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弱相间 快慢自如

2024-05-21 03:17:21丁晓晓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4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

丁晓晓

摘 要 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读”的弱化、“玩”的忽视、“育”的背离问题,导致整本书阅读教学低效化。基于此,针对性提出以“弱”带“强”、以“强”赢“弱”,改革“无读、无趣”局面与精准对位、闲时激励,创新“育”的内容等高效策略。

关键词 整本书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根据基础教育的总体要求与语文课程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类型的语文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水平、兴趣的学生需要。整本书阅读教学顺势而生。但整本书阅读教学毕竟不是以单元教学为基础的教学形式,在应用之时,难免衍生出一系列问题。所以从洞察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问题入手,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变得更加自如、科学与高效。

一、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读、玩、育”的问题

新课标指出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作为拓展型教学任务存在,整本书阅读总结起来就是“读”“玩”“育”三字。

1.“读”的弱化

整本书阅读的“读”与课文的细读是不同指向的阅读。课文阅读主要是以“细读”作为手段,以“赏”“解”“思”“练”“表”作为技能发展核心,从而实现语文知识迁移的目标。而整本书阅读本质上却弱化了“赏”“解”“思”“练”“表”的细读根基,这也导致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教无可教”、无从下手的局面。具体而言,首先是以“一课一练,以研学为主”的常规教学手段无法自洽地嫁接到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堂,急需搭建新的教学范式。其次,“阅读基础”被弱化,由此产生了负面问题——学生该从整本书阅读中获得什么?学生心中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与现实课程教学内容不一致,整本书阅读直接游离于课程体系之外。

2.“玩”的忽视

整本书阅读目前在形式上还是沿用“基础阅读—技巧阅读—总结”这样一个教学套路,整个模式跟应试的“阅读理解”没有过多区别,要求很多,千篇一律,学好不易,学生难以感到阅读的乐趣。即使新课标中指出“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但是在落地时大部分学生都丧失了选择的权利,这里一部分有教师疏于制作多套教学案的原因,也有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理解不到位的因素,总之,在实际教学中,兴趣或者说寓教于乐实际并非放在第一位。另外,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几乎不会将整本书阅读作为自己的终身爱好,对于此类学生来说,读一篇课文和读一本书实质并没太多区别,同样都是应付了事的课程任务,在学生读完一本书之后,甚至会出现甩卖书籍的现象,学生已经烦透了机械化的学习历程。所以一旦教学结束,他们就再也不想翻开那本书,更不会对读更多的书感兴趣,教学阶段过后学生更多的是松一口气,而非意犹未尽,如此来看,整本书阅读的“玩”实属背离之境。

3.“育”的背离

整本书阅读教学强调“整读”,由于许多一线教师对此概念陌生,导致落地实施后更加片面追求阅读的“量”。在此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过分突出读整本书的速率,即在限定的时间内读一本书,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布置大量的量化任务,导致学生朝“速读”的目标前进,过于“浮躁化”。由此,整本书阅读完全迷失“育”的目标,即便教师将“德育”作为评价标准之一,也难免流于表面。以《西游记》整本书阅读为例,几乎所有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读懂文言”或“读懂章回体小说”上,完全忽略了《西游记》的时代意义与精神导向,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通常只看了囫囵,只要背背目录并结合一下过去看过的影视作品,在辩论、讨论等活动时便可以侃侃而谈,与学生的品性、意志培养毫无瓜葛。特别是在信息媒体渗透的今天,许多学生在评价《西游记》时更是虚浮、扭曲,根本无力完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由此来看,当下整本书阅读要呈良性发展,还需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做到强弱相间、快慢自如,顺利突破整本书阅读低效的困境。

二、 整本书阅读的发展策略

1.强弱相间,改革“无读、无趣”局面

针对“读”的弱化问题,如何使基础阅读中的“细读”与“整读”共存,是亟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从整本书阅读来看,以基础阅读为目标的文本细读与全书整读其实并不是两个水火不相容的内容,恰好相反,两者可谓相辅相成。只是在其中需要注重一个“强弱”的调性问题,即以“整读”为强,以“细读”为弱,再以“弱”带“强”,以“强”赢“弱”。以中国青年出版社于 2000 年 7 月出版的《紅岩》整本书阅读为例,展开说明:

(1)以“弱”带“强”

《红岩》全书共三十章,又分四大章节,每一大章涉及不同背景的故事,阅读量大,耗时长,教师不可能完整逐章逐节地进行细读阅读教学,因而主体部分以学生自读为主,即“强”的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次要素“弱”的部分则由教师予以指导完成。依据整本书的内容,指导课的内容可由四大章节的重点部分组成,按实际教学情况可适当分配1-2个导读课时。导读课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对整本书阅读技巧的讲述,二是对文本重点部分的勾勒。例如,《红岩》第一到十章,主要讲述重庆地下斗争及叛徒甫志高被捕。作为第一课时内容,教师可以将教学重点放置到“地下斗争经过的叙述技巧”“人物形象与关系的叙述特点”上,并挑选出相关的章节或段落进行实例演示,以此打开学生对纪实性小说的阅读大门,方便学生在自主阅读时有迹可循。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叙述技巧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小组教学,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小节,要求他们深入分析其中的叙述特点和角色关系,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发现。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洞察。

(2)以“强”赢“弱”

如何让自读符合“读的形式”,避免整本书阅读彻底沦为“课外阅读”,需要教师制定相应的规则进行督促,而这规则需要符合“玩的特性”。例如,融入“分组竞赛”思想,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两个以上小组,分好组后,学生进行“找不同”活动。活动规则:已知《红岩》中出现多方人物阵营,那么作者是如何通过刻画人物来区分阵营的,找出其中的差异,并各派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总结,谁的总结多、总结清晰、总结快,为个人所代表的小组加一分。组员可以作出补充,最终根据各组所得总分决定输赢。如,有些学生发现狱中的三个特务的绰号分别是“猩猩”“猫头鹰”“狗熊”;有些学生则发现特务拿手的是严刑拷打,就是用“四十八套美国刑法”。这种分组竞赛的方式,大大增加了整本书的自读趣味,使得自读既符合“玩的特性”,又符合“读的形式”。另外,通过竞赛的方式,学生也能够在小组中积极互动,分享彼此的发现,激发对阅读的兴趣。同时,他们还能够从中获得奖励和认可,这种正向激励会增强他们自读的动力,使自读不再仅仅是一项课外任务,而成为一项充满乐趣的活动。

2.快慢自如,创新“育”的内容

满足“读的形式”与“玩的特性”后,“育的目标”也需要突出。整本书阅读让位于教材课文精读、写作等课程后,只得在课外“委曲求全”,失去课时的保驾护航,整本书阅读如何实现育人目标值得考量。

(1)精准对位,快速激发情感

整本书阅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诸多文化思想的精髓,如《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等集中展现了爱国与革命精神,《朝花夕拾》体现了批判主义精神。然而诚如前文所说,在缺乏课时保护的情况下,育人的目标始终不能彰显,由此也可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内容跳出仅仅是讲授“技巧、知识”的范畴,设计“观点对比”的讨论型课堂,快速激发情感。

如设计“中国人民之独立”主题整本书阅读活动,基于小组模式,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整本书阅读,包括《革命烈士诗抄》《红岩》《红星照耀中国》《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后各个小组再将书中所提出的价值观点进行对比,找出各个价值观点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处,并将这些价值观点融入现实生活进行讨论。这种对比分析将促使学生思考这些观点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与社会现象。在小组之间的交流比较中,学生将彼此学习,发现不同书籍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他们将梳理出各个书籍中相似的或者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点,进而理解文学作品背后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种综合性的活动也将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的机会,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多元社会中,提升综合素质。

(2)闲时激励,缓速增效

整本书阅读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即除了教学任务之外,学生还应自主地进行带有一定目的的整本书阅读。而这需要教师进行“闲时激励”,时时引导。所谓“闲时激励”,即非课程教学的激励。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課后拓展作业,如推荐大家阅读《朝花夕拾》和《呐喊》。在下一节课前,教师可以提问:“有人看过《狂人日记》吗?它出自哪里,讲了个什么故事?”如有学生举手回答那便表扬该学生,如没有学生回答,则可将其当作一个课前的导入故事讲给学生听,在学生听完之后又可以提问学生:“这个故事传递的是什么思想?隐喻的是什么?”给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疑问的种子,驱使学生自主阅读。通过不断地“结课推荐—开课激励—适当设疑”,肯定学生的阅读行为,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对阅读整本书的好奇心与进取心,培养出自主阅读的习惯,增加对整本书阅读的自信心,整本书阅读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还可以经常性地引入一些文学常识、名家名著等知识,将其融入课堂讨论中,拓展学生的文学知识面。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及的《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段描写,引发学生的好奇,那么在下一次课上,教师可以详细介绍《红楼梦》的故事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部作品。这种补充性的知识输入能够引发学生对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去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纪念文学名著作者的活动,比如鲁迅先生的诞辰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纪念活动,并在活动中展示鲁迅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去探究鲁迅作品背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将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进一步加深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综上,传统模式下,学生可能会感到整本书阅读是一项枯燥的任务,缺乏趣味和动力,学习成效有限。通过上述高效的策略,改革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摆脱无读、无趣、无味的困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兴趣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联:江苏海安市城南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整本书阅读教学问题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8:04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南方周末(2015-05-07)2015-05-07 04:39:36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12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