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新医务管理能力的研究

2024-05-20 14:11梁司蕾尚丽明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6期
关键词:医务医疗医院

梁司蕾 尚丽明

在现代社会中,医疗卫生服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历程中,医务管理是医院医疗运营管理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制度制定执行、落实计划、质量控制和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各环节都是以医疗活动为基点、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着眼点、以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为目标[1]。众多医疗机构持续寻找新的策略来优化医务管理工作,力求在医疗过程、医疗活动和医疗行为的“标准”框架下进行指导、监测、调整、协调和控制,以确保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保障患者的安全。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创新医务管理能力,进而不断提升医院的综合能力,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患者需求和复杂的医疗环境,有效地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

1 医务管理工作的地位

医务管理是指针对医院内部的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资源分配等方面进行的管理活动。医务管理职能不仅是做好临床工作常态运行、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突发公共卫生和灾害性事件应急管理及患者就医体验的管理,更要从医疗活动过程中识别业务运转规律,审视医疗过程偏差,通过协调、控制、制定规章制度和修正流程等方法,有效地整合资源,达到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不断提升的目的[2]。医务管理人员肩负着医疗业务和医疗质量管理的双重责任,既是医院政策的执行推动者,也是保障临床一线工作的支持者。

1.1 院内执法部门

为了确保公众健康安全,维护公众合法权益,提高国家医疗服务水平,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从医护人员的职责到特殊岗位的资格认证,都有着严格的规范。医务管理部门在医院的运营和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负责监督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以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率,改善整体形象,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1.2 医疗质量控制部门

医护人员的职责与使命,即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满足患者的需求,以及满足患者的安全需求为目标;因此,医院的各项管理与操作,尤其是医务管理必须以此来落实。通过贯彻健全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优化流程管理、全员参与培训、建立全面监控机制、加强内外部沟通合作、持续推动整改到位等一系列综合手段,将其有机应用于基础质量控制、环节质量控制和终末质量控制3个关键环节,从而有效地构建起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这一长效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的质量管理,提升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能够有效促进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医院与患者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高质量的医疗保障,推动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所述都需要医务管理人员的统筹和协调。

1.3 医院各项对内和对外事务的参谋部门

医院除了医疗工作之外还有很多的对内和对外的交往事务,医务管理部门有责任对医院的整体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控制,对外工作主要是医疗差错纠纷、抢险救灾,卫生应急事件的参谋处理者。

2 医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医务管理职责不明确

在实际的医疗工作中,许多医院缺乏对医务管理的明确定义,从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同时,其他部门也缺乏对医务管理权责的明确界定,从而使一些本应属于自己的工作安排给医务部门,这种混乱的状态不仅影响了医务管理的工作安排,也使其无法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内容,从而严重影响正常的医务管理工作。确立医务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并且明确每位管理者的职责范围和职能,是提高医院管理效率的关键所在。

2.2 医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保证医院运营的基础。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医务管理制度,以提高管理效率和医疗质量。

2.3 缺乏信息化管理工具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普及,它已经深刻影响了各行各业。根据数十家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成功案例来看,使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能够使医务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通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医院能够有效地实现法律遵从、质量控制、技术人员管理以及医疗纠纷处理等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来,医院的传统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管理的质量和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3 创新医务管理工作能力的对策实践

3.1 提高对医务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

医院的领导者应该把策略置于整个机构的发展之上,关注医务管理团队的职业能力成长。职业能力指的是一种能力和个人素养,能够确保工作顺利进行并提高工作效率,职业能力是在长期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其高低直接影响工作效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个人发挥职业技能的根基[3]。医院为了促进这一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来加强对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确保所有医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让其更好地了解和承担工作任务,并在思想、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帮助,以构筑一支专注、有效的医疗机构管理体系。

3.2 不断提升医务管理人员综合能力

为了更加高效完成医疗服务,医院必须重视培养优秀的医务管理队伍,打造成为具有高度职业感、专业科研技能、丰富工作经验、优秀沟通与协调能力的强有力队伍,这样才可以更加全面地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从而实现更高的服务质量。提升重点是管理能力,医院应该以“队伍带队伍、专业人员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作为核心,并致力于将“输血”转化为“造血”的人才培育策略[4]。项目有计划,工作有反馈,管理类文章考核纳入年度评优计划,促使管理人员综合能力的提升。

3.3 明晰医务管理板块及思路

3.3.1 依法执业方面

为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依法执业管理成为医务管理首要内容。从机构执业、人员执业、医疗文书、药品器械、医疗技术、消毒与传染病防治、临床用药、母婴保健和计划生育、放射诊疗、执业卫生服务、精神卫生、中医中药服务等方面入手,首先在对院内情况进行逐层梳理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组织依法执业教育和培训[5]。其次,为保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执业,需要及时进行执业风险评估,并严格禁止、纠正并报告任何违法执业行为。另外,还将定期公开整改依法执业的相关情况,以保持透明度和信息公开。通过对各个板块的监管,不断完善医务监管体系,及时发现、处置违规行为,并给予适当的处罚。

3.3.2 制度建设方面

规章制度是保证医疗安全与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不仅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还能有效指导医务人员的行为。医院应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可操作的内部管理流程。如《医疗质量管理办法》[6]规定了18项关键性的管理措施,主要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会诊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手术安全核查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新技术和新项目准入制度、危急值报告制度、病历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等。为了更好地执行这些措施,不断改进院内管理体系,并且重视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的培养,以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

3.3.3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面

由于医院的特殊需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委员会结构,由不同科室的人员组成,负责监督并确保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转。包括但不限于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病案管理委员会、设备与环境安全管理委员会、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等。所述委员会的设置应与医院的功能任务相协调,合理安排成员,明确职责与权限,并定期召开工作会议,为医院质量管理做出决策,实现良性循环,以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部分管理者在管理方法上过于简单,只关注于对医疗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的考评指标,而忽视了对医疗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的重要性,往往只注重短期的结果和表面的数据,而忽略了医疗服务的整体过程,缺乏对医疗过程中潜在问题的监控和发现能力。这种简单化和单一化的管理方式,可能会导致一些质量问题被忽视或被延误发现,给患者的安全和医疗质量带来潜在风险。因此,需改变这种简单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全程监控,确保医疗质量的持续提升和患者的安全。医疗质量管理的内容具有相当专业性,具体实施要通过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质量管理的具体实施要通过各种管理工具来进行。医疗领域的质量管理工具主要是从传统的工业和商业领域中借鉴而来。常见的医疗质量工具包括根本原因分析法(root cause analysis,RCA)和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l and effectiveness analysis,FMEA),在策略管理中广泛使用。在患者安全管理中,常用的工具包括目标管理和方针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s,QCC)、戴明环(Plan-Do-Check-Action,PDCA)以及临床路径和单病种流程管理都得到了应用。多维管理工具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流程面、系统面的分析改进,达到事前预防、事中全程控制、事后查因改进的目的[7]。

3.3.4 医院运营管理方面

运营可控成本核算体系作为绩效考核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统筹优化和高效运行,能够切实强化优绩优酬机制保障,有力促进医院运营能力持续提升,依托精细化管理手段进一步释放医院创新发展的强劲动能[8]。医务管理与财务管理融合梳理医院运营情况是医务管理高阶要求,以预算贯穿医院运营管理始终,以成本核算和控制作为医院发展的抓手,通过医疗的发展来促进医疗收入结构的调整。联合财务管理部门对门急诊量、门诊药占比、平均住院日、科室收入构成占比、住院耗占比情况等进行数据分析,用合理成本支出获得更好的医疗收入。

3.3.5 危机管理方面

危机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医务管理活动,包括临床诊疗突发事件、医疗纠纷、突发公共事件等,医务管理部门统筹制定相应的预案,并建立处置团队,加强员工培训和意识教育,查找疏漏,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和水平。危机发生后防止损害扩大,积极进行必要的沟通,认真准备形势研判与事件评估,积极寻求外部支援。

3.4 引进高效信息化管理工具

各医院重视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对信息化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9]。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将传统的文件和资料数字化,并实现快速保存和传输图像。此外,该系统还能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理,以提供直观的图表、分析报告和背景资料给医院决策者,以提供可靠的参考。这不仅显著提高了安全性、便利性和工作效率,还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减轻了工作负担。

3.4.1 满足档案管理需求,医务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

调查发现目前医疗机构的技术档案管理面临着许多挑战。发现目前医务人员技术档案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其重视程度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较多、资料共享较差以及管理工具简单等。构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能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档案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技术档案。此外,依靠信息管理平台,建立档案数据库,实现医疗、教学、科研、防保的信息共享,最大程度发挥医务科的工作职能[10]。为了提高医疗管理的效率并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引入医务管理系统来支持医生与医务两级管理模式。该系统提供了灵活的定义管理功能,可以让医生自行完善个人档案资料,并上传电子档案,如证件和证书等。这些档案资料将由医务管理员进行审核确认,有效保障了医生信息的及时更新,并避免了手工处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周期长和容易出错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大大节省人力资源投入,同时降低医疗管理的压力。

3.4.2 技术授权管理,实现医师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

引入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医师权限的查询、申请、变更以及手术分级、特殊手术审批、新技术、麻醉和抗菌药物管理等功能,从而为授权审批提供更准确、客观的参考依据。通过医院完善的信息化医务人员技术档案和与医院信息系统的接口,可以获取手术医生平时的工作情况,并能够动态、实时地更新。档案中包含了手术医生的手术量、完成不同级别手术的清单、医疗不良事件、非计划再次手术以及医疗纠纷等实际工作情况。根据这些情况,可以为手术分级管理提供依据,并在评价手术医生能力和再授权中发挥作用。按照手术分级管理制度,逐项对手术医生的手术权限进行授权和再授权。做实、做细手术分级管理工作,并着手实施真正从软件上控制越级手术[11]。创新信息化新技术闭环管理,对新技术开展情况进行实时督查,及时登记开展新技术的病例、预后情况及是否有并发症,及时发现医疗风险,并督促有关科室采取相应措施,将医疗技术风险降至最低[12]。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对医师实施技术开展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以规范医生的技术操作权限,这种管理方式能够确保医师在技术操作过程中持续接受监督和评估,从而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

3.4.3 风险系统管控,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

医疗风险是多因一果的关系,医疗风险预警预控也应多途径、多角度、多方法[13]。建立医疗风险警示管理系统,包含预警分析和预防措施2个部分。通过进行预警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医疗风险警示的指标体系,揭示影响因素的演变规律,获取医疗风险警示的指标和阈值。通过研究预防措施,利用医院信息化平台,从组织准备、日常监测、危机管理等方面着手,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并进行及时的早期干预,以实现医疗风险警示和预防措施的实施。通过风险管控系统的应用,医务管理部门可以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授权,包括但不限于:咨询记录、投诉问题分发、各科室反映、院内研究、协助办理、结案管理、病因解析、持续整改。在日常工作中,风险管理系统主动抓取医院以往存在和发生的各类风险事件进行收集、整合和分析,关注医疗机构与各类风险事件之间的潜在关联性,确保实际执行过程中形成的风险控制措施全面、完整、科学、有针对性[14]。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医患纠纷的出现,并且可以更好地监测风险,从而更快地进行有效的治理,达到有效减少医患冲突的目的。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长,这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和整体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务管理部门作为卫生健康政策的具体执行部门和医院日常管理工作的主要部门,其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医院的医疗管理水平。文章通过对问题的深入探讨,系统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医务管理工作能力的对策,希望通过管理人员的不懈努力,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推动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猜你喜欢
医务医疗医院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