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晨煜 倪青 陈沥弘 刘进哲 黎玉琴 刘志伟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黔教函〔2021〕113号);2020年上半年度院内科研启动基金(GZEYK〔2020〕4号);2021年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贵中医教学工程合字〔2021〕05号);2021年度贵州省中医药、民族医药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QZYY-2021-036);贵州省“十四五”中医药、民族医药重点建设学科(黔中医药函〔2021〕95号-6);贵州省中医儿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黔中医药函〔2021〕58号)
第一作者简介:罗晨煜(1995-),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治疗小儿常见疾病。
△通信作者:刘志伟,E-mail:582981957@qq.com
摘要:总结导师刘志伟副主任医师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经验。刘老师灵活采用多种辨证思路,从三焦、脏腑、病理产物(湿、痰、瘀)等多方面考虑,主张内外同调,内服中药的同时搭配中医特色疗法以进一步巩固疗效。导师从瘀论治本病独具特色,为本病的临床辨治提供新的思路,并附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关键词:同病异治;儿童抽动症;诊疗经验;从瘀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4)05-0098-06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可能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疾病所处于发展阶段的不同,证型的差异以及疾病过程中正邪消长变化各异,而在治疗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1]。经刘保延[2]对《黄帝内经》的再次研究,认为其可细分为时代、地域、时节、疾病、药物、医者、体质,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
该治则来源渊远,首见于《黄帝内经》[3],《素问·病能论》云:“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指出了同一疾病,因人、病情的不同,选用了不同的治疗器具;《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云:“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指出即使是同一疾病,亦可根据病程的长久,采用不同的选方,有着不同的服药规则。该理论作为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体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实践中,其主要表现为同病—异证—异治。
儿童抽动症又称儿童抽动障碍,为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其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突发、快速、重复、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该病以学龄期儿童易发,5~12岁为发病高峰,男童多见,男女比约为3~4∶1,部分患儿的病情可延续至成年。该病可反复发作,多因激动、紧张等负面情绪以及疲劳、呼吸道感染等诱发或加重,常共病强迫障碍(OC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学习困难、睡眠障碍、焦虑和其他异常行为。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研究提示和生物学因素(基因[4]、遗传、免疫、神经生化[5]),精神心理因素(家庭氛围、教育方式[6]、社交环境)等多因素[7]相关联;且由于该病诊断缺乏特异性指标,给疾病的诊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西医治疗方面多以硫必利、阿立哌唑等药物治疗,但存在食欲减退、泌汗障碍等不良反应[8],从而引发了家长的顾虑。
中医方面,虽于古籍中并无“抽动障碍”或“抽动症”等类似病名的直接记载,但与该病相似的症状描述可散见于不同医家对相关病症的描述之中,如“慢惊”“肝风”“躁动”“风痫”“动掣”“蠕动虚风”“筋惕肉瞤”等。现代中医学者多认为抽动障碍应归于“抽搐”“慢惊风”“肝风证”等多疾病范畴,其中又以“肝风证”和“慢惊风”最为多见。在中医药领域,儿童抽动障碍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优势病种之一。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刘志伟学习,获益匪浅,现将刘老师对于该病的认识及临床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致病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认为其成病原因可由先天禀赋、情志因素、外感六淫、饮食习惯、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刘老师认为其主要可分为内、外因两大原因。
1.1 内因
1.1.1 脏腑失衡,以肝为著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可见脏腑与肌表之间可互相联系,然小儿抽动发作之时其部位并未局限于头面,重者甚可见四肢肢体、颈项肌肉亦有所发,可见所伤脏腑非独一也;“肝常有余”为小儿基本的生理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儿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肝为刚脏,其体阴而用阳,易于化风,《万氏家传育婴秘诀·肝脏证治》云:“肝者,足厥阴风木也。木生风,故主风,……肝之窍在目,故有病常以目候之,如肝有风,则目连扎,精气未冲,肝阳易旺,肝风易动”,肝之所余为儿童之共性,亦成了该病中不容忽视的病理基础。该病于脏腑辨证时首应以肝为主,同时兼顾他脏。
1.1.2 先天有损,肾脑不足 肾为水脏,水生肝木,肝之疏泄功能依赖于肾的滋养。抽动患儿久病伤阴,阴津匮乏无以制肝阳,从而引动肝风,虚风内动,二脏相互关联,共同为病。从肾之生理功能为出发点,肾主骨生髓,充盈脑窍,若脑窍充养,则神思机敏;若不足,则智力衰退,身不随神,自控能力欠缺;王烈[9]教授亦提出该病的病因和脑功能失调存在一定的联系,《医碥·卷四》述及:“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則皆虚”,治疗儿童抽动障碍,必当以滋养肾脑,调整神志,和近代研究[10]中认为大脑多巴胺活跃是导致其发病的因素之一不谋而合,足可见从肾脑论治之重要性。
1.1.3 脾胃失司,伏痰作祟 脾为后天之本,为肝之母,掌运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荣养皆依赖运化所产之水谷精微;生化乏源,则肝脏无以纳血,肝阳之亢携所盛之气化风袭于头面,肝脾共病;另一方面,脾亦可自为病因,《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虚风内动则伸头缩脖,肢体震颤、抽动,进而导致患儿抽动频发。
除却脾之因素,刘老师亦重视“痰邪”理论。顺“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治”之理,认为临床中患儿“喉中异声”、“时有清嗓”,为“痰”外显之象。《医宗必读·痰饮》云:“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儿童脾常虚,易于失运,难以运化水谷物质,从而水湿聚液成痰,随肝风走窜,故可见肢体抽动;《丹溪心法·痰》言:“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百病多有兼痰者。”痰随气升,则可见异声、咽部瘙痒等症。由此可见怪病、久病多与痰相关;而儿童抽动症中其反复无常的症状变化、持久的病程、与情志相关联的发病因素,亦符合中医“伏痰”的特征。
1.1.4 瘀阻行滞,络脉失养 儿童抽动症其发病特点包括症状多变、病程迁延反复,其中部分患儿可见情绪、失眠、纳食欠佳等症,可所谓“久病必虚”,《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此外,在临床上发现部分抽动症患儿不一定有明显血瘀的舌脉表现,但多合并性情急躁、感觉异常(自觉身热、瘙痒)、睡眠障碍(如失眠、夜不能睡、夜卧不安)等症,刘老师认为正好切合《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之主治所载:“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无故爱生气是血府血瘀”、“晚发一阵热”、“身外凉,心里热,故名灯笼病,内有血瘀”、“夜不安者,将卧则起,坐未稳又欲睡,一夜无宁刻,重者满床乱滚,此血府血瘀”,故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除血瘀之外,闵伟福教授亦提出“痰瘀同源”[11]理论,认为痰源于津之异常代谢、瘀自于血,二者本为同源,从机理上体现为津液代谢异常,从而生痰,导致血运不畅,阻塞脉道从而生瘀,《灵枢·百病始生》曰:“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指出痰瘀是津血失于正常输化的病理产物及致病因子,是津血为病的两个不同方面。
刘老师亦认为久病之瘀、虚二者应互为因果、紧密相连,“虚则气血运行不畅,瘀滞即生;瘀则机体生新不顺,虚弱乃成”,于病程长久者可为虚实相杂之症。在临床中对脏腑、风痰论治效果欠佳患儿增加活血化瘀之品,通利血脉,血行则风自灭。
1.2 外因
1.2.1 外邪侵袭,邪气所伤 在临床之中可常见由于外感疾病从而导致原有抽动症状加重,或进一步出现新的症状,刘老师认为其和风邪关系更为密切,风为百病之长,其性善行数变,加之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更易受到邪气所伤,致使风痰鼓动,进一步引动内风,从而导致肢体或头面部抽动、异常发声等症。
1.2.2 黔地湿盛,湿热丛生 地域差异作为同病异治的一大原则,在不同地区有着更为鲜明的体现,在贵州等南方地区降雨相对北方较多,其雨季较为长久,适逢盛夏,儿童相较他季更易出现自觉身热、身体困重、病程缠绵等湿热症状,其部分特性亦在抽动患儿身上有所加重体现。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中云:“天不足西北,左寒而右凉……是以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故适寒凉者胀之,之温热者疮。”因为地域差异,其病变表现亦有差别。
1.2.3 时代迁延,体质倾向 于小儿自身而言,小儿自身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性;现代儿童相较过去,由于家庭因素、物质条件的变化,导致生活习惯有所改变,饮食方面喜爱肥甘厚味、煎炸炙烤、生冷之品,更易损伤脾胃,如《古今医统大全》所言:“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导致抽动症状易于复发;且脾虚则痰湿内生,湿久化热,湿热交蒸[12],长此以往,易于形成稳定的湿热偏颇体质,易生他病。
另外食物本身,如碳酸饮料、膨化食品,这些能导致儿童摄入过多的有害元素,如铅、咖啡因等物质,亦会对神经元造成影响,成为抽动症状的诱发原因之一[13]。
1.2.4 科技发展,利弊皆存 现代生活科技发展迅速,在享受其中便利的同时亦不可忽视其弊端,儿童长期注视电子产品可导致眼干涩、眼压升高、注意力不集中;且该病发病初期较为隐匿,在眼科常诊断为“儿童多瞬症”,若不进行及时的控制及相应的宣教,亦可成为诱发抽动症状的一大因素[14]。注意把控儿童使用电子产品的使用时间,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该病的进展、发作。
病机方面,刘老师认为本病以脾虚肝旺为本,以湿、痰、瘀之病理产物、外邪诱发、生活习惯等为标,多方面相互作用,合而为病。
2 中医治疗
2.1 内治法
2.1.1 清肝泻火,息风定搐 刘老师多从脏腑论治儿童抽动症,认为该病责于五脏,首位于肝。拟用《伤寒论》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由柴胡、黄芩、石菖蒲、郁金、法半夏、白芍、龙骨、牡蛎、茯苓等药物组成。方中柴胡、黄芩相配伍,在清肝经之热的同时兼具疏肝解郁之效,在改善情志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加之菖蒲、郁金以清心解郁,豁痰开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法半夏燥湿化痰;白芍敛阴柔肝。针对抽动症状明显患儿,加之木瓜、伸筋草舒筋活络。
2.1.2 扶土抑木,标本兼顾 脾属土,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肝属木,主疏泄,关系气机之舒畅,二者互相平衡,才能发挥其运化、疏泄之功。脾失健运,则气血化生乏源,肝阴不足,无以敛阳,《育婴秘诀》云:“脾虚则吐泻生风,此脾土败而肝木乘之。”治疗上选用《小儿药证直诀》之泻青丸清泄肝火,合益气健脾之六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减,主以平肝息风,标本兼顾。本方以龙胆草清泻肝火;大黄、栀子助龙胆草以泄肝胆实火,导热下行;当归、川芎以护肝阴,使肝泄而不热;再取六君子汤中半夏、陈皮以降逆化痰,白术以健脾燥湿;配以甘淡之茯苓渗湿健脾,进一步加强其健脾祛湿之功。全方共奏疏肝健脾之功。
2.1.3 分消走泄,清热祛湿 刘老师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有鹏教授,王教授认为湿热郁扰,肝风内动同为该病的重要证型,认为“四时皆可有伏邪藏于体内”,现代儿童饮食偏嗜肥甘厚味,本易致脾胃受損,运化不及,阻滞气机,从而酿湿生痰;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易趋化热;二者相合,最终导致以湿热型疾病发作。基础方选用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分消走泄”患儿湿热之邪。其方组成为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等。方中甘寒之竹茹清上焦,辛温之半夏、陈皮和中,微寒之枳实泄下,从不同渠道驱逐病邪,以达到“祛湿行气,使湿去则热不独留”之效。半夏、陈皮辛温,配以苦降之枳实,共达辛开苦降、燥湿化痰、理气降逆之功;茯苓甘淡利湿,健脾升清,亦可利尿逐邪。纵观该方,以行气祛湿,清热化痰为主,通过祛湿、行气、疏通之法引三焦湿热外泄,从而达到祛湿除邪的目的。
2.1.4 活血化瘀,行气解痉 刘老师认为病程长久之患儿,其病机非单一致病,实为虚实相杂,所谓“血虚于内不得养,肝风于外不得制”,运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以达养血熄风,祛瘀生新之功,组成以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牛膝、川芎、柴胡、赤芍、桔梗、甘草等。此外,导师认为血府逐瘀汤之组成由桃红四物汤合四逆散化裁而成,同时亦兼具养血活血及疏肝理脾之功,在调理脏腑的同时,兼顾养血、活血、行血、祛瘀等功效,暗合“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论。在其加减方面,针对气虚较为明显患儿,加用党参、黄芪以益气健脾;瘀血明显患儿加用丹参以增强活血之功。
2.2 外治法
2.2.1 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通常指毫针)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当前多项研究表明对于“神经递质失衡”,特别是以多巴胺为主的功能紊乱是导致抽动发病的主要原因。部分临床以及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针刺疗法具有调节神经递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作用,从而维持神经递质的相对稳定状态,保证神经系统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针刺来治疗儿童抽动症[15-17]。刘老师于临证上多采用袁教授基于调神理论的“靳三针”疗法[18];盛灿若教授治疗咽部症候之“咽四穴”等技法。
2.2.2 揿针疗法 揿针是一种撳钉型内皮针,又称为皮内针刺法,又可称“埋针法”,根据《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的思想,通过给予皮下穴位以微小而持续的刺激,具有创伤微小、操作简单的优点[19]。对于患儿来说更易接受,安全性高,疗效显著。选穴方面,刘老师常根据患儿的并发症状加以选择,尤以异常发声、咽喉不适患儿选用盛灿若教授之“咽四穴”技法[20],该法本为针灸疗法,不过由于临床实际应用中患儿耐受能力的情况,将其改换为揿针疗法,亦可见疗效。
2.2.3 耳穴贴压法 耳穴贴压法又称耳穴埋籽法,是指用硬而光滑的药物种子或药丸,如王不留行、白芥子等在耳廓上贴压耳穴,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一种方法[21]。耳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密切,因此耳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22]。《灵枢·口问》言:“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穴贴压法与现代生物全息论有着密切的关系,能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具有简便易操作、无不良反应、疗效快、花费少、适应证广等特点[23]。于选穴方面,基于陈雅琴[24]数据挖掘,多选用心、肝、脾、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穴。
3 典型病案
患儿霍某某,女,10岁。初诊日期:2021年11月24日。主诉:反复面部不自主抽动8月余,加重伴快速眨眼2日。现病史:患儿8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面部不自主抽动,可自行缓解,家长未予重视。后每遇感冒、学习压力大时上症反复发作,3个月前曾于外院完善相关检查,诊断为小儿抽动症,后予“中药”(具体不详),症状未见明显缓解。现患儿以频繁点头,伴咧嘴、吐舌,时有清嗓,偶有耸肩,性急易怒。纳食欠佳,眠可,二便调,汗出无异常。查体:神清,精神可,面色红润,咽(+),心肺腹(-),舌淡苔薄黄,脉弦。辅助检查(外院):脑电图结果未示明显异常;耶路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中度抽动障碍。处方:北柴胡10 g,黄芩5 g,陈皮5 g,法半夏5 g,茯神9 g,竹茹5 g,麸炒枳实6 g,甘草5 g,煅牡蛎9 g,桂枝5 g,白芍10 g,石菖蒲5 g,郁金5 g,钩藤5 g,石决明9 g,龙骨9 g,大枣9 g,焦栀子69 g 。7剂,颗粒剂型,冲服,1日3剂,饭后服用。
二诊:2021年12月15,患儿服药后点头、眨眼症状较前好转,清嗓稍好转,仍有咧嘴、耸肩,仍急躁易怒,余无明显异常。药方同前,加大茯神用量15 g,去焦栀子改生地黄9g。7副,服法同前。
三诊:2022年01月12日,患儿继上次服药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因考试期间中断服药,现点头、眨眼症状加重,咧嘴及耸肩稍缓,脾气急躁,偶有咽痛,自觉身体郁热,精神可,纳可,眠差夜卧不安,二便调,舌淡苔薄黄,脉弦。处方:当归9 g,生地黄9 g,桃仁5 g,红花5 g,麸炒枳壳9 g,牛膝9 g,川芎9 g,柴胡9 g,赤芍5 g,甘草6 g,桔梗5 g,谷精草10 g,葛根10 g。7剂,服法同前。
四诊:2022年01月19日,患儿服药后症状较前明显改善,点头、咧嘴动作频次较前减少,耸肩基本改善,脾气、睡眠较前改善明显,继以上方7剂,服法同前。
2022年2月随诊回访,家属告知患儿症状较前进一步改善,现已无明显抽动,脾气较前平和,无发热、咽痛、咽痒等不适,纳眠可。
按:结合患者初诊症状、体征及既往相关辅查,将之辨为小儿抽动症之脾虚肝旺证。患儿处于学龄期,该时期儿童正处于智力高速发育阶段,存在学业压力繁重、容易心理受挫等问题,更成诱因,为抽动症患儿较为常见的证型。其治法为:清肝泻火,熄风定抽。选方以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的同时并入了温胆汤,二方虽主治不同,然在原文中都对精神情志类疾病亦有疗效。方中柴胡、黄芩相配伍,善于和解少阳,疏散表里之邪、清肝经之热的同时兼具疏肝解郁之功;菖蒲、郁金以化痰开窍、清心解郁;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法半夏燥湿化痰;白芍以敛阴柔肝;钩藤以息风止痉;茯神以宁安心神。
二诊时患儿症状较前改善,加大茯神用量以宁心健脾,生地黄以滋阴清热。三诊时由于患儿自身原因停药时间较长,症状再次反复,且从肝、痰论治效果欠佳,未有更进一步改善,考虑患儿自发病来已近一年,根据“久病必瘀”“血行风自灭”理论,加之血府逐瘀汤主治亦有对于急躁易怒、睡眠方面的描写,遂改用此方。服用该方后,患儿症状明显缓解,后再次随访询问病情,较前持续好转。
儿童抽动症多从以脏腑论治,但鉴于该病多变的特性,若在诸法疗效欠佳的情况下亦可考虑从“瘀”论治,该思路可供广大同仁参考。
4 小结
现代医家对于小儿抽动症研究观点基本一致,大多以肝为著,与心、肺、脾、肾关系密切,亦有从风痰、血瘀等病理产物出发之家。治疗上亦多从平肝论治,加以兼顾它脏及邪气。徐荣谦[25]教授认为,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以少阳在腑为胆,胆如少阳稚嫩易惊。其治则以治胆为主,兼以调肺。王有鹏[26]教授则从现代儿童饮食习惯、体质倾向入手,饮食偏嗜,导致脾胃失调,脾虚则痰湿内生,湿久化热,湿热交蒸,长期以来易趋湿热体质,进而影响病程变化,病情难愈;治疗上以“分消走泄”法为治则。王素梅[27]教授首重肝脾,认为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则伸头缩脖,肢体震颤、抽动,进而导致患儿抽动频发。刘老师治疗小儿抽动症,结合前贤经验,认为病程长久的患儿处于一个虚实夹杂的阶段,如果常规治疗未达到预期疗效,可考虑从血瘀论治。
刘老师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亦从中医经典中发掘,抓住方中主治之重点,提炼共性,实际运用于临床工作中,深得患者信赖。除了基础的中医治疗之外,刘老师亦认为当今的抽动症儿童的调护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日常生活方面,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电子产品的使用会让孩子处于相对较为亢奋的精神状态,可能会导致抽动症状的加重;二是在运动方面,培养孩子的运动爱好,鼓励孩子坚持运动,以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类运动为宜[28],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满足孩子的社交需求;三是在家长宣教方面,对抽动症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宣教也十分重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依从性的增加,可以消除患儿的精神紧张及自卑感,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取得更佳的疗效。
在儿童抽动症的治疗上,其病情易反复、症状多变化、疾病难根治的共性是众多医家所遇之“同”,若想将之攻克,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取各家理念、疗法之“异”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郑好飞,杨巧丽,刘颖.浅谈中医学思想与“精准医学”理念的相通之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6):2369-2371.
[2]田力欣,赵天易,何丽云,等.《黄帝内经》“同病异治”再认识[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3(9):1416-1420
[3]黄婉文.浅谈同病异治[J].新中医,2020,52(11):194-197.
[4]Gomez L,Wigg K,Zhang K,et al.Association of the KCNJ5 gene witll Tourette Syndrome and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J].Genes Brain Behavior,2014,13(6):535-542.
[5]卫利,于文静,张雯,等.儿童抽动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C].中华中医药儿科分会第三十一次学术大会论文汇编,2014:286-289.
[6]石乔,曹建伟,黄颖,等.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家庭功能、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现状[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11):160-165.
[7]翟倩,丰雷,张国富.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及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0,35(1):66-68.
[8]高秀芳.韩新民教授从心肝火旺论治儿童多动症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20,16(5):10-12.
[9]陈慧丹,孙丽平,王烈.国医大师王烈从肾脑论治儿童抽动障碍经验[J].吉林中医药,2023,43(2):150-151.
[10]陈慧敏,史文丽,贺晴,等.基于多巴胺系统调节的治疗抽动障碍中药作用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23,50(3):204-206.
[11]於志娟.闵伟福从瘀论治儿童抽动症[J].河南中医,2013,33(9):1415-1416.
[12]倪磊,尚晓玲.湿热体质与相关疾病、体质的关系研究[J].吉林中医药,2020,40(11):1442-1444.
[13]陈敏,图雅,杨慧敏.儿童抽动障碍影响因素的隊列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2):127-128.
[14]潘美容,张劲松.学龄前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J].教育生物学杂志,2014,2(4):250-251.
[15]邹天雨,赵宇,马莉,等.电针百会及神庭穴对抑郁小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20,37(3):59-62.
[16]李炯镇,田明秀,金美岗.浅谈针刺疗法对神经系统的作用[J].天津中医药,2019,36(1):93-95.
[17]谢晨,赵娜,杨文佳,等.针刺对失眠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8):94-97.
[18]武玉,袁青.袁青运用“靳三针”治疗儿童抽动症经验[J].河南中医,2017,37(10):1725-1727.
[19]李英,关玲.揿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17,25(7):25-26.
[20]闫慧新,盛艳,于建,等.盛灿若针灸临证特色[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227-228.
[21]张跃辉,徐雪,张蛟,等.耳穴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2):5474-5476.
[22]曹方,宋柏林.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990-992.
[23]王丽,尚少梅.近年耳穴贴压防治便秘概况[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7):1007-1010.
[24]陈雅琴,江诗梦,陈玉燕.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耳穴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选穴规律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22,14(5):439-440.
[25]方顺顺,谭汉旭,张子薇,等.徐荣谦从胆肺论治小儿情志疾病经验[J].中医药导报,2021,27(5):197-199.
[26]刘志伟,刘璐佳,刘进哲,等.王有鹏从湿热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20,47(1):32-34.
[27]韩枝彤,陈自佳.王素梅教授多元辨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撷萃[J].现代中医临床.2021,28(4):42-43.
[28]布桂钱.辨证施护联合健康教育在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14):103-105.
(收稿日期:2023-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