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 中小学教师的评价观与践行路径

2024-05-21 04:44:36陈为建杨玉春
中国教师 2024年5期

陈为建 杨玉春

【摘 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既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又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提出了要求。提升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点,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难点。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素养立意的评价观,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观,增值性的评价观,自适应的评价观,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和技术赋能的评价观。中小学教师通过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学述评,制订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探索增值性评价,从而践行科学评价观。

【关键词】教师评价素养 科学评价观 践行路径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既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又对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提出了要求。中小学教师作为评价活动的操作者和评价改革的主力军,在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应该具备哪些评价观,如何体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一、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科学评价观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1]。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应该重塑科学评价观,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理念。

1. 素养立意的评价观

科学的评价观要求教师重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树立素养立意的评价观,在日常教学中要突破和超越学科教学思维,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和评价实施的理念,把促进和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中。

2. 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观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将评价活动镶嵌于教育教学和学习任务中,构建一种健康的动态育人范式[2]。教、学、评一致性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路径,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措施。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在课前进行诊断性评价,在课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在课后进行终结性評价。建立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观,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有效落地。

3. 增值性的评价观

增值性评价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发展进步,将关注点从过度追求学业成绩转向追求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学业进步、审美素质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进步情况。增值性评价的目的是准确掌握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为学生补齐短板提供依据,避免无视学生进步,无视客观因素影响,而仅仅根据考试分数给学生贴标签、定结论的弊端。树立增值性评价观,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因过于追逐分数而带来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和不断进步。

4. 自适应的评价观

自适应评价是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信息采集,进行数据分析,精准描绘学生的学习特征,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逻辑,提供合理化的学习建议,推荐适宜性的学习资源,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真正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从而实现学生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5. 全面发展的评价观

长期以来,受教育功利化和短视化的影响,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弱化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和教师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排名,造成了学生过重学业压力,阻碍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时代,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扭转不科学、不全面的评价观,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6. 技术赋能的评价观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在数据采集、智能诊断、即时反馈等方面优势凸显,为破解教育评价难题提供了可能。中小学教师要树立技术赋能的评价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技术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可视化诊断反馈报告,帮助学生规划最优学习路径。同时,基于真实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流程,促进育人方式变革。

二、中小学教师科学评价观的践行路径

1. 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学述评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思维、体质达标、审美能力、劳动实践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高中学校实行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高校也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这要求中小学教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既要熟悉学生在各个年级的发展情况,进行全过程的纵向评价,还要熟悉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进行全要素的横向评价。中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差异发展,既要客观真实、简洁有效地记录学生的突出表现,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功能。

教学述评是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实践表现、作业布置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全面的分析,形成客观、准确和全面的述评材料。教师可以采取测验、走访、座谈等形式,也可以借助学校信息管理平台,掌握教学述评材料,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优势、不足、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和关键事件以及采取的指导措施等记入学生成长档案[3]。

2. 制订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

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都明确了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中小学教师要科学制订评价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核心素养导向,坚持课程育人,坚持评价目标、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一致,依据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和活动建议,确定具体的评价内容和水平要求。

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目标还具有以下特点:①要有基于的核心知识;②通过明确学科思想、学科观念或学科认识,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的评价要求;③要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及问题情境;④要用输出性行为动词表达评价要求,既体现任务类型,又明确水平要求。评价目标的制订以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为根本落脚点,发挥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依据学业质量和命题规划,参考相关学习主题的内容要求和学业要求,科学确定评价目标及要求。评价目标及要求必须与核心素养、学业要求、学业质量相一致,体现学科核心内容、核心素养内涵、评价任务类型、研究对象和问题情境、水平要求等基本要素构成[4]。

3. 注重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是整合了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融合了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要想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就必须加强过程性评价,倡导基于证据诊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重视实践活动的评价,将学生在课堂学习、探究实践、跨学科实践活动、课后作业、质量监测等活动中的表现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教师通过这些过程性材料,分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调整教学目标和改进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要想真正实现教、学、评一致性,必须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和试题命制水平。学校可以开展教师作业设计能力比赛和命题技能大赛,类型包括基础型作业和试题、拓展型作业和试题以及创新型作业和试题。基础型作业和试题突出核心内容,注重基础知识,覆盖面广泛,引导学生回归基础;拓展型作业和试题体现灵活性和综合性,注重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和衔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创新型作业和试题体现学科知识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将学科知识还原到学生生活中,体现学科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通过学科,关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5]。

4. 探索增值性评价

增值性评价是基于学生的进步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更加公平、更加合理的评价方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过程,使用科学的评价工具,收集学生的学业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发展变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进步程度,形成反馈报告,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学业变化的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从而优化学习过程、改进学习策略。增值性评价要求教师既关注学生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认知因素,又关注学生成就动机、求知欲望等非认知因素,并与学生的学业表现进行关联,分析学生各项核心素养指标的增值情况。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4-03-14]. http://www. gov.cn/zhengce/2020-10/13/content_5551032.htm.

[2] 吳晗清,高香迪.“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偏差与实践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科学研究,2022(2):54-58+66.

[3] 朱忠琴.教师教学述评的内涵、价值和实践路径[J].人民教育,2023(2):43-46.

[4] 房喻,王磊.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32.

[5] 陈为建.县域初中化学教师发展共同体的构建[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9):88-92.

(作者单位:1.山东省莒县教育教学研究中心;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