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升公民数字素养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也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图书馆视域,立足图书馆读者、图书馆员、图书馆服务等方面,对我国数字素养的研究热点进行了梳理,并据此分别从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社会层面的实践研究以及个人层面的精准服务研究三个方面提出对相关研究前沿的思考。
关键词:数字素养;图书馆;研究热点;研究前沿
2021年11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标志着提升公民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1]。欧盟研制出在国际上影响广泛的《欧盟数字素养框架》,2011年至今,已更新到第四个版本DigComp2.2,框架包括信息与数据素养、交流与合作、数字内容创造、安全和问题解决共五个领域。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数字素养全球框架》。国内有关数字素养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本文对图书馆视域下我国数字素养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一、研究热点
目前,图书馆视域下我国数字素养的研究热点主要是基于图书馆公共服务的职能,立足服务对象(图书馆读者)、服务者(图书馆员)、服务(图书馆服务)等方面,结合数字素养开展相关研究。
(一)图书馆与数字素养
图书馆一直是全民信息素养教育最为重要的阵地,近年来,领域内有关信息素养与数字素养的比较研究众说纷纭,尚未达成一致。信息素养随信息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如今迈入数字新时代,数字素养则是信息素养在数字时代的升级版,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信息素养出现时间更早,而数字素养更贴合当下数字时代。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更是图书馆在数字时代新的使命与任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素养教育主体地位的优势,服务于数字中国与网络强国的建设。
国际上许多图书馆专业组织强调了图书馆在数字素养提升上的重要作用,发布一系列相关报告,呼吁各地区各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对这些报告和项目的解读有助于推动国内相关研究的进展。黄如花等[2]梳理分析了全球影响力最大的图书馆专业组织——国际图联(IFLA)对提升全球数字素养所做出的贡献,从搭建全球交流平台、指导全球实践研究、呼吁重视提升活动和扩大图书馆界影响四个方面总结了国际图联的重要作为。何蕾[3]对《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进行了翻译和解读,认为我国图书馆可以通过政府机构建章立制、图书馆转型升级、馆员教学相长、社会机构合作共赢等方式发挥积极作用。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合作完成的一系列《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系统地回答了未来五年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将会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有效的应对方案。从2015年至今,报告一直将提升数字素养视为可解决的挑战,可见提升数字素养是高等教育及图书馆在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经之路,直至实现全民数字公平。
(二)图书馆读者与数字素养
基于服务对象的差异,图书馆主要分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等。为实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的目标,各级各类图书馆长期致力于针对不同人群探索更具针对性的有效提升路径。
1.高校图书馆
在高校图书馆读者数字素养现状研究方面,凌征强[4]认为我国大学生的数字素养能力总体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数字网络活动以娱乐为主、获取信息途径单一、融入知识体系程度偏低、数字安全意识薄弱和批判性思维欠缺五个方面。赵楚鑫[5]基于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及数字素养的内涵,从数字素养的七个领域出发,对黑龙江省本科层次理工科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做调查研究,发现了大学生存在计算机技能发展不充分、缺少线上交流及合作、缺乏创意和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安全意识不足、网络道德素质不高等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是从数字素养框架及内涵出发进行定性研究,数字素养的评价内容多有交叉,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更为全面、更贴合大学生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盛思远[6]在信息、交流、内容创建、安全和问题解决五个素养域的基础上,增加工具和技术域并分析归纳出26个二级指标,并邀请领域内专家进行修正完善。唐婷[7]结合高职学生数字素养需求分析结果、国内外数字素养框架及20位专家的问卷咨询,构建了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并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要素权重值。侯雪林等[8]则从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信息生态视角下的大学生数据可视化素养评价指标。
2.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类人群开放,读者的年龄、学历、职业等涉及范围更广,数字素养水平差距较大,不同年龄层、不同地区的读者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更突出。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中国乡村数字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差距达37.5%,农民数字素养得分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类型群体,90后数字素养得分最高等。因此,弥合群体和地区间的数字鸿沟,公共图书馆面临的处境更为复杂,研究的侧重点也较高校图书馆有很大区别。曾粤亮等[9]对我国中西部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这些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对象的精准识别上有所欠缺,面向老年人、农村居民、残疾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的数字素养教育有待开发,由此建议联合妇联、残联、工会等部门,关注重点人员,因材施教。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結果显示,中国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黄传武等[10]分析了我国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困境,分析得出农村老年群体日常多以手机娱乐视频为主,网络活动单一,而城市老年群体上网行为更加多样;老年群体缺乏网路购物技巧,使用出行、外卖等服务类APP存在困难;老年群体信息搜索能力欠缺。地方政府可以加强公益性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以便对老年群体进行数字素养教育。
数字包容是相对于数字鸿沟及数字不平等的概念,关注的对象是社会边缘和弱势群体,目标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发展[11]。贾诗威等[12]发现公共图书馆在数字素养教育方面涉及数字弱势群体的培训较为欠缺,内容也较为单一,特色化服务不够,建议公共图书馆在数字包容实践中应着重关注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特点,可以围绕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展开技能培训。实现数字包容的目标是缩小不同群体间的数字鸿沟,这都要以提升各群体的数字素养为重要抓手,尤其要依靠技术培训、信息检索与利用服务等来确保不同阶层公民的包容服务,尽最大可能达到均等化,更要加强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强信息技术之于用户的可得性与易用性。
(三)图书馆员与数字素养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图书馆在新时代中的新担当,图书馆员便是扛起这份重任的中坚力量。图书馆员承担知识服务与素养培训的专业工作,因此,数字素养是馆员职业发展中的必备技能,馆员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图书馆员的数字素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消除用户数字鸿沟、提供个性化服务、冲破信息茧房、保护用户隐私。陈利燕[13]认为图书馆员应具备基本的数字信息操作能力和道德修养,还要具备数字时代要求的数字信息转换能力、归类能力、可视化能力、关联能力,数字信息边界的认识能力和数字信息的应用能力。郭瑞[14]以《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为蓝本,设计了包括六个领域共二十二种能力的我国图书馆员数字素养培育方案,强调馆员数字技术的使用能力,并依据馆员职业发展过程,分为新入职馆员、一般馆员和数据馆员三个不同的、渐进式成长的数字素养培育阶段。王雅丽[15]在已有数字素养框架和成果的基础上,从意识、技能、教育和社会四个维度归纳出馆员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并提出增强馆员数字素养意识、强化馆员数字技能培训和构建馆员数字素养框架及制度体系三点措施。还应抓住ChatGPT等新技术带来的机遇,通过提升组织数字素养来构建新型数字服務共同体,提升社会教育效益[16]。可见,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主要还是基于国外已有的数字素养框架,而符合中国国情并且针对图书馆员的数字素养评价标准体系方面还存在巨大研究空间。
(四)图书馆服务与数字素养
服务是图书馆立馆之本,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促进图书馆数字服务高质量发展则紧紧依靠具体业务内容及业务模式的发展与创新。图情领域学者将图书馆服务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数字化。我国从信息化加速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出于时代要求,图书馆也应实现从单纯的信息数字化、工作流程数字化到业务数字化的转型,实现资源与服务的深度融合。陈大庆[17]认为图书馆要强化数据思维,业务发展要以数据需求为指引,如基于用户使用数据的资源采访和用户阅读行为数据的展览等,将提升数字素养视为一以贯之的长期目标。
(2)空间建设。图书馆不只是物理概念上的空间,更是具备价值的信息共享场所,空间建设能为图书馆的数字服务提供良好平台。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研讨间和会议室等共享空间、成立数位成像实验室以及数字影音工作室,并由数字服务馆员利用数字设备开展用户数字素养的相关培训[18]。另外,高校图书馆还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的职能与社区合作建设智慧学习空间,这也有助于提升馆员自身的数字素养。
(3)阅读推广。阅读推广提升公民素养,素养提升阅读推广服务,二者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图书馆可以通过阅读推广服务提升公民素养。徐琪等[19]调查了安徽省7所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情况,发现存在馆员数字素养缺失,数字阅读推广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并建议充分考虑读者意见,拓展推广形式。杨玉麟等[20]建议将大学图书馆专业资源引入中小学图书馆来开展校园阅读活动,以及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围绕特定主题联合开设阅读课等活动,实现共赢。
(4)资源建设与推广。如何提高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是图书馆长久以来关注的重点。叶家辉[21]认为图书馆开放资源的建设有赖于有效版权条约的保护,图书馆需要保障资源内容质量和数据质量,并进行信息的深度挖掘;在宣传推广上,可以利用与受众在线聊天的方式教授资源使用技能,提升用户数字素养;还可以争取充足经费和技术支持,与校企合作开发优质资源。图书馆应完善网站建设,规范栏目,做好资源分类,突出可利用资源,提供醒目便捷的检索入口,以提高用户的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定期调研用户数字资源服务满意度同样必要,并根据调研结果和用户建议做出有效的调整。
(5)学科服务。图书馆依托馆内资源优势,满足特定机构或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学校图书馆的职责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通过学科馆员建立起与科研、教学等部门的合作,焦玲霞等[22]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式选出我国的21所高校来进行学科服务开展情况调查,发现多半高校仅停留在理论阶段,学科服务形式单一,馆员主动服务意识有待加强,亟须转变服务方式,深度嵌入具体教学工作当中,例如增加数字素养课程比重,邀请图书馆员与教师合作,参与课程教学。清华大学图书馆基于读者对数字素养等新型信息素养能力的需求,面向院系发起“信息达人”分享计划,开展了一系列信息素养提升活动,实现了学科服务实践的新探索[23]。另外,国家图书馆、国家农业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公共馆也提供专门面向研究型用户的学科服务。
二、研究前沿
基于前文对图书馆视域下我国数字素养研究热点的综述,现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阐述相关研究的前沿发展。
(一)对国家层面的政策研究
2017年国际图联发布《IFLA关于数字素养的声明》,声明中指出应将数字素养定位为图书馆的核心服务,应支持图书馆数字素养的实施与创新发展。2021年国家战略《行动纲要》的印发标志着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的必要性被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是为图书馆在新时代中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分析与解读能为领域内的研究提供有益思路,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对国际图联、美国图书馆协会等国际组织发布的政策与报告的解读研究,黄丹俞等[24]根据国际图联发布的《IFLA工具包:构建素养和阅读国家战略》,详细阐述了该工具包的思想。周珊[25]对美国图书馆协会2015—2021年的《环境扫描报告》进行了解读,并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十四五”规划的制定提出建议。但目前国内研究中以我国数字素养、数字包容相关政策为主题的研究成果非常少,曾刚等[11]对我国103份数字包容相关政策文献进行内容编码、统计与分析,依据研究结果为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图书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组织结构、服务模式、业务流程等方面都亟待变革升级,这一切都需要政府及各图书馆学会发挥主导作用出台相关政策、发起合作协议来落实提升路径。我国实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目标任重而道远,实施过程中势必需要更多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无论是为国内现有政策献言,还是为日后的推进献策,都离不开学者们在国家政策研究上的共同努力。
(二)对社会层面的实践研究
首先,注重实践研究。数字素养的概念起源于国外,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目前研究成果还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领域内学者们从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图书馆各项服务等方面展开提升路径研究,理论成果较为丰富,但还仅限于建议,缺乏足够的实践,更没有实践效果评估。基于特定场景的实践研究或许是破局之策,潘燕桃教授认为,结合《行动纲要》内容,应拓展全民数字生活、数字学习、数字工作、数字创新“四大场景”下的数字素养与技能研究,还要关注到不同类型群体、不同年龄阶段公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创新的方方面面。其次,加强本土化研究。如上文提到,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国外已有数字素养框架来研究国内数字素养问题,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朱锰钢[26]调查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18家高校图书馆的数字素养教育实践情况,也建议构建本土化、区域化的数字素养框架。各国国情不尽相同,经济、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柯平[27]也认为应于中国特定语境中审视信息技术资源分配不均等的问题,加强社群信息学领域内涉及的数字鸿沟、数字不平等研究。提升数字素养,弥合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平等,还依赖于国内社会各层面数字包容实践的联动,包括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数字化理念的普及、数字弱势群体的划分以及数字技能提升与数字贫困治理等方面。
(三)对个人层面的精准服务研究
欧盟数字化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强调各级政府在提供数字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弱势群体的需求。数字化贫困帮扶对象主要包括残疾人士、老年、儿童、青少年、社会地位低下等群体。因此,针对不同类型群体的精准服务研究非常必要。一是要注重定量研究。目前,相关研究聚焦于大学生、老年人、农民等群体的数字素养现状研究,构建的数字素养评价标准与体系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指标选取较为主观。未来研究可尝试跨学科合作,如引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信息素养、健康素养、健康数学计算能力等素养变量都拥有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数字素养量表的开发能大大提高数字素养评估的准确度。二是要加强个性化服务研究。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素养水平都不尽相同,因此,图书馆服务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如为残疾人士提供无障礙数字工具及基础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信息和数字设备操作指南,将数字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客教育当中,向农村居民普及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图书馆和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背景下,用户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也和数字素养息息相关,而领域内相关研究甚少,这也需要图书馆做出更多有益探索,为个性化服务保驾护航。
结语
2023年8月18日,第88届世界图书馆与信息大会(IFLA WLIC 2023)召开主题为“图书馆新机遇:借数字素养教育赋能社会”的会议。在全球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图书馆作为公民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在数字素养研究的广阔空间仍大有可为,应积极响应时代召唤,为国家发展贡献图书馆力量。本文对图书馆视域下我国数字素养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并据此总结出几点对研究前沿的思考,但还不够全面深刻,期待领域内学者们日后从国内外的对比研究中收获更多新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EB/OL].[20211105].http://www.cac.gov.cn/202111/05/c_1637 708867754305.htm.
[2]黄如花,黄雨婷.全球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国际图联的贡献[J].情报资料工作,2022,43(02):2228.
[3]何蕾.《国际图联数字素养宣言》分析与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8(06):4448.
[4]凌征强.我国大学生数字素养现状、问题与教育路径[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7):4347+53.
[5]赵楚鑫.黑龙江省理工科学生数字素养调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0.
[6]盛思远.大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22.
[7]唐婷.高职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8]侯雪林,应峻,宋士杰.信息生态视域下大学生数据可视化素养评价研究[J].现代情报,2023,43(07):109121.
[9]曾粤亮,韩世曦,梅潇.我国中西部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现状、问题与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1(13):717.
[10]黄传武,邓丰丰.“知沟”视域下我国老年群体数字生存困境与应对[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1):4046.
[11]曾刚,邓胜利.我国数字包容政策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政策工具视角[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21,11(05):7383.
[12]贾诗威,张钰浩.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包容实践[J].图书馆论坛,2023,43(02):115.
[13]陈利燕.基于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员数字素养刍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21(06):9398.
[14]郭瑞.欧盟教育者数字素养框架下我国图书馆员数字素养培育研究[J].图书馆,2022(03):5662.
[15]王雅丽.图书馆员数字素养构成要素与培育策略[J].图书馆学刊,2022,44(08):1923.
[16]严雪雁.ChatGPT技术融入图书馆服务:应用价值、内在挑战与应对策略[J].图书馆,2023(09):19.
[17]陈大庆.新时代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22,40(06):1416.
[18]李迪.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7,39(11):8993.
[19]徐琪,陆和建.安徽省高校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调查研究[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8,36(02):97101.
[20]杨玉麟,王铮,赵冰.中小学图书馆在校园阅读活动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及未来路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2022,48(05):4358.
[21]叶家辉.图书馆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服务策略探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1,41(07):133134+137.
[22]焦玲霞,马岩.中美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03):4855.
[23]刘敬晗,韩丽风.基于领先用户的学科服务创新实践探索——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信息达人”分享计划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2,41(05):3945.
[24]黄丹俞,范并思.《IFLA工具包:构建素养和阅读国家战略》解读及思考[J].图书馆杂志,2020,39(04):2736.
[25]周珊.高校图书馆发展环境研究——基于ACRL2015—2021年《环境扫描报告》的解读和启示[J].高校图书馆工作,2022,42(05):816+80.
[26]朱锰钢.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素养教育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1(08):5461.
[27]柯平.图书馆学科发展趋势及未来重点领域[J].现代情报,2013,33(08):38.
作者简介:陈紫雯(1995— ),女,汉族,安徽淮北人,硕士研究生,助理馆员,研究方向:信息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