特点

民众的创造力是无穷的,民众的生活是多彩的,民俗是丰富多样的。从不同角度分析民俗的特点会有不同。民俗现代化主要表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

(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民俗的统一性是指民俗内涵、意蕴的统一,价值指向的统一。统一是民俗发展的一个趋势。“文化是一个逐渐发展并走向整体化的过程”[3],“整体化”即是文化内在的统一化。民俗现代化关键环节在于实现现代化的统一性。民俗现代化的统一性表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导性质的内涵和价值指向的统一。民俗现代化的统一性旨在守正。守正是民俗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性质的根基和前提,守的是价值之正、方向之正。价值指向是文化影响人教育人的重心所在。作为大众文化,守正的民俗现代化对广大民众精神影响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俗的现代化要由人民群众来实现,并由人民群众来享用。民俗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其价值指向必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文明,其统一性必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核的。

民俗的多样性是指民俗表达形式和组成内容的多样,是形式的灵活和内容丰富的反映。民众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此,作为民众生活表达的民俗必然是多样的。在不同历史阶段,民众生活的变迁会显现出不同的民俗。民俗虽有传承性,但其本身又带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中国广袤地域和多民族共存的空间、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时间长河中,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民俗都展现出其丰富多彩的一面。民俗现代化是具有现代生活特点的民俗,是满足民众现代化发展需求的多样化的现代化精神文明。

民俗现代化是形式、内容的多样和内涵、价值指向统一的契合。统一性是多样性的轴心,是黏合剂,是民俗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离开统一性的民俗,必导致空心化,最终滑向庸俗低俗而偏离现代化民俗取向,进而影响民众丧失前进发展的现代化向标和精神动源,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需求将不能得到满足。统一性包容多样性。民俗多样性的存在,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民俗向现代化目标发展,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精神生活的多样化需求。在民俗现代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质因素,形成内涵和价值指向一致、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多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俗。

(二)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

民俗作为大众文化,是满足民众精神生活需求而存在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众的意愿和需求同国家的意愿和需求是统一的。所以,在我国,民俗现代化就是要满足民众现代化的需求,也是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求。民俗现代化作为目的性存在,就是要实现民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价值指向和智民性、荣民性、富民性等推动人向现代化发展的意蕴内涵的现代化建构,并用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现代化形式表达出来,成为现代民众日用而不自觉的生活习俗或现代化民俗,达到把广大民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的效果,成为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基石。

民俗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它是不断融合民众现代化生活文化、形成现代化民俗的过程。随着它的不断推进,民俗越来越具有现代特性,越来越能满足现代民众精神生活需求。民俗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民俗现代化目的的途径。民俗现代化不是完全推翻传统民俗,创造全新的民俗,更不是把所有存在过的民俗都翻出来“复古”,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传统民俗展现出时代风采。对传统民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它进行精密的分析、论证,揭示它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及傳承、传播等规律”[4],袪除恶俗、抵制劣俗,革新陋俗,弘扬良俗,创造出适合国家和民众现代化需要的新俗,不断促使广大民众精神文明同物质文明的现代化协调。

过程为了目的,目的在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没有过程的目的是幻想,没有目的的过程会迷茫。民俗现代化作为过程性存在与目的性存在是统一的。民俗现代化是现代化民俗这一目的的过程,现代化民俗是民俗现代化这一过程的目的。现代化的过程是否顺利,直接影响到目的的实现程度。民俗现代化在不断总结凝练民众现代生活,推进民俗内容现代化和形式现代化。在构建现代化民俗过程中,不断实现满足民众现代化发展的精神需要的目的。在我国,民俗现代化也是在不断满足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民俗现代化是动态和发展的,现代化的民俗也是当下的现代化的实现,实现了现阶段的现代化,还会面临新阶段的现代化的问题,是一个不断追求同时代生活文化因素相契合的过程和目的的统一。

(三)以人民为中心

民俗是民众生活文化的晶结,必由民所生、与民所有、为民所用、因民所变,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民众。民俗的主体是“民”,不同生活情境中的群体“民”成为具体的不同形态的民俗的主体。某种民俗的生成、变化,其实是民众生活更替变化的反映,体现着民众精神文化的发展变化,是民众发起、造就并服务于民众。民俗现代化无论作为民俗变迁的过程还是目的,断然不能脱离民众这一主体。

在不断建构民俗现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由主体即民众发起和参与,且民众的参与度越高,推进民俗现代化就会越顺利,就越能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民俗。民众为了展现自己作为社会的和历史的人的生活,需要不断把自身现代生活元素揉入到已有民俗中,链接过去传统生活与当下现代生活,推进民俗现代化。民俗现代化必须发动、引导广大民众,激活民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意志,促使民众积极参与推进民俗现代化构建。在民俗现代化进程中,民众需要清辨传统民俗,袪除其中恶俗、革新陋俗、弘扬良俗,并依据自己现实生活把时代因素融入其中,不断创造新的习俗。民众是民俗现代化建构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动力。作为民俗现代化结果的现代化民俗,无论是智民、荣民还是富民,都是紧紧围绕广大民众展开的,最终都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也是民俗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越能满足民众需求的,越易为民众所接受和拥有,越能形成习俗而广泛传播。现代化民俗反映着现代民众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使用现代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为现代民众日用而不自觉,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广大民众向着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现代化生活进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民俗,是走群众路线的民俗现代化建构的结果。

不断深入探讨民俗现代化的意蕴和特点,是民俗现代化建构的必要前提。明确民俗现代化的社会发展方向的取向、满足国家和人的发展需要的归旨的意蕴,紧扣统一性和多样性、目的性和过程性的统一以及以人民为中心的特点,助推民俗现代化成功建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王岩.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J].红旗文稿,2022(14).

[3]成中英.中国文化的本质与走向[J].北大中国文化研究,2015(0).

[4]钟敬文.民俗学及其作用[J].民间文学论坛,198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项目《西部脱贫地区民俗现代化研究》(项目编号:22XYY041)。

作者简介:王锦孝(1974—),男,汉族,山西文水人,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意蕴特点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红楼梦学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2:46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中华诗词(2017年7期)2018-01-22 02:19:58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互联网时代小米的成本管理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高压输配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控制之我见
中低压配网杆塔防撞措施浅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8:00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6:03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