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
摘要: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可能。信息技术凭借其卓越的数据处理和传播功能,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通过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在资源共享、个性化学习实施、互动交流深化等方面的突破,进而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效果及学生学业成就。然而,受多种外部因素影响,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旨在通过对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的剖析,以及探讨“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堂赋能增效的意义,研究如何多维度改进教学效果。
关键词:“双减”;信息技术;中小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4)09-0159-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双减”政策的执行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促使教育界更加重视提升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益。新时代下,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工具和途径,为中小学课堂赋予了新的效能与活力。信息技术因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多元性等特点,适当地应用能突破时空局限,扩充教学资源和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学习成果。因此,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具有显著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当前中小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1.1 应试教育的弊端
当前,中小学教育普遍深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这一模式过度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升学率为重要导向,导致学生、家长乃至教师群体对分数产生过度依赖,却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往往被动地、机械化地接受知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有效培养。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情感关怀需求也时常被忽视。
1.2 培训机构的介入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度日渐提升。由此,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顺应市场需求大量涌现,并逐渐深入中小学教育环节中。这些机构大多以盈利为目标,通过种种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然而,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只聚焦于学生的分数提升,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个性化需求,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身心健康受到潜在威胁。
1.3 教师压力的传递
中小学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压力。社会和学校对教师的角色期待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时也强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品质培育。面对巨大压力,部分教师在追求教学进度的过程中,可能忽略了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盲目推进教学计划,这在某种程度上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4 教育资源的短缺
尽管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但在某些地区和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现象依然存在。这些学校通常缺少先进的教学设施、优质的师资队伍以及必备的教学资料,这样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也拖累了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更为关键的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让不少贫困地区的儿童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加剧了教育领域的不平等问题。
2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课堂赋能增效的价值分析
2.1 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能将抽象概念和知识点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它能提供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互动教材和教学软件等,既能增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又能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此外,信息技术支持的自动化评估与反馈系统,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能辅助学生深入学习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虚拟实验室和交互式游戏等技术为学生创造了实践探索、发现问题和创新的机会;通过制作视频、编程等活动形式,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它提供的协同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平台则助力学生在合作中锻炼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2.3 优化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支持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弹性学习时间,便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合适的学习路径和节奏,提升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智能教学辅助工具则有助于教师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另外,信息技术搭建的教师与家长互动平台强化了家校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4 推进教育公平
信息技术消除了地域和时间壁垒,使得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通过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在线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与其适应的教育方式和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此外,建立数字化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和服务,方便学生和家长查找和使用,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与进步。
3 “双减”背景下,信息技术为中小学课堂赋能增效路径
3.1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以带来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与多样化。通过虚拟现实(VR) 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加逼真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例如,VR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地理课程的教学中。例如,通过模拟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情境,学生可以在第一人称视角下亲身体验这些抽象概念,从而更直观、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此外,VR技术还可以模拟各种自然现象、历史事件和社會现象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1]。
除虚拟现实(VR) 技术以外,信息技术还囊括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举例来说,在线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有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此同时,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学生能够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实时交流研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与观点,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此外,信息技术通过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学生作业、考试等相关数据,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譬如,智能批改系统与口语测评系统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完成对学生作业和考试的评价,为教师提供实时的反馈与评估数据,使得教师能够更深入地洞察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3.2 信息技术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多自主学习的可能性,如在线学习、自我驱动学习等模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在线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撑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同学科和知识点,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各式各样的在线学习资源,例如视频课程、教学课件、在线练习题等。这些资源可根据学生个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成效。
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提供了在线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学生借此可以与他人进行实时交流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与见解,进而增强学习效果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例如,在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可向教师求教图形变换、代数方程等知识点的疑难点,同时也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学习效果。
3.3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信息技术在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方面扮演着多元化的角色。它能自动化处理和分析学生作业和考试数据,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负荷,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过专门的软件和工具,可以迅速、准确地批改和评估学生作业,而且自动化的系统还能提供实时反馈和提醒,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2]。同时,信息技术能提供实时的学生反馈和评估,进一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通过在线测试、学生问卷调查和实时学习监控等手段,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识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扰,继而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在英语课程中,作文批改和口语评估可通过自动化系统实现实时评估和反馈,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4 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家校合作 信息技术在促进家校合作与沟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通过在线交流平台等信息技术工具,家长能够更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生活状态,更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构建在线交流平台,为家长提供了便利、实时的信息获取渠道,便于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学校活动等信息,掌握孩子的学习进展和在校表现。这不仅有助于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学习发展历程,也为家长创造了更多与孩子、教师及与其他家长交流互动的机会。
在这个平台上,家长和教师可以共同关注孩子成长,携手合作。家长可以向教师咨询孩子在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上的问题,教师也能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进步情况,双方共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成长。此外,通过在线交流平台,家长之间也能进行交流互动,彼此分享家庭教育方法和经验,互相借鉴学习,同时家长也可借平台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为其他家长提供有益参考和帮助。
3.5 信息技术在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持续学习的机会,使得教师能够持续更新和扩充自身的知识储备。例如,互联网上丰富的在线课程、学术论文和教学课件等资源,使教师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获取最新的教育信息,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3]。
同时,信息技术还通过提供在线培训和交流平台,助力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理念。这些平台集结了各地的教育从业者,共享教学经验和教育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法和技术,从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教育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断涌现的新教学技术和工具,教师可借助在线平台及时了解并掌握,进而更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
3.6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数字化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小学课堂带来了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资源的广泛应用,为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开辟了新途径。数字化教材因其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通过合理利用在线资源,教师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素材,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采用数字化教材可以使学生轻松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并能根据个人学习进度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资源。数字化教材可通过电子书、网络课程等形式展现,同时,通过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中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利用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资源优化教学,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教材内容并与多媒体教学材料相结合,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4]。
3.7 信息技术强化互动交流与沉浸式学习体验
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资源的广泛应用为中小学课堂赋能增效提供了新的可能,不仅使学生能够便捷、个性化地学习,也让教师的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元。教师应积极推广数字化教材和在线资源的应用,以推动中小学教育创新发展。
信息技术还拓展了中小学课堂的互动交流空间。通过远程教学平台和在线协作工具,学生能与不同地区和背景的同伴进行互动交流,开阔视野,增进理解。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術则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学习体验,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在某一中小学社会课堂案例中,教师通过远程视频会议邀请其他学校的学生共同参与主题讨论和合作项目,使用在线协作工具让学生共同制作展板、PPT等,分享观点和研究成果,实现互动交流的拓展。这种方法不仅便捷高效,而且有助于学生与不同地区的同龄人交流合作,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利用VR和AR技术,如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实时观察和探索历史文物,让学生更直观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细节,提高学习趣味性,同时培养其观察力和探索精神[5]。
4 结束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信息技术在中小学课堂中的应用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然而,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也面临着师资培养、设备支持等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技术对中小学课堂的赋能增效。总之,唯有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变革与教育需求,为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梦飞.中小学初任信息技术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2.
[2] 林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策略研究[J].中小学电教,2022(5):11-14.
[3] 魏泽霜.“双减” 政策背景下乡村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以S市Y小学为例[D].扬州:扬州大学,2022.
[4] 廖瑞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学习效果研究:以广州市试点校为例[J].学园,2021(35):72-74.
[5]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年 总目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2):91-96.
【通联编辑:唐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