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探究

2024-05-19 23:16:10左方圆
公关世界 2024年8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专业课程高校

左方圆

摘要:随着我国发展的需要,课程思政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专业课程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等同于思政课,从而导致课程思政走向狭义化。针对这一现象,采用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融入思政元素前后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因此,教师应转变观念认识,深化教学理念,最终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继续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

引言

提及课程思政,普遍存在着一个误区——部分教师会将课程思政的概念狭义化,认为思政这一词汇等同于政治,即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后等同于思政课这一片面的理解,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二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十分清晰。对于专业课教师而言,提到课程思政可能会不知从何处入手,这就需要教师走出思维误区,转变观念认识。

一、高校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并不是指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改革,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让教师回归教学初心——传道、授业、解惑。具体而言,即希望教师通过将专业教学与通识教学相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本领,而且能够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发展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和社会责任心的人。

(一)长期发展需要

纵观全球可以发现,各个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可能不尽相同,但是教育的初衷其实是一致的,除了培养知识以外,能力、素质全都贯穿其中,因此,课程思政围绕的关键词其实是育人。提到育人,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未来的20—30年,我国通过自主创新在各方面发展的速度可能会更快,这就需要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家的发展必定需要青年人才,即教师教出的一届又一届的青年学生们,但人才的“才”却不仅仅是包括扎实的知识和专业能力,相比较于教师仅通过专业知识教授出来的片面人才,我国当今更需要培养出来的是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每一门专业课都应该承载的思政育人功能。

(二)课堂教学需要

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便是第一主战场,就育人角度而言,教师需要课程思政。现如今课间学生趴在课桌上睡觉这一现象较为常见,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有的学生好像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这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网络覆盖的社会密不可分。

(三)高校专业课程需要

对于学生而言,专业课程在全部课程的占比接近80%,由此可见,学生在专业课程方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通识课程而言相对会更多。因此,通过专业课堂这一战场进行思政育人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能也会随着思政元素的融入逐渐提升。

除此之外,如果专业课教师仅仅只是依赖于大学仅有的思政课是无法完全解答学生上大学的目的与意义、大学期间不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方向等问题的。因此,对学生而言可能会感到迷茫。这就需要教师回归教学初心,将专业知识与育人元素结合在一起面向学生来进行教授,即在普通课堂的基础上融入思政元素[1]

二、课程思政的起点

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进行授课,这也是课程思政的起点所在。如果把教学比作一个圆,那么学生就应该是这个圆的圆心,教师在课堂中所做的一切都应该围绕着学生这一圆心。为此,教师应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改变自己所教授的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从课堂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对自己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潜移默化地去改变所教授的课程,从而影响学生,最终希望能够让学生爱学习、爱课程、爱学校、爱人民、爱祖国,而这一切可以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政元素一起传授给学生逐渐取得成效。由此可见,将学生培养成为全方位的人才是教师一直以来努力奔向的课程思政终点。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成效在于学生,教师对于课程思政而言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转变观念认识

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力军,需要转变观念认识。首先,教师不应将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狭义化。课程思政并不是指让教师在课堂中专门讲授政治的相关内容,其广义为育人。教师需要做的是将正能量以及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通识知识恰如其分地融入专业知识中。其次,教师应积极主动尝试在所教授的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其实,课程思政在实施后所带来的效果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超出教师的预期。教师可以就所讲授的内容展开,一步步引导学生,如结合自身经历来进行讲述,从进入学科专业领域起,曾遇到过的困难,最终又是如何想办法将问题解决的。在课程思政的推动下,教师能够将专业知识以及需要教授给学生的素质、能力一起传授给学生,师生共同经历感动与收获,高校专业课堂效率也会随之加倍。

(二)深化教学理念

如果转变教师的观念认识是入门,那么深化其教学理念便是进一步的提高。这就需要教师主动学习,不断尝试,逐渐取得进步。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自行学习相关精神及政策,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可以多多进行交流,这些都有助于教师提升其教学理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避免将课程思政过于简单化、片面化[2]。如教师在课前几分钟专门进行政治方面的教育,这样可能会引起学生的排斥、逆反心理,从而带来相反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加入恰当的思政元素。其次,教师应注意个人表述是否准确、举例是否得当。一旦存在偏差,那么论证就可能会走向反面,即夸变为贬、正面变为负面,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師应先思考、后表达。

(三)提高师德师风修养

孔子云:“以身立教,为人师表”,陶行知先生也曾经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的眼中,教师是令人尊敬的。见贤思齐,学生可能会在潜意识中去模仿老师,向老师看齐。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有可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就意味着:做好课程思政首先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3]

三、课程思政的探究要点

(一)以课堂为主战场

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而课程则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一理念。课程思政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单一指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最终实现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祖国栋梁。为此,教师应以知识传授为基础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如果教师在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没有起到树人的作用,仅仅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那实际上教师就丢失了育人的主战场[4]

(二)以思政为主旋律

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最终都需要回归到对我国现有问题的解决以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探索。因此,课程思政最终体现为一种家国情怀,一方面是对于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对于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正确的价值引领。这就需要教师结合高校专业的特色,积极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5]。让学生在理解专业内涵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到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奉献是大国工匠精神的原动力。

(三)以课程为主渠道

可以将专业发展史、学科前沿以及专业内顶尖学者的爱国故事等形式融合在一起来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所教授的课程中融入较为有趣的学科故事,或者结合自身经历来感染学生。如社会时事热点中可以和课程对接的内容;每门课程可能都会涉及和知识点相关成功的故事、科学研究失败的案例;抑或当教师在讲解原理时,相关学科专家已提出某种理论的思维过程,如果换作学生会如何思考同一问题等。通过该方式教师可以建立思政案例资源库,这对学生将会十分有益。由此可见,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相关问题时,既考虑到知识传授,又考虑到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学生在理解专业课程相关概念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巨大社会作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传递的正能量。

四、课程思政的实施细则

(一)结合课程特点

思政元素需要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存在融入的思政元素不符合所授课程特点或者是引申不自然的现象,如:教师在对课程思政的理解比较片面的情况下,往往会融入一些不合适或不属于课程内容的元素,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教师在所授课程中融入的思政元素是否恰当,学生的成绩、班风学风即可作为参考标准。如果教师在自认为践行课程思政后发现学生的成绩反而下降、班风学风没有得到改善或者学生素养没有得到提高,那么这就算不上是成功地融入课程思政。究其原因,大多在于教师融入的思政元素不符合所授课程的特点,从而使学生可能对专业课程的知识产生反感情绪。除此之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可能存在添加思政元素过多,从而削弱专业知识讲授的现象,这样有可能会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候融入符合所授课程特点的思政元素,即课程思政并不是往课程中简单地添加内容,而是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其渗透进所授课程中。

(二)设计思政目标

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和传统的教学目标是有一定区别的。教师需要先确定课程思政的目标,即明确建设课程思政目标的要求和内容重点,从中提炼出与教师所授专业课程目标相符的课程思政目标,最后结合课程中各章节的内容从目标出发进而发掘思政元素并进行合适的设计。

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原有课程目标,结合授课过程中的重难点和学生除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的爱国情怀、能力素养等,从中提取出关键词,对其进行筛选,作为课程的思政目标并将关键词融入整门课程中,该目标将引导整门课程的方向、授课理念、授课风格以及最终学生能够感受到的效果。

(三)体现育人功能

高校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较难开展课程思政,其实可以将其回归到育人。教师通过所授课程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实则课程思政已经从中得以体现。不难发现,课程思政就在师生的身边,并没有那么遥远。因此,课程思政更多的是希望教师回归教学初心,做好教师本应做到的,将理论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相结合,从而达到一起教授的效果。

具体而言,当学生学完一门课程甚至于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即便忘却了所学专业知识,但仍需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更何况学生在拥有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可以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程技术工作,这时或多或少需要进行设计,责任感自然又是首当其冲。不难发现,课程思政可以是多门课程相通的。学生在所学专业多门课程下进行培养,如果不同课程的授课教师都以自己的方式融入這一理念,那么学生必然对责任感有更深地认识。此外,对于高校专业课程而言,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最终需要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而实际情况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进行创新性的设计,从而促进国家发展、推动历史进步。因此,创新精神对于学生而言是必要的。与此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终使学生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一)引领课堂教学

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教师最终所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是一样的,但教授方式却可以各式各样,如可以参照课本所写内容进行讲解,但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课程设计对同一个知识点进行不同角度的讲述。经过对比可以发现,当教师通过不同的授课方式教授同一个知识点时,学生听后的感受可能会随之不同,效果也可能会略有差异。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如抬头率、点头率、微笑率和皱眉率等,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普遍要比普通课堂效果更好。普通课堂中的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学习;而融入思政元素的课堂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跟着教师的授课思路进行思考,主动探究知识,最终起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作用。

(二)实现课程目标

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堂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目标、自学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这三大课程目标方面做到的程度较普通课堂而言可能会更高。

1.专业知识目标

无论是普通课堂还是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堂,其核心知识点基本是一致的。如果最终按照课程的目标来看,即能够让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解决一定的问题。虽然无论课堂是否融入思政元素都能达到这一目标,但是课堂融入思政元素后学生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基本的职业道德为基礎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2.自学能力培养

在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方面,将普通课堂和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堂进行比较,后者能够更多元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普通课堂而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多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层面;而融入思政元素后的课堂对学生来说主要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遇事主动思考等能力。

3.综合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课程思政的关键作用所在。教师在教授课程知识点的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当学生在毕业之后,即使有的知识点被忘却了,一旦提及相关专业词汇,教师在课堂中所讲述的应用场景或相关案例可能还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中。这就使得教师有一种责任感在肩上,从一门课中的一节课入手,循序渐进。如果在一门课程中大部分的知识点都能够恰当地渗透思政元素,大部分专业课程都能够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融入思政元素,那么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必然是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外还有诸多内涵的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3个问题值得每一位教师深思。如果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能贯穿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那么就是在做课程思政,课堂效果也会随之变得更好。课程思政听起来似乎比较高远,和高校专业课程不易关联,但其实课程思政就在教师和学生的身边。通过一定的思考与设计,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将课程思政很好地融入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

本文系1. 2021年吉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程思政建设专项)《新时代课程思政教育方式研究与实践》 ;2.中国民办教育协会2022年度规划课题(学校发展类)《新工科背景下民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ANFZG2204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晓爽.课程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8(04):44-45.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1):67-69.

[3]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4]吕顺.当代高等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机制解析[J].公关世界,2022(02):94-95.

[5]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作者单位:长春建筑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专业课程高校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青年与社会(2019年7期)2019-04-05 14:19:54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28:06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7:49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14:21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