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4-05-19 05:34王维张萌萌郭韬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4年9期
关键词:技术创新

王维 张萌萌 郭韬

摘 要:创新赋能组织韧性是企业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时代要求,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对其生存发展与产业链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区分我国A股上市新创企业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探讨两种创新类型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①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具有非线性影响,两者之间呈现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显著提高新创企业组织韧性;②技术创新能够强化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③企业融资约束水平未改变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但当融资约束较高时,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影响消失,技术创新负向调节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可从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视角为新创企业培育组织韧性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新创企业;组织韧性;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

DOIDOI:10.6049/kjjbydc.2023020525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24)09-0108-11

0 引言

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时代要求。企业作为产业链的微观基础,企业组织韧性对经济稳定尤为重要。组织韧性是组织在危机中重新配置组织资源、优化组织流程、重塑组织关系、快速从危机中恢复并利用危机实现逆增长的能力。近年来,贸易争端、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不确定性事件和突发变化对企业组织功能存续构成重大威胁,2020年我国有超过30%的中小企业现金流未维持1个月[1],中小企业组织韧性培育与提升受到学者广泛关注。新创企业作为特殊的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社会稳定作出巨大贡献,但因资源、能力限制以及环境威胁常常举步维艰。为此,一些企业开启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组织韧性的实践[2],但实践效果良莠不齐,有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依靠商业模式创新成功自救并实现逆增长的林清轩,也有因商业模式创新失败最终退市的乐视股份,这不免引发思考,究竟哪种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提升组织韧性?回答这一问题对于资源匮乏且管理经验不足的我国众多新创企业而言尤为重要。

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为应对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创新,包括新颖型创新和效率型创新两种类型[3-4],这一目标导向视角在后续研究中被广泛采用[5]。近年来,学者以不同视角或方法探讨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Ramdani等[6]通過对中东10家投资银行进行访谈发现,投资银行通过不断调整业务模式应对内外部挑战来塑造组织韧性;Jorge等[7]利用fsQCA方法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中国与中美洲企业,发现中国企业能迅速通过商业模式创新降低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强组织韧性。相比于国外文献,国内缺乏揭示商业模式创新作用于企业组织韧性的研究,学者仅对该主题进行了其它研究。单宇等(2021)以林清轩转危为机为案例研究数智赋能企业组织韧性形成机制发现,数字化从连接、聚合和筛选3个方面驱动企业经营管理场景变革与重塑,数字化与智能化对组织韧性具有重要作用;史亚雅和杨德明[8]从组织危机视域出发,利用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产生的财务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容易诱发公司未来股价崩盘;李巍[9]研究商业模式创新不同类型对企业的影响,发现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呈 U 型关系,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竞争优势呈倒 U 型关系。梳理已有文献发现,学者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组织韧性的研究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部分文献虽然没有揭示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但相关成果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存在如下不足:一是部分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可助力企业组织韧性提升,但也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容易引发组织危机,研究结论莫衷一是,尤其缺乏对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组织韧性的探讨;二是缺乏区分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作用机理的深入研究。Miller[10]指出,商业模式偏向效率性或新颖性反映企业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基本选择,对于受“新进入缺陷”和“弱小性缺陷”双重约束的新创企业而言,究竟是新颖型还是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有利于组织韧性提升有待深入探究;三是缺少商业模式创新影响组织韧性的大样本实证研究,回归模型未纳入技术创新这一重要情景因素。关于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关系,有学者认为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支持,两者对企业发展产生协同效应[11];也有学者指出,当企业资源有限时,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由于角色、分工和任务不同,可能会导致两者之间不平衡,进而对企业业绩产生威胁,形成“拮抗效应”[12]。基于此,本文认为有必要引入技术创新这一调节变量,进一步探究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的作用边界。

为此,本文从商业模式创新目标导向视角出发,区分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利用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两者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本研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首先,厘清新颖型、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其次,区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探究技术创新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关系的调节效应;最后,考虑到社会资源获取对组织韧性的重要性[13],选取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这一重要情景变量进行异质性分析,探究新颖型、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关系是否因融资约束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同影响作用。

本文边际贡献在于:①与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一般企业不同,本文在双创时代背景下,聚焦新创企业这一特殊对象,探究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理,有助于丰富组织韧性前因理论,为新创企业塑造组织韧性提供理论参考;②不同于已有文献,本文将组织双元理论引入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区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揭示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差异化影响机理,可填补不同商业模式创新类型作用于企业组织韧性的研究缺口,为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培育提供决策参考;③针对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或拮抗效应的纷争以及新创企业资源储备不充足问题,开展技术创新调节与融资约束异质性研究,有助于厘清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边界。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

在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中,企业通过引入新合作伙伴、设计新交易方式和交易机制实现价值创造[3]。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颖程度不同,对新创企业市场引力、竞争能力及成本收益产生的影响不同,致使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在不同情境下存在差异。

(1)在低水平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情境下,相对弱小的新创企业商业模式缺少独特优势,且创新投资风险和成本效应问题突出,对组织韧性具有负面影响。首先,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关注新市场开拓、新技术新流程开发,创新投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高,创新风险较大[14],由于新创企业天生弱小,所以风险敏感性程度高,创新投资回报高风险与回报周期较长致使企业运营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其次,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新颖程度不高意味着企业价值创造与获取模式革新程度不够,新商业模式对于稳定供应链、提升内部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贡献不明显。因而,当新创企业致力于商业模式创新但新颖性程度较低时,低贡献与创新投入风险叠加导致企业难以丰富利润储备,使企业面对市场危机时缺少充裕的资金支持,从而对企业韧性产生不利影响;最后,新创企业缺乏在位优势,常受到在位同行竞争者的抵御或威胁。若新创企业商业模式新颖性水平较低,则会因缺乏独特性而丧失竞争优势。为免遭竞争对手威胁,新创企业不得不加大创新投入以扭转局面。然而,随着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投入的持续增加,若商业模式新颖性只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微改进,没能达到扭转竞争劣势的阈值,则新创企业价值创造能力改善将十分有限,且调整后的商业模式因复制壁垒低而很容易被模仿或抵御。此时,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投资风险与成本效应加大,致使企业利润储备减少,进而面临更大的组织危机,组织韧性也就更弱。

(2)当商业模式创新新颖性水平超过阈值后,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具有显著比较优势,对组织韧性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首先,顾客资源对进入市场较晚的新创企业尤为重要,是企业保持组织韧性的基础。当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新颖程度较高时,其通过全新的价值主张和新业务吸引消费者关注并提升消费者满意度,从而锁定顾客并使其更愿意产生溢价消费[15]。此时,厂商可获得更多的溢价收益,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所产生的增量收益大于创新投资增量成本,这不仅会增加新创企业应对危机的财力储备,而且还留下较大的降价空间应对市场危机或扩大顾客群体。其次,高水平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新创企业价值网络稳定。相较于成熟企业,新创企业网络关系(顾客、供应商)不稳定。若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新颖性水平较高,其独特的价值主张或交易模式会增强各利益相关者的依赖关系,提高关联厂商之间的转换成本,使其很难开展其它可替代性业务(魏泽龙等,2019),这有利于新创企业稳固外部供应商与顾客之间的关系,提升新创企业价值链安全性与稳定性,增强组织韧性。最后,高水平新颖性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新创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面对在位成熟企业的威胁,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若具有高新颖性,则能够通过差异化、个性化使自身商业系统和组织流程难以模仿和复制(李巍等,2021),进而抵御来自竞争对手的攻击与威胁,在价值创造与获取上保持竞争优势,提升组织韧性。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低水平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会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产生抑制作用,而随着商业模式创新新颖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创企业价值创造与获取模式比较优势开始显现,此时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有利于增强新创企业组织韧性。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呈“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

在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实施过程中,企业通过完善现有交易结构或流程缓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活动不确定性,进而促进交易效率提升[3]。首先,对于缺乏资金和抗风险能力的新创企业而言,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比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更易取得成功。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是对原有交易结构进行完善和优化,在资源有限约束条件下投资风险小,安全性高,新创企业能够以最小的风险和成本实现目标利润,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其次,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简化交易流程、提高交易便利性、降低成本和风险等方式改善运营流程,提高新创企业遭遇危机时的反应速度,使企业能够调动充足的资源作出相应营销决策,进而满足客户需求和偏好[16],增强顾客忠诚度,提升组织韧性。最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的交易成本优势可为新创企业市场开拓创造条件,以低价策略激发顾客购买欲望,吸引更多客户参与,增加交易次数,形成可追溯交易记录,帮助新创企业与其他利益相关者实现信息共享,缓解信息不对称,建立组织合法性,提高新创企业社会认可度,为增强新创企业组织韧性提供保障。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具有正向影响。

1.2 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

当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新颖程度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商业模式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为免遭竞争对手攻击和威胁,新创企业会对商业模式进行改进,通过提升商业模式新颖性水平获取更多竞争优势,但这需要加大创新资源投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由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都在争夺新创企业有限的资金投入,势必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不平衡[12]。一般而言,新创企业成立时间较晚,自有资金储备不够,多数企业因实力不強而融资困难。此时,新创企业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则会降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所需的资金投入,而缺乏资金支持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在应对威胁、稳定市场时的作用效果将大打折扣,会对企业组织韧性产生不利影响。可见,当新创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较低时,技术创新投入会强化其对组织韧性的负向影响。

而当新创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较高时,商业模式在短期内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争夺新创企业资金有限的压力。此时,技术创新投入能够强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效果,创造1+1>2的新价值,有利于组织韧性提升。首先,技术创新水平高的新创企业能够利用新技术分析外部经营环境,及时感知消费者需求变化,快速调整市场定位,满足顾客创新需求,丰富新创企业利润储备,防范市场不确定性冲击;其次,技术创新能够提高新产品开发速度和成功率,确保企业通过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李姝等,2021),使新创企业获得顾客的良好认知和美誉,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实施效果,进而增强新创企业市场适应性和稳定性;最后,当新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时,其能够以高技术含量的优质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助力企业持续提升商业模式新颖性水平,构筑商业模式模仿门槛,使竞争对手难以抵御新创企业比较优势,企业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强化组织韧性。可见,技术创新能够强化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 U 型关系,即技术创新水平越高,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 U 型关系越陡峭。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技术创新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U型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作为生产要素可促进企业高质量产出,进而提高新创企业组织韧性。首先,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通过提高企业与供应商、客户间的交易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该模式倾向于满足现有市场需求下的高效生产。在技术创新赋能下,新创企业能够更好地优化流程,使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进而满足企业价值创造参与主体的切身利益。因此,技术创新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相似的作用逻辑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提升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其次,具有高水平技术创新的企业能够开发新产品满足现有客户需求,提高顾客购买率,降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所强调的交易成本。当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企业能够通过研发先进设备降低新产品生产成本[17],从而为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促进组织韧性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最后,当技术创新水平较高时,新创企业能够利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现有交易结构,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使企业在价值链优化等方面更具优势。而且,技术创新能够使价值链上企业间的信息交流更充分、更透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企业决策风险,稳定交易伙伴关系,为企业强化组织韧性提供支撑。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4:技术创新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关系起正向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界定新创企业未形成统一共识,但多以成立时间为标准进行界定。由于新创企业从建立到稳定成长通常需要5~8年,故参考张秀娥和李梦莹[18]的研究,将中国沪深两市成立时间不超过8年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区间为2014—2021年,并对数据作如下处理:①剔除ST、*ST公司以及金融保险企业;②为降低极端值对统计结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各连续变量进行1%和99%分位数缩尾处理,最终得到包含4 164个观测值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和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工具为Stata16.0软件。

2.2 变量测量

2.2.1 解释变量

(1)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NovBMI):采用Guo等[19]提出的基于企业客观经营数据的测量方法,以 Jaffe[20]提出的技术距离为基础,从价值主张、价值传递、收益模式、成本结构等维度测量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相关指标如表1所示,计算方法如公式(1)所示。

(NovBMI)i,j=1-Vi,jVjT/[(Vi,jVi,jT)(VjVjT)]1/2(1)

在公式(1)中,(NovBMI)i,j代表j行业i企业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Vi,j为j行业中i企业包括上述6个具体指标的向量,Vj为j行业中包括上述6个具体指标平均值的向量,(NovBMI)i,j数值越大,说明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越高。

(2)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EffBMI):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旨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借鉴 Guo 等[19]的做法,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计算企业技术效率得分,将其作为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的代理指标,计算方法如公式(2)所示。

ln(Qi)=b0+b1ln(Ki)+b2ln(Li)+b3ln(Ki)2+b4ln(Li)2+b5ln(Ki)ln(Li)+(Vi-Ui)(2)

在公式(2)中,Qi、Ki、Li分别表示新创企业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Vi、Ui分别表示正态分布和半正态分布。本文采用利润衡量产出,采用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总和衡量企业资本,采用员工人数衡量劳动力投入,得分越高说明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越高。

2.2.2 被解释变量:组织韧性(Resilience)

本文参考Lv等[21]的研究,从长期增长(盈利性)和金融波动(风险性)两个维度衡量组织韧性。其中,长期增长指标(正向指标)采用3年净销售额增长积累量衡量,金融波动指标(负向指标)采用月度股票收益率标准差衡量,并利用熵值法将上述两个指标综合为一个指标作为本文组织韧性的代理指标。

2.2.3 调节变量:技术创新(RD)

考虑到数据可得性,本文借鉴李姝等(2021)的研究,采用反映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研发强度指标度量。

2.2.4 控制变量

借鉴Huang等[22]的做法,設置企业规模(Size)、企业年龄(Age)、董事会独立性(Director)、无形资产(Assets)、经营效率(OOE)、财务杠杆(LEV)、所有权结构(Own)、行业(Ind)8个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2.3 模型构建

首先,对数据作标准化处理再进行Wald 检验,结果显示chi2(52)= 331.38且卡方值显著性系数小于0.01,拒绝原假设,说明存在组间异方差问题。因此,本文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可以较好地解决组间异方差问题,而且对非平衡面板数据比较适用。根据前文所提假设,构建如下模型:

Resilience=β0+β1NovBMI+β2NovBMI2+β3Controls+ε(3)

Resilience=β0+β1EffBMI+β2Controls+ε(4)

Resilience=β0+β1NovBMI+β2NovBMI2+β3NovBMI×RD+β4NovBMI2×RD+β5RD+β6Controls+ε(5)

Resilience=β0+β1EffBMI+β2EffBMI×RD+β3RD+β4Controls+ε(6)

其中,Controls为控制变量, 为随机误差项。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由表3结果可见,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均值为0.347,标准差为0.146,最大值为0.479,最小值为0.004,说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水平不高,不同企业组织韧性差距较大。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均值为0.040,最大值为0.523,最小值几乎为0,表明新创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不均衡。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均值为0.435,最大值为0.923,最小值为0.091,表明新创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差距较大。技术创新均值为5.175,最大值为12.270,最小值为0.810,表明我国新创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表4列示了各变量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正相关,初步驗证了假设H2。而且,多数控制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说明控制变量选取相对合理。另外,各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较低,VIF值远低于经验阈值10,说明本文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3.2 回归结果分析

由表5第(1)列可以看出,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二次项系数为正(8.811),一次项系数为负(-2.220),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经过计算,该曲线拐点值为0.126,位于表3所示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符合U型曲线要求的各项条件,说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之间呈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假设H1得到验证。从列(2)可以看出,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果支持假设H2。借鉴钱丽等[27]的调节效应检验方法,列(3)中技术创新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二次项交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技术创新能够正向调节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关系。而且,拐点平移判别β1β4-β2β3= -3.877(<0),表明在技术创新的调节作用下,U型曲线拐点向左移动并提前出现;另外,β4=7.580(>0),表明在引入技术创新这一重要调节变量后,原商业模式创新与组织韧性U型曲线上升和下降趋势变得更加陡峭,假设H3得到验证。最后,从列(4)可以看出,技术创新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交互项系数为0.249,且在1%水平上显著,表明技术创新正向调节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正向关系,假设H4成立。

3.3 稳健性检验

(1)替换变量。为确保研究结论稳健性,替换因变量和调节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首先,借鉴胡冬梅等[24]的方法,采用年末净利润差(净利润t -净利润t-1)衡量组织韧性;其次,考虑到研发人员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作用,采用研发人员数量占比衡量技术创新,回归结果如表6所示。

(2)缩减回归样本数据。鉴于企业组织韧性可能会受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因此剔除2020年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3)内生性问题处理。商业模式创新并非完全外生,实证样本选择偏误或遗漏变量均有可能导致研究结论失真。为此,本文采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检验。首先,以同行业新颖型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水平均值作为第一阶段的外生工具变量进行Probit回归,计算逆米尔斯比率(IMR);其次,将其纳入第二阶段模型重新进行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回归结果显示,各变量关系及显著性水平无实质性变化,说明本文结论较为稳健。

3.4 异质性分析

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在于拥有充足稳定的资金资源[25]。新创企业内部资本相对匮乏,商业模式创新存在融资依赖性。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投资需求不同,对融资的依赖程度存在差异,而融资缺口势必会影响商业模式创新效果。因此,本文揭示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差异,有利于企业在融资约束差异化情境下正确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进而提高组织韧性。

本文根据融资约束KZ指数大小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在中位数以上归为高融资约束组,中位数以下归为低融资约束组。然后,分别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表9所示。首先,无论新创企业融资约束水平如何,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组织韧性,进一步用Suest进行组间系数差异性检验发现两组系数无显著差异;其次,在低融资约束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作用关系以及技术创新的正向调节作用未发生改变;再次,在高融资约束组,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影响消失,技术创新起负向调节作用。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成本投入高、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不确定,一般很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收益,高融资约束下新创企业很难加大投资继续提升商业模式新颖性,致使其对企业组织韧性影响的U型拐点短期内无法显现;另一方面,新创企业大多天生弱小,自有资金和资源短缺,而实施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融资需求较高(王玲玲等,2019)。因此,新创企业面临较高融资要求,缺乏创新资金支持将会导致商业模式实施效果不佳,对组织韧性不利。此时,技术创新起负向调节作用,主要源于技术创新助力企业维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得以发挥;同时,企业高技术水平也能向市场传递具有发展潜力的信号,使企业实现逆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不利影响。

4 结语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以新创企业为研究对象,将技术创新与融资约束作为重要情境因素,研究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

(1)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存在差异化影响。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呈“先抑后扬”的U型关系,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一研究结论弥补了多数学者未区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的相关认知。本研究区分商业模式创新类型,指出低水平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具有负向影响。这主要源于新创企业财务储备少、创新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以及增量贡献低等特点,该结论与史亚雅和杨德明[8]关于商业模式创新容易诱发公司股价崩盘的结论相吻合。同时,也支持李巍等[9]关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竞争优势呈U型关系的结论,但有所不同。李巍等主要聚焦企业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等企业竞争优势,而本研究则聚焦包含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积累与金融波动的组织韧性,关注企业在逆境中的恢复力。

(2)技術创新正向调节新颖型或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该研究结论支持仝自强等[12]关于商业模式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支持的观点,本文聚焦新创企业组织韧性,进一步揭示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促进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机理。

(3)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不同,不同类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融资约束水平对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关系的影响显著,而对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新创企业组织韧性关系的影响不显著。当新创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较高时,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U型影响消失,呈现显著抑制作用,技术创新在其中起负向调节作用。该研究结论一方面呼应了吴伟伟和张天一(2021)对新创企业融资约束的关注,另一方面支持陆蓉等[26]以民营企业为对象得出降低融资约束有助于增强企业组织韧性的结论。然而,本文主要以融资约束为情境变量,重点探讨在新创企业不同融资约束水平下两种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组织韧性的异质性影响。

4.2 管理启示

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管理启示:

(1)新创企业需要结合融资约束水平选择商业模式创新类型。若新创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且内部资源有限,则不宜进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由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可以优化现有交易结构,降低创新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新创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和外部融资难的困境,因此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是新创企业在高融资约束水平下提升组织韧性的首选;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水平较低,且能够承受交易结构与模式变革产生的阵痛,则可以考虑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但这需要新创企业拥有充足的资金维持新颖型商业模式运营,提高商业模式新颖性水平,以此锁定客户、抵御竞争者威胁,进而维持新创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

(2)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赋能组织韧性需要发挥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无论选择哪种商业模式创新路径,都需要将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效结合,注重研发投入和技术人员储备,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助力商业模式创新,并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提高交易效率,进而提升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的有效作用。此外,在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企业应充分考虑新技术在价值创造中的应用前景,结合企业实际合理分配创新资源,使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产生协同效应。

(3)政府应优化新创企业融资和人才环境。针对新创企业资金与人才短缺困境,首先应利用财政资金扶持企业创新,着力降低创新融资门槛,并有针对性地辅以税收优惠等配套政策;其次,针对新创企业人力资源匮乏特点,地方政府应出台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人才是第一资源,企业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持,地方政府要重视创新人才环境建设,与用人企业共同设立人才资助资金,激励新创企业引进并用好创新人才,助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最后,政府应向社会发布有利于新创企业融资的政策信息,鼓励传统金融机构服务新创企业发展,同时制定数字金融政策,鼓励数字金融企业创新金融项目,降低新创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新创企业提升组织韧性。

4.3 不足与展望

受数据限制,本文仅从商业模式创新分类视角出发,研究新颖型与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机制,未探讨商业模式创新对组织韧性影响的中介路径。此外,未触及创新程度等其它商业模式创新分类视角,如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对新创企业组织韧性的作用关系与边界条件等,有待深入探析。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朱武祥, 张平, 李鹏飞, 等. 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基于两次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J]. 管理世界, 2020,36(4):13-26.

[2] 杨雪, 何玉成. 决策逻辑对新创企业绩效作用机制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J]. 管理评论, 2022,34(10):134-145.

[3] ZOTT C, AMIT R. Business model design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7,18(2):181-199.

[4] 韩炜, 高宇. 高管团队内部非正式社会网络联结与新创企业绩效——基于商业模式创新的中介作用[J]. 南开管理评论, 2022,25(5):65-74.

[5] 陈劲, 杨洋, 于君博. 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综述与展望[J]. 软科学, 2022,36(4):1-7.

[6] RAMDANI B, AHMED B, BOUKRAMI E, et al. Business models innovation in investment banks: a resilience perspective[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0,39(1):51-78.

[7] JORGE H, CATHY R, WILLIAM V, et al. New strategies to explain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n the firms: a cross-countries configurations approach[J]. Sustainability, 2022,14(3):1612.

[8] 史亚雅, 杨德明. 商业模式创新会引发股价崩盘风险吗[J]. 财贸经济, 2020,41(6):80-94.

[9] 李巍, 丁超.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市场效能的机制研究——营销动态能力的调节效应[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7,36(4):70-79.

[10] MILLER D. Configurations revisited[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17(7):505-512.

[11] 喻登科, 嚴影.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相互作用关系及对企业竞争优势的交互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9,36(11):16-24.

[12] 仝自强, 李鹏翔, 杨磊, 等. 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匹配性对后发企业绩效的影响——来自年报文本分析的实证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39(11):84-93.

[13] WILLIAMS T A, SHEPHERD D A. Building resilience or providing sustenance:different paths of emergent ventures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haiti earthquak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6,59(6):2069-2102.

[14] 韩炜, 高宇. 什么样的高管团队能够做出商业模式创新[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22,44(3):136-152.

[15] PATI R K, NANDAKUMAR M K, GHOBADIAN A, et al. Business model desig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under external and internal contingencies: evidence from SMEs in an emerging economy[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8,51(5):750-769.

[16] 陈亚光, 吴月燕, 杨智. 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一个整合模型[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33(3):156-162.

[17] 付晨玉, 杨艳琳, 田野, 等. 产业政策、技术创新与中国工业发展质量[J]. 经济评论, 2022,43(6):67-84.

[18] 张秀娥, 李梦莹. 创业激情对创业成功的作用机制研究[J]. 科研管理, 2021,42(9):120-126.

[19] GUO B, PANG X, LI W.The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diversity in shaping the performanc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 threshold effect[J].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18,30(2):241-253.

[20] JAFFE A B.Technological opportunity and spillovers of R&D: evidence from firm′s patents, profits, and market value[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76(5):984-1001.

[21] LV W, WEI Y, LI X,et al. What dimension of CSR matters to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evidence from China[J]. Sustainability, 2019,11(6):1561.

[22] HUANG W, CHEN S, NGUYEN L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o COVID-19 crisi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firms[J]. Sustainability, 2020,12(21):8970.

[23] 钱丽, 魏圆圆, 肖仁桥. 营商环境对中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影响——双元创新的调节效应[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39(8):39-47.

[24] 胡冬梅, 赵璐, 陈维政. 上市公司高管团队异质性特征对组织韧性的作用机理及效果研究[J]. 社会科学研究, 2021,43(5):73-83.

[25] 史亚雅, 杨德明. 数字经济时代商业模式创新与盈余管理[J]. 科研管理, 2021,42(4):170-179.

[26] 陆蓉, 徐龙炳, 叶茜茜, 等. 中国民营企业韧性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J]. 经济管理, 2021,43(8):56-73.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王敬敏)

英文标题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New Ventures′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英文作者Wang Wei1,2, Zhang Mengmeng1, Guo Tao3,4

英文作者单位(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qihar University;2.Enterpris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Qiqihar University, Qiqihar 161006, China;3.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4.Heilongjiang Regional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In a highly uncertain environment, the issue of fostering and enhanc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has attracted intensive attention from academics. As a sour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w ventures have greatly contributed to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stability, but they are confronted with resource and capacity constraints, 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threats. To this end, some enterprises have started the practice of 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throug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but the effect is uneven, and thus the mechanism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needs to be clarified,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many new ventures in China with insufficient resources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Taking the data of new ventures from 2014 to 2021 as the sample,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between novelty-centered and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discusses the impact of these two types of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and the moderating impa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y choosing a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model, the empirical study reveal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Novelt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as a nonlinear effect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with a U-shaped relationship of "first restraining and then rising".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engthe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Further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impact mechanisms of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vary depending on the level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The mechanism of the impact of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has not been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However, when the financing constraints are higher, the U-shaped effect of novelt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disappear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negatively moderates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novelt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The above conclusions remain valid by using substitutive variables, reduced samples, and a Heckman two-stage model for robustness testing.

The noveltie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First,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new ventures, introduces the dual theory of organization into the research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distinguishes the type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mechanism analysis and the empirical test, which not only reveals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mechanism of different type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but also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how to shape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Second, in response to the academic controversy over the synergistic or antagonistic effect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resource reserves in new ventures, this paper conducts a study on the heterogeneit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gulation and financing constraints to further clarify the boundary of 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f new ventures. On the one hand,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provides management insights for new ventures to cultivat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 selection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nd how the government can optimize the financing and talent environment of new ventur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ife cycle of new ventures in the context of high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

Given the fact that novelty-centered and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have different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new ventures must choose the typ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level of financing constraints. Furthermore, in the process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new ventures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new technologies in value creation, and promote synergies betwe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the government, it is essential to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new ventures, such as lowering the threshold for innovation financing and setting up talent development funds to help new ventures improv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英文關键词Key Words:New Ventures;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Novelt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fficiency-centere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0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3072022WK0901);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145309643);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30212122058)

作者简介:王维(1966-),男,河北定兴人,博士,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成长;张萌萌(1997-),女,河南许昌人,齐齐哈尔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与成长;郭韬(1972-),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科技管理与创新管理、创业与企业成长、数字经济与商业模式。

猜你喜欢
技术创新
“欧洲杯”有哪些新闻报道技术创新
基于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网络组织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技术创新语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难点分析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创业投资模式下的两类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浅方式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