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莜 农漪 甘亮琴
摘要:本文以创新工匠精神传承思路为突破口优化本科职业师范教育原有育人模式。以造价专业为优化案例,将工匠精神中“匠心、匠技、匠艺”内涵贯穿于育人全过程。通过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度来强化学生“匠心”;推进理论与实践课程相耦合,实现“校政企”合力育人,以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匠技”;以“以赛促教”“以干促学”等作为手段激活学生的“匠心”,最终形成本科职业师范教育工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匠精神传承;本科职业师范教育;工科基层人才;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在全国实施,农村人才储备情况成为乡村是否得以长久振兴的关键因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而以“乡村振兴协理员”“农业职业经理人”为代表的新型职业正是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应运而生的。新型职业的出现对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了指导意义。
一、基层人才现状分析
研究人员通过走访广西部分乡镇,收集实时的乡村人才储备和人才任用现状材料。采用实地调研,村干部访谈,乡民问卷等形式收集了可靠的数据,以此为基础查阅与当地相关的文献、新闻报道、农村工作报告等资料并进行汇整、比对和分析,总结出基层人才建设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层专业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弱化职责意识
基层专业型人才应作为乡村文化和乡村建设的铸魂者和承担者,应当推动着当代中国农村的发展。然而,经调研很多基层专业人员,尤其是新入职大学生,表现出多种不适应。第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以不熟悉乡情为由,逃避本职工作,听从村干部的指挥,选择更容易完成的任务。第二,实操能力有待提升,在校期间的学习与社会脱轨,主观能动性较弱,暂时无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更难以帮助乡村的振兴。这也侧面说明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些弊端,若无法提高学生这几方面的能力,即使将人才引入基层也无法在自身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做不到深入了解乡情,集民智,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1]。
(二)基层工作者 “耐受性”不强,“不认可”情绪高涨
主要表现在对基层工作环境和基层工作者的认可度不高。缺乏“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为农民服务”精神。实地走访时第一印象是基层工作环境艰苦,生活质量不高,基础设施较差,乡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深入了解后认识到基层工作冗杂,除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参与多个乡里工作。例如,农忙时期村干部要下地协助村民完成农耕工作,清洁乡村时村干部要带领乡民洒扫乡道和整洁乡村风貌,此外,村干部每年要帮助几户贫困家庭实现脱贫。但即使基层工作较为艰辛,基层人员的待遇与福利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且工作职级晋升空间有限,与县市同类别的工作待遇差距较大。基层人员对基层工作的不适应,对工作内容的不认可,对待遇与晋升空间的落差感是基层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部分年轻工作者将基层工作视作跳板,刷资历的手段,急于做出绩效成果,在实际工作中未能深入基层,熟悉乡村,未能从互帮互助的交流中捕捉民意,进而制定切合乡村发展规划和满足民情的政策,这对乡村振兴的实施起到了负面的影响。基层人才待遇与职级设置等相关政策国家正逐步调控和完善,但这些现象也暴露出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关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不足。今后高校应当加强学生优秀精神方面的学习,让学生具备“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思想意识,即使在基层岗位也能干出不平凡的業绩[2]。
(三)基层储备人才专业性“单一”,本土人才培养迟缓
基层人才储备是为乡村经济发展转型,改善乡村生活质量,实现乡村振兴构建基础,因此,基层工作需要多领域多专业人才。但现阶段乡村人才储备不足,很多岗位无法发挥职能。在与村干部和乡民进行座谈时他们提及当前大部分基层人才都是通过“乡村振兴协理员”“三支一扶”和选调分配过来的,但最终在村里留任的多是本地人员或家住周边的人员。且村上不少青壮年都有意愿留在乡里工作,奈何就业机会太少。他们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培训本土人员,使他们成长为适合乡村发展的基层人才,这将能解决现阶段乡村发展的困境。然而,基层职教师资不足,培训工作进展迟缓。与高校联合培训本土人才需要经费和时间,且人数有限。因此,要实现基层人才建设的“造血”能力,培养复合型、双师型人才可能是当下缓解乡村人才不足的一个突破口。复合型人才可同时在多个领域开展工作,双师型人才可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间灵活转换,弥补多个岗位的人才缺口,推动总体工作布局的进度[3]。
二、基层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的思路
本文所提及的基层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是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补缺强化”为基本思路,基于本科职业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针对现状分析中发现的基层人才缺乏“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实践能力不足,“职业性”意识不强,专业性单一等问题对造价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同时对工科类专业基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为缓解基层队伍建设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本科职业师范教育的特色
1.三教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本科职业师范教育既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培养教书匠和具有职业属性的人才,真正实现专业性、师范性、职业性“三性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2.“双师”型等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本科职业师范教育育人特色正是满足基层发展对新型人才的要求。该体系以培养“双师”型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且具备教师的基本素养,在特定的情况下能够实现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角色的相互转换,或能够实现多领域同时发展。
3.理论型与专业型并存的师资队伍
本科职业师范教育为支撑“双师”培养模式的发展,拓展完善了师资队伍,理论型教师与技术型教师并存,为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扎实的理论教育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学习方式。
(二)本科职业师范教育工科基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以造价专业为例
本文拟通过引入工匠精神的传承思路来优化本科职业教育工科基层人才育人模式。
工科专业工匠精神核心内容为对专业技能的追求和热爱,对工作质量的追求和责任感,对专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育人过程中可将这三个内涵归纳为“匠心、匠技、匠艺”,与本科职业师范教育的“专业性、职业性、师范性”相互呼应,共促发展。造价专业优化育人模式将“三匠”内涵渗透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以此凸显本科职业师范教育的“三性”特色,形成“校政企”育人合力,提升造价专业基层人才培养成效。具体策略如下:
1.强化学生的“匠心”,提高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可
何为“匠心”?匠心是一种精神,是专注做一个技术,做到极致,谓之匠心。那么如何在育人中如何传递“匠心”,课程施政仍然是“主渠道”。要提高学生对“匠心”的认可,不仅要利用好课程思政,还要拓宽思政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还要形成多方参与的思政新模式。课堂上,教师以鲁班、宋应星等古代巨匠精神为思想榜样,以詹天佑、李四光等近代工匠的爱国精神为思想引领,以千千万万个无名的工匠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造就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国技术发展迅猛为思想力量,提升“匠心”对学生思想的影响。课后,学校可聘请有影响力的工程师、教师、工匠来到为学生开设讲座,或者观看相关的视频采访,让学生对“匠心”有更深入的认识。实践学习可增设参观一些有工匠精神氛围的场所认识学习活动,如大师工作室、基层匠人工作室、传统建筑等,以此熏陶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对“匠心”有实质性的感受,让学生认识到,不是环境、工作和收入决定未来的成就,而是钻研、奉献和坚持决定自身能达到的高度[4]。
2.促成“校政企”育人合力,提升学生的“匠技”
本科职业师范教育下的育人方针是培养专业型和师范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实践教育是本科职业师范教育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然而,由于实践资源的限制和教学条件的不足,学生的实践还只停留在实践认知阶段。例如,在造价专业中,学生只能通过简单的实训和模拟项目来积累实践经验,而缺乏真实的工程项目体验。因此,需要通过与企业和政府部门合作,搭建技术实践平台,引入双师制,开展教学实践合作项目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优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理论实践相耦合
造价专业课程应优化专业课教学模式,将以理论知识为核心,实训课程为辅助的固有模式转化为理论知识紧扣实践活动的新形式,围绕基层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理论+实践”新教学模块。课程实践应以“绘制图纸—手工建模—电脑建模—计量与计价”的顺序循序渐进,并紧扣理论课程“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BIM建模—计量与计价”。例如,工程制图课程的实训环节可以安排学生下乡,测绘传统民房,并根据实际尺寸和布局绘制出平面图、立面图;房屋建筑学的实训内容可安排学生沿用大一时测绘的民房图纸,根据图纸内容手动建立一个1:100的模式,模型包含房屋中所涉及的所有构件;BIM建模可以民房图纸和模型为数据,在电脑上建立模型;最后,计量计价课程实践内容是估算出该房屋的造价。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提升了专业技术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二维到三维、平面到立体的思维方式和空间能力,使人、机、图有机地交互。学生的实训作业还能用到乡村民居改造中,为民居改造提供了前期资料[5]。
(2)深化“校政企”合作,开展教学实践合作项目
针对实践资源有限和条件不足等问题,学校可与企业、政府合作,构建合力育人的新型模式。企业与政府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项目学习的机会,并依据项目情况分配他们一些任务,让学生提前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实践能力,且让他们有机会从实际角度来审视自己,正视自身的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而企业和政府通过此模式不仅能够加入人才培养第一线,且通过对学生表现的反馈意见进而调整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重心。例如,通过企业或政府牵线,学校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去基层实习,参与基层的实际建设项目或者作为专业培训实习教师下到基层参与支教。当前,乡村风貌改造提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可在企业的安排下做一些基础工作,如计算加固一个民居的现有结构造价成本应是多少。或者,协助基层技术培训员准备课上使用的道具和课件等。过程中,基层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开展工作的同时给予专业上的指导,基层培训教师在上课的同时分享一些关于职教经验和授课心得,学校派遣实习教师全程跟进学生的实习情况和进度,并记录存档。学生在此过程中熟悉了专业技能的运用,拓展了农业发展和农业建设的知识,初步接受了基层工作环境和运行模式。以实习环节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参与乡村建设,打破他们对乡村工作固有的偏見,提前适应乡村工作环境,升华他们为国家贡献、为人民服务的热情,这些将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支援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3.培养学生的“匠艺”,激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本科职业师范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方针为学生塑造“匠艺”提供了良好的前提。然而,仅以实践教育推动学生的“匠艺”还远远不够,需要“以赛促教”“以干促学”等手段进行辅助,激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具体做法为:第一,以 “未来设计师—我为乡村做设计”“BIM建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等设计竞赛为契机,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竞赛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备赛阶段学生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和软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激发创新的思维和意识。一次竞赛的经验能够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意识,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第二,重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现状,以自己的见解提出发展思路。学校应当积极宣传“三下乡”意义,制定学生帮扶计划,号召学生踊跃报名,使“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大学生与基层紧密联系的枢纽。以造价专业学生为例,帮扶活动可以为帮助乡民改造民居并出具预算报告,与乡民一起提升生活环境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对基层的现状和问题有了深入地了解,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实践能力,有意识地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自主创新意识。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加大了国家对基层人才的需求。如何为国家培养适合的基层人才成为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工匠精神传承作为育人模式的优化思路,对本科职业师范教育工科专业基层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一些革新策略,以期为工科类专业基层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提供思路借鉴,为缓解基层队伍建设的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自筹经费重点课题(B)《广西本科职业师范教育造价专业工匠精神传承研究》(批文号:桂教科学【2023】1号,负责人:农漪,立项编号:2023B26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津霆,张贺.职业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实践研究[J].决策探索(下),2020,(03):52.
[2]刘幼琼.高校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1,(07):100-102.
[3]魏晓光,张玺.劳动教育、工匠精神融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对策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3,(15):72-74.
[4]周振威,陈文.立德树人背景下以工程蓝图为载体的建筑类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安徽建筑,2023,30(09):133-134+165.
[5]逯长春,梁少伶.高水平大学举办职业师范教育的价值意蕴、实践遮蔽与推进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08):97-102.
(作者单位:广西职业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