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共赢新样板

2024-05-19 13:07孔令叶徐勇军邱腾雄胡应坤莫弈举
科技风 2024年12期
关键词: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孔令叶 徐勇军 邱腾雄 胡应坤 莫弈举

摘 要:为促进高职专业建设融合与改进、提升智能制造及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教学质量,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构建了协同的教学师资队伍、联合进行“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师资培训、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打造成了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校企合作样板。

关键词:智能制造;校企共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为响应《中国制造2025》的需求和国家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趋势,装备制造产业要提升制造能力和产品创新水平,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广东省也提出,10年内的主要经济任务是要完成“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全面推进绿色制造、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1]。因此,以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为契机,珠三角智能制造专业及专业群应运而生[2]。但随着近两年智能制造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短板越发明显,不能简单地把传统电气控制和机器人技术叠加而成,目前智能制造“1+X”证书的类型与智能制造专业及岗位相关度不高,覆盖职业岗位范围不大,行业通用性不强[34]。因此,智能制造技术迭代快、人才口径宽、专业调整慢,人才链供给与产业链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严重限制了智能制造人才质量和技能素质的提高。

为此,顺应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联合国内智能制造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创新实施了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基地四种校企合作形式,并联合开发了“‘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实验平台及教学资源,进行了师资培训、卓越(创新)人才培养,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无缝对接、生产与教学的高度融合、培养与培训的同步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带来1000万余元的经济效益,打造成了全过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样板。

1 多维共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打造产教融合共享共赢新模板

以“校企双元、合作共赢”主体为根本保证,智能制造专业群以校企产业学院为顶层框架设计,依托国家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为中层核心平台,打造具有“产学研用”功能和能够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服务高地,借助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师资培养基地,及时吸收融合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在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课程新标准开发、教材开发、国家级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创了协同育人新局面。

具体做法如下:

1.1 联合行业龙头协同共创产业学院,完成校企合作顶层设计

为深化智能制造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我院与行业龙头企业,武汉华中数控及深圳华数机器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创建华中数控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推进培养智能制造和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优秀人才和行业精英。

为保证产业学院顺利运行,学院通过建章立制,构筑了“产学研用”全方位、全過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5]。针对其建设目标、功能、组织框架、建设方案等方面先后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产业学院本着“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协同理念,通过机制创新,成为汇集产业、行业和教育界深度融合的三教改革实验基地,并将取得的经验推广辐射到其他专业群。

产业学院内,充分发挥企业在岗位需求、技能、教学内容、教法和师资方面的优势,实现“教学场地与实践场所一体化”“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一体化”“学生与员工一体化”“教法与企业生产流程一体化”“作业与产品一体化”“教学与顶岗服务一体化”的六个一体化,做到知行合一、保证华中数控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过程育人。

1.2 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打造“产、学、研、用”的一体化体系

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学院”,联合5家行业龙头和地方具备研发和推广优势的产业代表,协同共创“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方向为3D逆向建模、增材制造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智能制造技术。

在智能制造相关的技术攻关、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全方位体系。

产:引进企业实际项目搭建创新创业型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平台,与中小型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学:通过对传统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型升级,校企组建“双导师”专业教学团队,着力培养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研:瞄准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领域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解决目前行业和相关企业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和难题;

用:重复利用校企设备、技术和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开展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加强技术应用与推广。

1.3 校企共建“AI+智能制造”智慧车间,开创首个智能制造“1+X”证书考点,实现校企全程育人

针对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过程中虚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手段、资源建设和“1+X”课证融通等方面,统筹行业、企业、学校资源,校企联合共建了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实训基地、“智能制造单元维护”和“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等实训中心,实现“AI+智能制造”模式。

结合行业发展、企业岗位需求、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过程中涉及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充分融合“1”(学历证书)+“X”(“智能制造”职业岗位能力的多个证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重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关键能力”三级课程体系,共同修订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学资源、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实物产线+理实一体化仿真模式,校企共建了“智能制造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首创广东省第一个智能制造“1+X”证书考点,于2022年顺利完成省内首批“1+X”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达到以证促学的教学方式。

此外,校企共同完成相关教学和考证的活页式教材和教学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闭环链条,服务专业群健康可持续发展。

1.4 打造“双师”教师培训基地,引领双师团队素质提升

为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数量适当、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高水平智能制造“双师”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实施校企师资“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提升计划。以高校专家教授为学术引领,企业资深高级工程师为行业导向,汇集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教授、企业“产业导师”和“能工巧匠”,形成校企结合、理实一体的专业教学团队专家库。

在行业发展、技术创新、工程服务、教学能力等方面,打造一批支撑制造强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队伍,多次联合承办“‘1+X智能制造单元维护”的国家级师资培训和各级卓越人才培训。

依托高素质的“双师”团队和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校、企、政、协”等单位针对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等人才培养多次协同探讨教学资源建设,针对智能制造单元维护、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数字孪生、工业机器人等核心课程,研讨了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课证融通和新形态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校企共同完成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专业核心课课件和课程标准建设,制作多媒体课件和课程标准各13门,完成公开出版教材和自编校本教材7部,共同研发仿真教学资源4套,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制造教学资源库。

此外,遵从“教随产出、产教同行”的育人理念,引入企业真实案例,成立数字孪生技术、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技术等卓越人才创新班,引入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导师,校企双导师指导精英人才培养。

2 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方协同共建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和国家级“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完成了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搭建起创新协同的平台框架;通过机制创新、体制改革、人才汇聚、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和全过程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和良好铺垫,打造产教共生体系,在“产、学、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2.1 建成了国家级“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深化“产学研用”融合

基于产业学院,“校、企、政、协”多方协同建成了教育部“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引领并带动了全省和全国范围内高职院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改革发展,打造了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的“工贸模式”,成为教育部智能制造校企协同创新的排头兵。

2.2 国内首创智能制造“1+X”考证平台和省内智能制造“1+X”证书考点,实现校企双赢

基于智能制造“1+X”考核大纲和行业发展,校企首创了全国“智能制造单元理实一体化平台”,可满足智能制造“1+X”考證需求,有效地补充和拓展了学校开展实训的手段,促进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目前该设备推广到10多所院校,为公司带来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在2022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中采用该设备,让产品走向世界,实现校企双赢。此外,校企率先建成广东省内首个智能制造“1+X”考点,并于2022年12月完成省内首批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1+X”考证,实现“课、岗、证、赛”的深度融通。

2.3 建成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教改经验辐射国内多所院校

通过“大师引领、行业赋能”,依托产业学院主要成员,本产业学院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被立项为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此外,该创新团队作为共同体牵头单位,联合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仪表工业学校等11所中高职院校,承担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点课题研究。成为同类院校中高质量人才培养、专业内涵建设的佼佼者。目前,部分人才培养标准和模式已辐射国内多所院校。

2.4 “课、证、标、岗”高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人才精准育人

基于广东省内首个智能制造单元集成应用(中级)“1+X”考证考点,通过书证岗融通的三级体系和四层递进的课程模块将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标准真正落地,避免了智能制造“1+X”证书的类型与智能制造专业及岗位相关度不高,覆盖职业岗位范围不大的问题,实现了智能制造人才的精准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年来,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职业技能竞赛二等奖3项,省一等奖14项;获得国家级挑战杯竞赛“黑科技”卫星奖2项、省特等奖5项;获得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2项;获得省级攀登计划12项;毕业生就业对口率90%以上;毕业生起薪线高于本省同类专业20%以上。

2.5 反哺母校“传帮带”,言传身教促成长

教师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但“双师”教师培训基地内却有6~7位来自武汉华中数控的兼职教师,他们既是武汉华中数控的骨干,又是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友。利用“双师”教师培训基地,他们又以“教师”和“兄长”的身份反哺母校,对校内师生开诚布公、因材施教地授课,成为校企命运共同体中共融共生共成长的纽带。

2.6 创新多元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输出智能制造中国标准

通过华中数控产业学院,把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建设成果及“1+X”考核标准,因材施教地融入我校2019级和2022级留学生培养的电气与智能制造课程中,输出懂汉语且掌握电气与智能制造核心技能国际人才的同时,也让智能制造的中国标准走向海外,《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了我校国际化办学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有以下经验启示可以参考:

(1)坚持顶层指引,依托国家级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为平台,让校企合作有了落脚点,避免“合而不作”。(2)校企多领域、深层次、全方位、高质量的合作是重要途径。(3)“校企共赢”是校企共同体进行长效、持续、深度产教融合的保障。学校和企业以及区域经济三者之间形成紧密的“共享、共生、双赢”关系,才能让校企长效深度融合。另外,校企合作过程中,“厂中校”以及教师深入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方面略有不足。今后,在认真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师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教学和实践,同时依托我校国家级创新中心的平台,助推企业增效、增收。

参考文献:

[1]张莹婷.《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中国制造2025,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J].工业炉,2021,43(04):72.

[2]刘小娟,金志刚,黄信兵,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研究——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912.

[3]陈建建,高慧,傅永梅,等.“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1,12(23):124125.

[4]李妍缘,赵东辉,孙小芳.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高专智能制造类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化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3):8488.

[5]黄文,李文.“产学研用创”协同的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J].大学教育,2019(04):171173.

项目基金:2021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1+X证书课证融通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DJG 2021040);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智能制造技术岗位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标准研制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GYB21)

作者简介:孔令叶(1982— ),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技术。

猜你喜欢
校企共建智能制造产教融合
高职院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的探索
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探讨
关于新时期民办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产教融合、校企共建企业案例库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