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珍
摘要: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对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在育人多方面进行耦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现代化意识、具有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也更突出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对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并为高职如何进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的融合给出了相关策略,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开展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双高背景;红色文化;工匠精神
引言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目标是为我国社会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型人才。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法结合现代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步的完善。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内容提出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这也被称为“双高计划”。在“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教育水平,还要探索文化育人的内容,以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在当今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网络信息,其中大部分是一些正能量的,也可能还有一部分不良信息,所以在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也要弘扬工匠精神,使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相融合。目前培养大国工匠,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也是“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红色文化起源于近代,是融合了中华民族各项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塑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在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红色文化不断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终形成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同表现形式的红色文化。例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等等。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局限于精神内容,其也有着各种现实物质形态,例如:遵义会议故址、延安红色老区、大渡河战场遗址等;标语、出版物、歌曲、文獻也都是红色文化的具体物质形态表现形式。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红色文化,也使红色文化具有了深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
红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使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特色。例如,井冈山老区的红色文化就与延安老区的红色文化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而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地域文化所形成的。正因为如此,红色文化也具有极强的包容性,我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都能与红色文化相交融,传承红色基因,在奋力前行中开拓攻坚。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时代特征
工匠精神是一种萌芽于古代手工匠人的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雕刻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其内涵就是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精致,时刻保持着专注、创新的品质。随着农耕时代的结束,一些与现代生活节奏不太相适应的老手艺和老工匠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
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开放性和至善性,更强调一种坚持、专注、执着,这与红色文化精神特征有着诸多的共同点。高职院校为学生培养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保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并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现代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价值,为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出一份力[1]。
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内在关系
(一)内涵互通
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中,逐渐融入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两者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并体现出明显的一致性,这也进一步标志着工匠精神正式与红色文化相融合。
(二)文化源流交融
工匠精神和红色文化都起源于农民、工匠等群体,两者都是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诞生,并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实践,最终成为人类社会最先进、最优秀的文化之一。
工匠精神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出现,而红色文化则起源于近代,在红色文化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工匠精神始终贯穿其中,无论是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大庆精神,都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交融的成果。
(三)主体具有一致性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于一批手艺人、工匠;而红色文化的创造者同样以农民、工人为主,这就使得这两种文化具有同一主体。
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培养大国工匠,就需要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共同注入其中。两种同属于大众化、群体化的文化在同一阶层中传播,从而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形成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的协调机制构建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应该发挥思想理论课程的作用和价值。在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对工匠精神进行解释、推崇和弘扬。从理论教学开始,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融合,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引领价值。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进行专业课程教育时,将工匠精神以及红色文化很巧妙的融入其中。特别是在实践教育阶段,要强调认真负责、追求创新等精神,要求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要对所学专业精心打磨,在工作中既要坚信自己的专业技术,又要永远秉持一颗学徒的心,勇于对技术进行探究优化,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校园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学校一定要重视校园内的红色文化以及工匠精神氛围创建,学校可以通过广告宣传栏、景观设计等方式,在校内构建起相应的氛围。在各种纪念日也可以举办相应的活动,让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不断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影响,并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状态,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在专业学习的开展过程中,不仅仅要关注好学生的专业课程,也要将工匠精神、红色文化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能感受到工匠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存在,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红色文化对自己工作的后续发展以及国家建设中发挥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建立起教育基地,让学生到教育基地中实践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融入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让学生走进企业生产一线,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对这些优秀工匠由衷地产生敬佩,学习他们的可贵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真正地认识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传承工匠精神[2]。
四、高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的策略
(一)凝练红色匠心引领学生思想
文化育人是高职学院开展立德树人教学的重要方法,学校需要发挥出各类课堂教学的作用和价值,积极地将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课堂中。在教学过程中,学校要不断探索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当地特色,用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这样才能推动理论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红色匠心精神,让其成为学生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红色匠心精神的指引下,学校也能开展立德树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爱国精神、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保证学校的双高建设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思想的引领对于学生十分重要,高职学生普遍处于青年阶段,尚未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学生通过网络都能接触到大量的网络文化和社会文化,这些文化层次参差不齐,有积极向上的,也有不良的。如果接收一些不良文化就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形成拜金主义等思想。学校应该加強对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视,积极将红色匠心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校要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和专业课堂的作用,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要共同合作,为学生构建一个红色匠心为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专业教师不仅要讲解专业知识,更是要以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为主要目标,在工作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和红色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理解工匠精神、学习工匠精神。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方式,让学生认识一些具有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者,并以他们为榜样,让学生自发的向他们学习。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适时融入红色文化,将为国奉献等内容对学生进行阐述,这样才能将“匠心”转变为“红色匠心”,并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引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让学生逐渐形成“红色匠心”精神[3]。
(二)构建红色匠心育人体系
如果在教学中缺乏红色匠心育人体系的指导,各科目教师在融合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时就可能会“各自为战”的情况,各教育内容无法得到衔接,从而导致教育效果不佳。因此,在开展教学时,学校应该将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进行融合,鼓励教师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在课程中积极融入红色匠心内容。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在讲解思政内容时,可以穿插一些工匠精神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时能明白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所具有的共同点,并不断将其理解红色文化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而在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将“大国工匠”故事搬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
为了更好地对学生开展红色匠心教育,学校需要依托红色匠心教学内容和学校当地的现实情况,构建出一套完整的红色匠心育人体系,将红色匠心完全融入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学生生活当中,保证红色匠心内容始终围绕在学生周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平时,学校还要不断优化红色匠心育人体系,让其更加符合学校育人的实际需求,也更符合当今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展育人体系,这不仅能明确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也能让学生到工厂中与真正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接触,这对于学生形成红色匠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4]。
(三)使用新媒体传播红色匠心文化
当今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有着信息传播快、传播广的特点,这也使得新媒体逐渐开始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更为重要的宣传方式。在新时代,学校也应创新红色匠心文化的传播方法,利用新媒体来提升文化传播的效果。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站、微信、微博、抖音号等方式,面向学生传播红色匠心内容。如学校广播台,可以定期播送一些关于红色匠心的内容,这不仅能在校园内塑造出良好的氛围,也能推动学生的红色匠心学习,弘扬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
教师也可以建立起班级微信群,定期在群里分享一些红色匠心内容,并与学生交流讨论,还可以组织学生书写红色励志格言,举办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等,让红色匠心教育始终围绕在学生周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维、行为进行感染。教师则要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
学校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举办各类红色匠心活动,让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其中。例如:收集红色匠心故事、编写红色匠心戏剧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促进了学生的红色匠心文化发扬和传承。学校还可以将一些优秀作品上传到互联网,让社会群众和其他学生为其点赞,这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同时也能提升学校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5]。
(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氛围对于育人教学的开展尤为重要,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可以在校园氛围上下功夫,通过一些场景设计来构建校内的“红色匠心”氛围。如,学校可以在宣传栏上张贴各类工匠事迹,还可以使用雕像、标语等方式在校内构建起氛围,让学生在校园生活时就能了解到红色匠心内容。
学校还可以推动红色研究,建立起红色匠心相关展馆,鼓励学生自己收集展品放入其中,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入地参与到红色匠心相关事务中,让学生理解到红色匠心内容,也能为其他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场所,学生在平时或者开展红色活动时,都能到展馆中学习,并对红色匠心得到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6]。
结语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专业学习,更是要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红色文化培养。在教学中,学校要为学生塑造良好的红色匠心学习氛围、构建完善的教学育人体系,在开展专业教学时要将各类红色匠心内容穿插其中。教师也要深入挖掘红色匠心内容,在课堂上要重视匠心文化育人工作,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基础上,更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的更优秀的新鲜血液。
本文系1.2021年度墨子职业教育研究立项项目《“课程思政”背景下墨子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研究》(课题编号MZ2021005);2.2022年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专项课题《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格局的构建研究》(课题编号:2022G20);3.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文化自信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向奔赴三维融合四化提升”地域文化传承路径研究》(课题编号:KYKT2023G0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柴继红.“双高”背景下陕西高职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耦合育人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3(3):1-5.
[2]刘玉宝,宋志远.深度融合“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的环境设计人才培养[J].新材料·新装饰,2021,3(5):2.
[3]涂水发.红色基因特质的工匠精神及其价值实现[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01):1-4+106.
[4]方婕.浅议红色文化与酒店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基于酒店的角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0,(12):148-149+152.
[5]朱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0(4):145-149.
[6]赵亚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第二课堂教育深度融合路径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1):36-37.
(作者单位: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