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罗直温墓志考释

2024-05-20 10:00吕玥乐
华夏文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志文村口墓志

吕玥乐

《宋故敦武郎知辰州会溪城公事罗公墓志铭》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大王镇,志主名罗直温。志石长1.61米,宽0.76米,厚0.18米,志、盖一体。志石额部68厘米处为志盖,题“宋故敦武郎罗公墓铭”,字径约15厘米。志石下部为志铭,邵伯温撰并书,郭仲纯题盖。志石为青石质地,字迹清晰,保存完整。该合墓志镌刻于北宋元祜八年(1093),原石现藏于西安市鄂邑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拓片及墓志录文收于《民族·盟约·边界·战争——陕西出土宋代墓志辑释》。(党斌:《民族·盟约·边界·战争——陕西出土宋代墓志辑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234页)志文主要从罗直温的家族谱系、仕宦经历、子女姻亲等情况进行阐述,学界尚未对其内容进行研究,故针对志文相关问题试作分析。

与常见宋代墓志文文体格式有所不同,罗直温墓志并未在开篇对罗氏先祖情况或志主身份直接进行追溯,而是着力于对罗直温第三子罗份的“孝悌”之行大加赞赏。志文从三个方面对罗份的“孝行”展开阐述。一为赡养萱堂,志主逝世后其妻“饮恨再适”且又遇“丧夫”,生活贫乏。罗份“重趼数千里,自卫州共城县迎侍其母”,照料至母亲辞世后与父合葬;二为扶持手足,罗直温过世时其子年幼,母亲改嫁后“诸弟萍寄他所”。罗份成家后“提携诸弟,空囊以归有扈”;三为安葬亡父,志文交代罗直温死于任上“会溪之官舍”,诸子“皆在童稚”,无力安葬亡父。罗份“扶其父之柩以归”,并为其父求得志文。志文对罗份“孝行”表述具象化,叙事详尽,感情真挚,整体占据篇幅较大,与一般程序化描写有所不同,这一情况在宋代墓志中并不多见。

一、志主世系生平及仕宦经历

志主罗直温,字择之,史书无记载。卒于元祐八年,即1093年,“寝疾终于会溪之官舍,享年七十有一”,可以推测罗直温应生于天圣元年(1023年)。志文中提到罗氏为“金陵故家”,称罗直温为唐末五代诗人罗隐之后。其曾祖罗道拙、父亲罗天锡无史料记载,祖父罗元俌为内殿崇班、陶门祗候,在《长编》中有所载,所记官职与志文一致。(《宋史》卷九0,中华书局2004年,2067页)罗直温一共娶妻四房,共育有六子六女,六子“日仅,日保,日份,日僖,日何,日伦”。长女“适修武郎董弁”,三女“适进士裴倚”,六女“适迪功郎张道”,其余皆早亡。第四任妻子“寿安县君王氏”与之合葬,尚未见墓志。

墓志载罗氏家族各代均有侍宦经历,世为武官,总体官阶不高。罗直温自幼好学,广泛涉猎书史,然而却未能及第,最终受其父恩荫而得以人仕。人仕三十余年,最高官阶至“敦武郎”。虽为低阶,但志主为人正直、“刚正有守”,为官勤勉、“临政廉恪”,志文主要对其在熙州的政绩作为以及在河北治河一事进行刻画。根据墓志文描述,罗直温受都水使者吴安持赏识,在“河北梁村口大河之决”中,担任“捡踏河道官兼修河司句当公事”,但并未记录具体任职时间。参考史料可知,墓志文中所描述的事件应当发生于元祜四年(1089年)。《长编》中记载,元祐五年(1090年)五月,侍御史孙升上奏因黄河涨水冲溢,遂决梁村口。(《长编》卷八四,中华书局2004年,第10630页)北宋时期黄河河道变迁剧烈,多次改道,水患爆发频繁。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第三次大改道。在澶州商胡埽大决口,改道北流。嘉祜五年(1060年),北流大河于魏州第六埽决口,分出一条支流,《宋史》称为“二股河”,为与北流有所区别,宋人称“二股河”为黄河“东流”。由此,黄河下游形成了二股河分行人海的局面。仁宗、神宗、哲宗三朝对于维持北流亦或回河东流展开激烈讨论。至哲宗元祐四年,李伟、吴安持等因南宫等埽危急,上书开孙村口为回河东流之策,同时以梁村口作为大河东流通道。(《长编》卷八四,第10439页)时年多雨,而孙村口窄狭,导致德清军等处皆被水患。(《宋史》卷九三,第2303页)梁村口和孙村口均属河北东路德清军辖界,即今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是黄河冲积扇的北缘地带,地形较为平坦,北宋时期多次以梁村口和孙村口作为导河东流还故道之处。而志主所任职的“捡踏河道官兼修河司句当公事”应为都水监下属基层临时性差遣,在史料中并未见到这一差遣的相关记载。此处的修河司全称应当为都大提举修河司。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始立提举修河司全面负责。(《长编》卷八四,第9867页)这一修河司与其他应地而命名的修河司不同,是宋廷为闭塞北流,回河东流而专置都大提举修河司。(李华瑞:《宋代救荒史稿》,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年,693页)这一修河司仅存在三年,元祐五年(1090)十月二日撤销都提举修河司,这三年恰为宋廷第三次回河东流争论与实施时期。综上所述,志主当于元祜四年(1089年)由熙州兵马都监抽调至都大提举修河司参与河北梁村口河决一事,又于元祜五年(1090年)知辰州会溪城公事,最终在元祜八年(1093年)终于会溪城任上。

二、墓志所见宋朝的荫补入仕

荫补是宋代官员人仕的主要途徑。两宋荫补名目种类繁多,有圣节荫补、郊祀荫补、致仕荫补、遗表荫补、奉表荫补以及特恩荫补等多种荫补途径,其中郊祀荫补一般即指代南郊大礼荫补和明堂大礼荫补。根据志文可知,志主于仁宗嘉祜七年因其父罗天锡任职期间“遇明堂大礼”而得以荫补“奏补三班借职”。“明堂大礼”即为明堂祭天大礼,是中国古代王朝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明堂礼始自仁宗形成了宋代帝王三年一亲祀的制度。大礼后行赦宥、恩赏制度,其中的恩赏制度即包括恩荫官员、后妃、宗室的子孙、弟侄、母族甚至门客等。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东封泰山礼毕,郊祀大礼始有为官员子弟荫补官资之令。此后大中祥符八年(1015)制定了“南郊奏荫子弟恩例”,基本原则为根据官员的官、职、差遣来决定子孙荫补官职。(《宋史》卷三一四,第10275页)仁宗初期基本沿用真宗朝制定的荫补法,“……其诸卫大将军,少卿、监,诸行郎中,带职员外郎,内诸司使,枢密诸房承旨,子授三班奉职,弟、侄、孙借职……”志主父亲罗天锡“故任左藏库使”正七品,北宋前期属诸司正使阶,按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的荫补法,志主当授三班奉职,比墓志所记实际的“三班借职”高一阶。(《长编》卷八四,第1912页)此处有可能是时隔久远,罗直温子女记忆出错导致墓志记载疏漏。

根据墓志记载侍宦经历来看,罗直温仕任时间为北宋仁宗、神宗、哲宗三朝,所仕官职均为基层低阶官吏,迁转于秦凤路、熙河路。志主自三班借职人仕后,先后任“监华州华阴县酒税、虢州酒税盐场、秦州定西寨兵马监押、渭州耀武镇兵马监押、管句京城内旧城里左厢公事、熙州兵马都监、知辰州会溪城公事。”三十余年内差遣九次变迁,其中大多为“兵马都监”“兵马监押”等从八品地方低阶监当官、统兵官,最高官阶也仅为正八品属武阶小使臣的“敦武郎”。北宋时期,监当官掌茶、盐、酒税场务征输及冶铸之事,诸州军随事置官。真宗朝以后,地方监当官多由蔭补人仕、进纳官员、归来人等杂途人仕的官员以及谪贬的京朝官担任。(韩世靖:《宋代监当官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他们政治地位较低,整体向上升迁困难,“以荫补,例监库务,无所施其能。”因此,罗直温多次作为监当官或统兵官被派遣至地方与当时大部分荫补人仕武官所获差遣一致,墓志为研究宋代由荫补入仕的武官的实际升迁状况再次提供了重要的例证资料。

三、墓志所见北宋对熙州的经略

罗直温曾任熙州兵马都监,志文提到其在熙州时“营缉番市,创盖房廊”,反映了北宋神宗朝通过茶马贸易经略熙河路的状况。熙州即今甘肃省临洮县,古称狄道。作为陇右重镇,熙州“襟带河湟,控御边裔,为西陲之襟要”地理位置险要。(《读史方舆纪要》卷六0,第2615页)唐朝宝应初,熙州陷于吐蕃,号武胜军。至宋初,熙州仍为河湟吐蕃唃厮哕政权所据。然随着西夏的崛起,北宋相继失去了灵州、瓜州、沙洲等边防重镇,腹背受敌。鉴于此,神宗时期确定了“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的战略目标,而经略河湟第一步即为收复熙州。(《宋史》卷三二八,第10561页)熙宁五年(1072年),王韶进驻熙河地区,收复熙州,增置熙河路。自此,熙州成为北宋筹划西北地区局势的重要征地。

北宋收复熙州后不仅在军事政治上对其加强管理,更是利用熙州的区域优势发展民族贸易,其中的重要形式即为志文所提到的“番市”。番市或称蕃市,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间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形式,分布在沿边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北宋时代的蕃市主要集中分布在陕西秦凤路和泾原路。(汪天顺:《北宋西北蕃市贸易述论》,载《青海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而随着熙州的收复,北宋将经营重点转向熙河路。这一时期熙州蕃汉杂处,吐蕃多部长期活跃于此。宋人利用熙州蕃部嗜茶又产马的特点,于熙州蕃市展开榷茶买马的贸易。即在雅州名山县、蜀州永康县、邛州、洋州、兴元府等地设买茶司,熙州等地置买马司、卖茶司,以川茶与少数民族马匹进行贸易,并且撤除原、渭州、德顺军买马场,在熙河路六处置场买马,熙河、秦凤等地的战马成为宋朝军马的主要来源,足以见当时熙州蕃市之兴盛,熙州成为了北宋政府与西北诸族进行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交通渠道。(《长编》卷二五九,第6309页)志主履职熙州兵马都监前已多次在秦州、渭州、熙州等民族聚居区域任职。因此,就事于熙州应当也与罗直温多年深耕于西北地区,熟悉少数民族民情有关。志文中对于志主在熙州时政绩的描述再次侧面反映了熙州蕃市的繁荣以及神宗时期对于熙州的重视。

四、结语

荫补官员是宋代官僚体系的重要构成,他们大多终身囿于基层,无名于史籍。通过对罗直温墓志文的考释,可知罗直温出身于武官世家,受其父恩荫得以通过明堂大礼入仕。他的仕宦时间集中于仁宗至哲宗朝,多次以监当官的身份任职于华州、虢州、秦州、渭州、熙州等西北边界地区,又参与河北梁村口河决的治理,终于辰州会溪之官舍,期间“刚正有守”,但始终官阶不高。结合相关史料对罗直温墓志文中所涉及的北宋郊祀荫补、河患治理措施等相关问题进行的研究,直观地反映出北宋荫补人仕的中下级武官的实际升迁以及差遣经历。罗直温墓志文所记罗直温通过荫补多次充当监当官以及在熙州的任职有重要补史作用,一方面显示了监当官这一鲜见于史籍的群体参与基层管理的职责,另一方面也对北宋神宗时期通过蕃市经略熙州这一史实补充了重要的例证资料。

猜你喜欢
志文村口墓志
《上下阳古村落》《杨家堂村口》
村口那座山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传书鸽
南阳出土两方唐代墓志
阿梅
作品(五)
西夏建筑装饰构件——石雕力士志文支座
村口小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