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优化调整的逻辑与路径研究

2024-05-19 02:47郭红王佳丽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郭红 王佳丽

摘 要:会计人才培养是会计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出现新的会计岗位,而传统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固化、课程内容陈旧,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会计作为商业语言,人才培养面临亟待转型和发展。文章以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改革指导思想为基础,厘清会计学专业优化的理论和实践逻辑,探索应用型高校会计学专业通過构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专业思政体系,落实立德树人与职业素养提升,推进和改革产教融合为中心的育人模式,构建协同配合、上下联动的质量评价体系等举措,促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专业调整优化;交叉融合;会计岗位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54

0 引言

2019年,新文科建设提出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高校发展需求,亟待进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对传统文科专业进行转型升级。我国“十四五”规划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目前,全国应用型高校1000多所,其中,80%为普通本科院校,因此,应用型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迫切需要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强调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2023年5月,按照“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结合落实国务院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从学科专业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到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管理机制上,制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为学科专业调整优化提供了指引。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需要持续增加,会计人才需求会拉动会计人才的供给,进一步推动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人才培养也一直是国家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2021年,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提供了会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举措;2022年,财政部印发《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进一步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会计人才工作的9项主要任务,为持续做好会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2022年,中国报告大厅网报道,我国会计行业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高端会计人才紧缺,但是普通会计人员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会计信息化、数据化的成熟和普及,使会计基础性岗位将会被机器取代。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根据历年数据会计专业毕生约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则预计2023年会计毕业生约为115.8万人,会计人才呈现“多而不强”“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等现象,因此,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急需找到发展出路,结合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指导思想,把握会计学专业调整优化实质,提出专业优化与育人质量提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2 会计学专业调整优化的逻辑

2.1 协同合作逻辑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与主体共同设计、协同配合一体推进,是实现企业生产资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良性闭环系统,也是动态调整过程。会计学专业调整优化以政府部门强化领导、政策支持和投入保障,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社会团队等组织充分参与,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主体协同推进的育人体制。会计学专业本身就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围绕适应性和职业性展开。一是明确专业定位。强化协同联动,在人才供给、需求和管理主体有效协同基础上,构建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立会计人才培养协同机制和管理体系,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二是深度开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拓宽专业方向,凝练会计人才培养特色;三是加强会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突出多主体参与考核和用人单位跟踪反馈评价,建立产业链、教育链和政府管理的协同,形成良好的育人运行体系和模式。

2.2 供需协调逻辑

会计人才供需协调以关注供给规模、结构和质量为重点,评价会计人才与市场需求的供需适配性。2021年11月29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从规模上看,未来五年注册会计师从业人数增至40万,会计人才需求将大于1200万;然而,会计人才结构失衡问题突出,中西部地区会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力量亟须增强,高端会计人才仍然缺乏,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随着数智时代经济系统的复杂化、商业模式的多样化,开展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已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但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会计人员要胜任工作,要培养拥有数智思维,具有战略眼光和数智技术的新型会计人才。一是实现会计人才供需协调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会计业务的持续性来保障,因此,会计专业调整优化要聚焦产业布局、行业发展潜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关注会计业务的成长性、多元性。二是保障会计人才供给持续性,高校会计专业调整优化实施分层、分类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并动态调整,实现教育资源有效配置,人力资源高效发挥作用的目标,提高会计行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2.3 质量为先逻辑

学科和专业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单元。2020年,《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提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推动学科专业深度交叉融合,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创新教育学院建设将进入试点阶段。

会计学专业在全国700多所高校都有开设,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等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其中,有300多所院校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生态。2023年1月,财政部研究制定并发布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财会〔2023〕1号),成为推动高校会计学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指南,并提出将其作为选用会计人员的重要标准,本次专业调整优化的要旨是落实立德树人,以特色求质量,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建立一批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领先的会计人才培养专业学院,以此为基础建立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布局教学资源,培养带动产业、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力资源。

2.4 与时俱进的发展逻辑

会计人才培养离不开环境,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商业模式、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同样对传统的经典会计基础假设与理论发展提出了挑战,必须要实时做出动态调整。本次专业调整优化提出“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理念,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对会计学专业传统教学内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推动会计学专业充分与其他学科和专业融会贯通,不断拓宽会计学专业的发展边界,进一步推动会计工作与经济业务深度融合。推动会计智能化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精通专业又熟悉信息技术,既具备战略思维又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以推动会计工作适应数字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的改革发展目标。

3 会计学专业优化调整路径

3.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升会计职业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会计专业教育履行培育人才使命,应坚持多措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强化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理念和育人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会计学专业育人使命,应将课程思政融入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深入挖掘和提炼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德育功能,坚持“润物无声”和“规范严谨”相结合的理念,构建贯穿于会计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提升育人质量。一是建立课程思政长效机制,着力构建集工作机制、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于一体的教育体系,二是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思政育人项目,探索课程思政体系,优化教学设计;三是思政教育内化为会计职业素养,以德为重,以技为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也符合会计行业人才发展规划,为会计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

3.2 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会计人才供需适配性

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选择。随着“大智移云区”的发展,会计学专业与其他专业的融合已经成为必然,会计专业优化要做实做强产教融合,要深刻理解多主体协同育人理念和模式,规避以往产业链和教育链分离,仅以项目的形式完成教育教学改革,并未真正形成以点带面的成效。在学科专业调整优化背景下,要以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构建“一个目标、两个协同、三级联动、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1)“一个目标”,回答会计学专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目标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会计的使命和应用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2)“两个协同”,包括纵向协同和横向协同,纵向协同是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各主體的协同,包括会计人才供给方、需求方和主管部门的协同;横向协同是不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的协同,减少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改变会计人才“同质化”现状,有助于在不同学院、不同区域的院校会计人才培养中建立特色,形成合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3)“三级联动”,指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以优质课程推动一流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一流学科建设,既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也是会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表现。

(4)“四位一体”,构建校内实践教学、校外实习实训、教师进企业、行业导师进课堂为一体的深入融合机制,深化合作,推进理论和实践融合,专业知识与会计岗位匹配,切实提高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

3.3 健全课程体系,有效衔接产业发展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养老、生育、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等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会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在这些领域还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会计人才培养正着力把守创新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是课程体系中,通过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互动与思维整合,更加科学地解决复杂问题,应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积极构建智能前瞻的财务数智体系。二是分层设置课程。坚持实用为上的原则,把握会计职业定位,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实施因材施教,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动态的学科课程体系,增加养老会计、生育会计等新领域的课程,紧紧结合理论研究,提高学生在新领域的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四是在实践教学中,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工作问题与会计技能的有效反馈机制,合理设计实践任务,强化技能实践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场景再现,实现业财深度融合

随着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推进,会计人才培养重塑会计思维与认知,提高学生的模型化思考能力,加大对商业环境、业务场景、会计数据治理的知识学习,引导学生能够利用会计思维发现商业问题、获取关键数据,为各种业务场景决策提供支撑。打破“凭证—账簿—报表”的知识体系,聚焦于数智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场景的解决,提升业财联动性。一是对于企业内部的生产、销售、研发、设计等业务板块,将其每个业务点设置为独立的场景,通过数字技术构建业务数据模型和财务数据模型,真正将管理融入业务水平提升过程;二是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培养学生数据整合分析能力,准确掌握业务进展,并对其生命周期实施数字化管理的能力。

4 结束语

会计的未来已至,政府、高校、行业和社会已形成协同培养人才的教育生态系统,会计人才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有所作为,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任重道远,要以改革与创新理念统筹推进优势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发展,以一流人才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

参考文献

[1]董南雁,张俊瑞,郭慧婷.面向数智时代的会计范式探索与高端人才培养[J].会计研究,2023,(01):179189.

[2]高静.市场需求视角下应届毕业生的会计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3,28(01):135142.

[3]周守亮,唐大鹏.智能化时代会计教育的转型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9,(12):9294.

[4]胡俊南,杜思远,王振涛,等.大数据时代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会计人才培养研究[J].财会通讯,2022,(07):155161.

[5]唐大鹏,王伯伦,刘翌晨.“数智”时代会计教育重构:供需矛盾与要素创新[J].会计研究,2020,(12).

[6]孙铮,刘凤委.改革与创新是会计未来发展的主旋律[J].会计研究,2019,(01):512.

[7]张晓涛,田高良.基于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会计,2022,(21):115118.

[8]周亚君,潘莉娜,毛成银.新时代财务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基于实践基础、路径展望[J].会计之友,2022,(18):109114.

[9]张军,龙月娥,晓芳,等.提升地方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20,(18):5960.

[10]王爱国,牛艳芳.智能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6):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