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薇
摘要:高校常态化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引导和启迪学生知史爱国,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在开展“四史”常态化教育中面临一系列挑战,为有效提升“四史”教育效果,应加强“四史”教育顶层设计、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四史”教育;常态化;路径研究
引言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四史”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高校常态化长效化开展 “四史”教育,系统地用“四史”教育、引导和启迪广大学生,使他们对我国近代以来一百多年发展历程中坚定不移的理想和坚如磐石的信念有更加深刻的体悟,从中吸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一、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坚定历史自信
“四史”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明晰了为什么社会主义可以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发展中国,并记载了中国人民在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中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跨越。另外,我国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重视通过借鉴历史经验,实现了治国理政的成功,并注重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和教育人民。推动“四史”常态化教育,从红色历史中寻找历史足迹,学习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可以帮助大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二)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
推动“四史”教育的常态化,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这个人口众多、曾经穷困潦倒的东方大国走向了社会主义的辉煌。同时,这也是中华民族从经历磨难到逐渐富裕再到崛起的伟大转变。青年大学生应该将实现民族复兴的责任和使命牢记心中,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中,促使大学生树立起为国为民而奋斗的责任自觉。
(三)有利于形成良好“三观”
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四史”教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四史”学习,了解先辈们英勇事迹,引领自身形成服务他人、乐于奉献的人生态度,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通过从“四史”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掌握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分析问题解決问题,在人生成长过程中廓清迷雾,明晰方向,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前进,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使命的人才。
二、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面临的困境
目前各高校均开展“四史”教育,但在开展常态化长效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亟需解决。
(一)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网络媒体深深地改变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新媒体不仅传播资讯速度快,传播范围也越来越广阔,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选择、辨别信息的机会。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在总体数量上,20—39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比为 37.5%,显示出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已成为一股主要力量。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信息,由于大学生认知体系尚不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空间中难以分辨信息的正确与否,不加分析、鉴别、批判地吸收,其价值观念易受到影响。除了学校课堂,学生获取历史的渠道往往是历史剧和历史小说,而历史虚无主义的许多观点都是通过影视“戏说”和某些大众传媒的“重构历史”来向社会传播的,容易受到错误历史观念的影响[1]。
(二)“四史”教育方式不够全面
在高校思政课体系中,“四史”常以碎片化形式分布在教材中,由于思政课教材体系中“四史”内容分布较松散、分散,不利于学生建构整体的历史框架,掌握历史知识。部分高校未开设“四史”课程,且“四史”教育课程通常以主题讲座的方式呈现,学生参加与否都可以自愿选择。然而很多学生对“四史”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学习“四史”没有意义和价值,因此开展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同时,“四史”教育未能较好与思政课有机结合,现行思政课教材中虽然有部分内容与“四史”相关内容重合,但并没有体现出“四史”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学生很难在思政课中系统的掌握“四史”内容;另外,学校在进行“四史”教育时通常侧重于知识传授和历史事件再现,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吸收掌握。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促进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但“四史”教育往往在短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历史知识,学生难以全部吸收理解,因此对历史发展很难进行梳理,对历史脉络也不能深入了解,更无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三)“四史”教育方式不够恰当
虽然授课中应该以内容为王,但也要注重教育的方式,“四史”教育方式若不得当,学生难以投入到学习中达到学习效果。长期以来,历史内容授课往往采用简单的说教灌输方式,以教材作为纽带,将知识传达给学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上并未达到育人效果。在思政课中,应坚持理论灌输和引导启发并重,充分发挥“四史”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看来,他们往往更加注重对于学习内容机械式的背诵史实,而不太重视学习历史的动机和意义,难以深入人心,所以很容易会导致过后的遗忘。所以就教育方式来看,过于“传统化”较难达到教育效果,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虽然目前多媒体幻灯片的应用较为广泛,除了文字的堆砌,还增加了图片、视频、动画效果等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教学方法仍然单一,没有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所以应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媒体入手,丰富教学方式手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完善
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素质提升较快,但是在开展“四史”教育中还存在着不足,不能较好的挖掘“四史”教育内容,从而影响教育成效。而且思政课教师除了担任此任务外,还要兼顾其他门类的课程,教师精力有限,无法深入钻研“四史”课程,也会使授课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应该由专门讲授“四史”课程的教师来担任此任务,并加强培训学习,从而提升能力素质。另外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的同时,也应该将“四史”内容有效融入教学,强化课程思政效果。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结合“四史”开展教学的能力还稍显不足,这一问题也亟待解决。
三、推进“四史”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路径
针对“四史”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必须进一步强化“四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融合,使“四史”教育真正体现其育人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一)加强对“四史”教育的顶层设计
“四史”教育需要系统、持久地推进,要树立系统性思维,加强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高校应基于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定并建立“四史”融入思政教育方案。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并确保对策的贯彻落实。助力推进思政课程的专业设置、教材体系的安排、考核评价和质量保障等各方面的统筹推动,使融合流程具有有机衔接,确保将“四史”教育的历史和实践逻辑与思政教学的理论逻辑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同频共振的效果。例如,高等学府可以与地方政府有关机构密切合作,开发当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将其整理编写成与当地特色相契合的“四史”教材,并将其作为教学辅助用书。这样可以实现“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以达到比独立进行教育更加有成效的效果;根据师资方面的考虑,“四史”相关学科涉及较多,仅仅依靠马院的力量来开设“四史”類思政课程存在一定难度。不论是学科积累、课程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需要全面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借助全校力量来开展优质的“四史”类思政课程[3]。
(二)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在思政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四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支撑教学内容。通过融入丰富的案例,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基本脉络,把握历史的方位,并扩展他们的历史视野,为了深入了解过去的成功和未来的持续成功,我们的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以来发展中的成功原因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价值。在课程思政方面,专业课教师应深入探索专业知识中的“四史”教育元素,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找到教学融入点,使用具体案例和丰富背景资料来增强专业课程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将“四史”中蕴含的价值理念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者,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和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创新教学方式
丰富“四史”教育的呈现方式,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在校园中创建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同时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双重效果。特别强调“四史”教育的指导作用,同时帮助学生抵御消极社会思潮,提升他们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隐性教育来说,无需采用固定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教育,用环境渲染和文化熏陶等手法来创造教育情境,通过声音和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对“四史”学习的积极性。比如,以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和详细描述,并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人民群众为捍卫国家主权而奋斗的伟大精神。为了激发学生对红色资源的兴趣,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参观红色历史博物馆、历史展览馆、军事博物馆等思政教育基地,让大学生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到“四史”的学习魅力以此来回顾英雄人物的事迹。通过让学生阅读和观看珍贵的历史资料,让他们深入了解先辈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付出的努力,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更准确的认识,并且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深刻感悟。另外,应当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建设一套网络平台,这样可以更好地将网络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多样化,并且具有灵活性,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网络教育可以作为课堂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从而推动网络“四史”教育与传统课堂教学保持同步、同步前进。充分利用“四史”资源的共享特性和新兴媒体的互动特性,将各种网络资源进行整合,比如网上红色纪念馆、线上红色系列讲堂等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加多样化、生动化以及趣味化地吸引更多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四史”教育中。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发布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红色故事等相关内容,建立优质的红色教育环境;建立在线的“四史”学习平台,组建线上学习小组,促使“四史”与思政课有效结合等。网络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喜好方式,引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四)构建优秀教师队伍
教育是百年大计,而教师则是教育的基石。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教育培训方面下更多功夫。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作用与优势,定期组织“四史”系列讲座、培训课程以及学术研讨、教学比赛等活动,以便提供教师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加强“四史”教育学习,逐步提高“四史”教育的教学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四史”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挖掘“四史”教育资料的能力,整合创新的“四史”元素教育教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接受高水平思政教学和多元教学方式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通过日复一日的教育,加强爱国意识和情感。此外,还需加强对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培训,使其深刻领悟到“四史”教育的重大意义、主要目标以及关键内容,从而使得“四史”教育能够贯穿专业课的教学过程,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此外,高校还可以建立考核机制,如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教学评价以及学校督导专家打分等考核措施,以此规范和提升教师对“四史”的教学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师巩固教学、提升素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结语
“四史”教育是实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并确保对策的贯彻落实。以优秀教师队伍整合“四史”中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四史”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四史”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责任担当、培养家国情怀、凝聚创新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3年度大连财经学院校级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推进大学生“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dlcjdj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梅景辉,杨芷涵.“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现实挑战与策略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03):68-71.
[2]于淼,王静,于杰.“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探索[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22,43(04):174-175.
[3]陈志耀.“四史”教育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育人探究[J].吉林教育,2024(02):91-93.
(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