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5E”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2024-05-19 20:11王珂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9期
关键词:毕业生培育校企

王珂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培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人才培养就业能力方面的困境,提出了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5E”模型构建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通过多元协同构建培育载体平台,通过综合育人思路构建阶梯式运行机制,通过多阶递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院校;5E模型;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31

0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是重要就业群体。在多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背景下,在数智时代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格局性变革的环境下,高职院校不断强化教育指导和就业指导的专业性,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竞争力;指导学生通过实习、志愿服务等方式积累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素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入专业协会,拓展社交网络,增加找工作的机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招聘网站等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寻求就业信息和建议;引导学生发挥创新精神,主动探索创业机会。

“十四五”时期就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趋势,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深度调整,劳动力供求两侧均出现较大变化,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尤其是新冠疫情突发对我国的就业需求产生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矛盾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显得愈发突出,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持续。2022年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指出,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各地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认识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大意义。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任务艰巨,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培养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就业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基本都形成了就业服务体系,但在就业服务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和社会、行业企业、岗位对接的力度,以及人才能力培养和培养模式的有效结合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1.2 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脱节

一方面,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没有开展充分的调研。部分专业在课程实际授课过程中,没有较好开展课程改革,实践教育偏少。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教育主要由二级学院组织开展,就业教育主要由职能部门组织开展,双方未能有效地结合,就业教育的联动思想和机制没有形成。

1.3 就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

产教融合为大量企业与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共建的机会,满足企业、行业的人才需求,推动行业人才的培训提升以及就业解决方案的创新,使就业教育更加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创造出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就业教育脱离产业需求,导致部分专业“就业难”“用工荒”并存的矛盾,例如,面对新经济催生的新职业,部分院校就业教育不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观念、技术等,所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5E”模型的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构建

职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基于产教融合,以校企供需同步为目标,通过多元协同进行资源整合,人才链、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四链”有机衔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进行立体式建构,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培育过程进行阶梯式设计,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

基于“5E”模式(吸引(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构建“基础共享、核心分立、高层互选、技能培训”的全过程、递进式、个性化培养培育体系。该体系中,通过平台、机制、师资团队、课程等多方位协同育人,校企优势资源充分结合,师资共享、实训共建、课程互融,使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协同共促、同步发展,通过专业群共享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尽早进行正确的自我和职场认知,提前规划生涯发展;通过核心分立的专业教育鼓励学生自觉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需要、社会发展之中,学习、固化职业技能;通过专业群组内部高层互选的培育资源使学生获得群组内核心岗位、相关岗位技能提升,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个性化培育;通过技能培训,对学生步入岗位的核心能力进行集中培育。

2.1 多元协同,构建培育载体平台

基于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以职业院校、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公共实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组织(含1+X培训评价组织)和行业企业为主的多元培育载体平台,直接对接企业岗位知识与技能需求。

多元协同的培育载体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突出将学生的专业知识、校內实践认知、社会实践等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的职能,将优质实践资源引入校园,建立从学生入校到就业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2.2 综合育人,构建阶梯式运行机制

培育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基础共享、核心分立、高层互选、技能培训”的多阶递进课题体系,实现“基础教育,职业规划;专业教育,就业导向;技能提升,个性化培育;核心能力,集中培育”的阶梯式培育思想,依托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等平台,通过课程改革、教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教学中融入企业岗位需求要素,加大实践实训比例,引入企业真实运营项目,开展“岗课赛证”融通,有计划、重实施、健全评价、动态诊改,形成闭环、动态管理,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提供合理化运行机制。

2.2.1 基础教育,职业规划

学校应将就业教育与就业引导作为“三全育人”重要内容,一般院校就业指导运行机制设置中,由学校校企合作与就业处统筹,各二级学院作为实施主体,学生入校即接受就业指导与服务。通过组织开展项目化企业场景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让学生尽早建立就业认知,确立就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并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引导学生主动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引导学生尽早并持续开展职业规划,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2.2.2 专业教育,就业导向

突出将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实践活动与区域市场经济需求相融合,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校内校外综合实训项目的开展,以及翻转课堂等方法的实施,开展教法改革,并不断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通过专业技能的训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岗位胜任力。

2.2.3 技能提升,个性化培育

围绕就业教育发展,做好精准就业服务工作质量的提升。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行业协会等,与区域内优质企业精准对接,开展校企合作,设立工学交替班、订单班,并邀请能工巧匠到校开设讲堂,让学生在校即进入到真实的工作情景中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技能及知识迁移能力。

2.2.4 核心能力,集中培育

根据《“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精神,引导学生树立终身职业技能提升理念。校企双主体对在校生进行“1+X”证书、就业技能、创业能力培训;对走向岗位的毕业生,基于校企跟踪、评价结果进行企业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引导毕业生树立终身职业技能提升的理念,持续更新职业技能、切实提升就业能力,同时,基于这类校企合作培训、技能鉴定的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求职能力。

2.3 多階递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培育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基于“5E”培育模型,兼顾专业基础与分层次培养,对在校生、毕业生进行全过程、递进式、个性化、持续性的专业、就业、创业培育,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提供多元、多阶的知识和能力供给。

3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培育体系的实践路径

3.1 多元协同发力,提升就业竞争力

通过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协同发力,深度参与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将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的平台,丰富职业教育办学资源,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

3.2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就业教育全覆盖

在“5E”培育体系实施的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就业工作与办学目标相结合,坚持就业工作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基于专业群建设实践的全过程、递进式、个性化培养培育体系。

3.2.1 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促进专业化建设

结合区域行业企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群组结构,建设高水平专业群;同时,基于职业院校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理念,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3.2.2 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实现专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

将课堂开设到企业、开设到基层社会组织,精心设计实践训练内容,科学组织实施实践活动,形成能适应某一类职业或某一方面为需要的完善的技能和素质结构。

通过真实实践项目不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校外,可组织师生团队形成技术服务团队,到基层或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人才培训技术服务,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内,可以开设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实践、学习等内容,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3.2.3 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多层次递进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展与企业合作范围,校企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确定就业合作模式及方向,通过不断深入融合开展更加精准的人才对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合作机制,通过持续深度的合作与探索,递进式的课程教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平台,比如开展现代学徒制、开设订单班、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3 运行平台保障,全方位就业服务支撑

实践过程中,学校应坚持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方向,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校企合作,通过职业教育集团、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路径,共建多元培育载体平台、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毕业生就业胜任力信息平台、跟踪评价诊改平台等。学校通过运行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各项体制机制。可定期组织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充分认识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好各时期的就业工作;可持续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提升访企拓岗的实效性和供需匹配度;应持续做好重点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落实落细帮扶责任,强化针对性指导帮扶;不断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核查,确保就业数据真实准确。

3.4 多阶递进培育,强化能力供给

3.4.1 就业服务常态化

就业服务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学校应将就业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将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形成制度惯例,开展常态化运作。制定具体措施,比如:①就业例会常态化,及时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心态,以及国家和地方的就业政策变化,由校企合作与就业处牵头,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就业专员、辅导员参会,及时交流、更新就业思路、措施、做法。②就业指导与服务常态化,从在校生到毕业生,从就业咨询到办理毕业手续,基于“互联网+”等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全程化、全方位、日常化地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3.4.2 就业创业类大赛常态化

依托校企合作与就业处、二级学院,组织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座,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开展求职模拟、创新创业项目路演,就业创业大讲堂等活动。

3.4.3 工匠名师讲座常态化

组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专家库、教师库,实现专业教师下企业、企业名师进学校、技术人员进课堂,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深化校企间人员双向交流合作。一方面,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得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行业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学生,以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名师进学校,使得学生近距离接触行业新近发展,在激发学生提升自身技能的同时,让学生对就业岗位情况能有更加全面的认知。

3.4.4 专场招聘常态化

将专场招聘工作日常化、经常化。除了每年定期举办的大型双选会外,可以分学院或专业大类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开展专场招聘。同时,对学生开展简历大赛、模拟招聘会,以提升学生应聘能力。

3.4.5 职业培训常态化

学校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体系,通过“1+X”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的培训考试,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专项教学,将学生的专项技能进行实践强化,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满足职业资格认证要求。

4 总结

大量实践表明,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构建协同育人等机制,对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就业能力培育进行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目标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合作、教学改革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建立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育体系有效实施,以确保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郭福春.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与实践进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

[2]周旸,陈颖.场域理论视角下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6).

[3]郭阔东,刘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高职院校服务人才振兴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23,(6).

猜你喜欢
毕业生培育校企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