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楠
摘要:在乌卡时代,社会环境的复杂易变与不确定性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及应变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施展就业工作方面具备角色定位的亲和性、指导形式的多样性、指导进程的连续性三大优势。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所限,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方面存在就业观念不正确、缺乏生涯规划意识、求职技能匮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过度追求确定性与个人利益,自我认知与主动性匮乏,求职信息搜集能力、职场实践技能和心理调节能力普遍较弱。辅导员可以从塑造正确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就业热情、将生涯教育融入全程、分类开展精准指导,整合就业资源力量、提升实践综合素养等方面来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关键词:乌卡时代;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就业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新不断推动下,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高校毕业生面临艰难的就业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在促进就业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乌卡时代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一)乌卡时代与大学生就业挑战
“乌卡(VUCA)时代”,意指一个由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与模糊性多种状态交织胶着的时代。此概念最初由沃伦·本尼斯和伯特·纳努斯提出,并逐渐应用于军事和行政管理领域。在乌卡时代,外部环境日益复杂,快速多变且难以预测,即使“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境遇[1],”也对身处时代洪流中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重点群体尤其是青年面临就业难题。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青年失业率处在高位,与总体失业率下降呈现相反趋势[2],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比例增长,部分应届生准备考公考研,暂不就业[3]。出于低预期与风险规避心态,企业招聘更加谨慎,就业吸纳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了应届生就业难题。2024届毕业生预计达1179万人。尽管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就业促就业,大学生自身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以适应乌卡时代就业挑战。
(二)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辅导员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4],”在开展就业工作中具有独特优势。
1.角色定位的亲和性
辅导员具备学生的人生导师与知心朋友双重角色,兼具专业性与亲和力,相比于任课教师与行政人员,更能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沟通信任关系,有助于成为学生求职过程中可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
2.指导形式的多样性
当前就业指导主要存在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是在课堂之外、实际生活和困难中,将就业指导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增强就业工作的渗透性。
3.指导进程的连续性
通常辅导员从新生班级接手直至学生毕业,长期的联系有助于细致地了解学生,提供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就业指导反馈机制,开展持续有效的跟踪评估。通过以上优势,辅导员能够更好承担起“就业信息传递者、就业心理疏导者及就业技能传授者”的角色[5],助力学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就业观念不成熟
“就业观”是个体对待自身职业发展和就业选择的态度和看法。大学生就业观不成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过度追求确定性、稳定性
毕业生考公考编意愿强烈,国考报名人数连年攀升,慢就业、不就业情况增多。据统计,应届生期望就业的企业类型中,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占比达71.5%[6],2022届毕业生中约有7.5万人不就业备考公务员,是2018届(约3.1万人)的2.4倍,因就业难而读研的比例为22%,相比2018届上升5个百分点[7],为延缓就业选择读研现象增多。毕业生之所以热衷于升学和体制内岗位,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性变化往往伴随关键性考试,在此线性逻辑下,考试与分数至上思维成为核心重点,便也更容易在毕业时导向考研考公的选择。
2.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的认知不足
社会价值取向中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大学生对个人发展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的认知存在割裂,出现“认可集体主义观念却奉行个人利益至上,认可奋斗的生活方式却奉行享乐主义”倾向,在实际就业时只关注高收入、发展前景等个人利益方面,未能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求、是否有助于國家经济建设纳入就业考量[8]。
(二)缺乏职业目标与规划
导致大学生职业规划理念的缺失的原因有:
1.教育模式所限
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意识,学生缺少自主选择的机会,逐渐形成被动接受思维习惯;应试教育过度强调服从管理约等于成功,导致学生自主性匮乏。相比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现代职业教育起步稍晚,生涯教育意识尚未入脑入心;高校设置的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传统“讲—受”模式,“以知识灌输为主,较少关注学生的接受情况与感受”,理论性过强且评价方式单一,限制了学生对职业目标的深入思考[9]。
2.个体认知因素
“元认知”是“对思维、任务、策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思考”的认知活动[10],可分为关于人、任务和策略的知识3个范畴,其中关于人的范畴涉及个体内认知差异。元认知能力不足会导致自我认知不清,在对自身的兴趣、优势和价值观缺乏思考的情况下,来自家庭的期望和压力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盲目追求热门职业,无法进一步探索个体的职业目标与规划。
(三)求职技能匮乏
程序性知识指“如何做什么、研究方法和运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标准”,是涉及实践性与操作性的知识,反省认知涉及策略性知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重心在于就业政策普及与理论教学,较少涉及程序性与策略性知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三方面:
1.求职信息搜集能力较差
由于没有接触过严峻的求职环境、过于依赖校园招聘会等传统渠道,多数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搜集习惯,毕业时才发现对行业要求及求职渠道一无所知,因不擅长利用互联网渠道来弥补信息差,对于招聘信息来源、可信度的辨别能力也较弱。
2.职场实践技能缺乏
许多学生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与社团活动,低估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校期间未能积累与就业相关的重要技能,如简历制作、面试沟通技巧等。同时,缺乏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人际交往能力等综合素养也导致学生缺乏职场竞争力。
3.求职心理调节能力较弱
严峻的就业形势、激烈的竞争都给毕业生带来压力,由于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无法有效地处理自身紧张、焦虑的心态,容易因一次失败而产生沮丧心理,陷入迷茫与自我否定。
三、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策略
(一)塑造正确就业观念,激发学生就业热情
培育正确就业观需要高校与家庭的合力。当前高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借鉴西方职业生涯教育理论,注重对人格、兴趣、能力的探索,强调性格特质与职业兴趣的匹配,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则不足;部分家长受限于文化水平和经历,未能在培育就业观方面产生正向引导。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为基础[11],以涵养学生立身为公、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情怀为导向,鼓励学生“以过硬的本领和踏实的作风投身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基层岗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抗时代的易变性与不确定性[12]。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促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敢创业”理念;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重介绍新兴重点行业及“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等就业优惠政策,通过优秀志愿者事迹分享唤起学生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平衡个人利益与国家需求,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举办线上讲座介绍就业形势与本专业就业情况,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发挥就业育人中的家庭力量。社会层面可邀请优秀校友分享专业领域动态及就业创业实例,激发学生的就业兴趣和动力。
(二)生涯教育融入全程,分类开展精准指导
辅导员要树立“就业前置”理念,将生涯教育融入学生在校期间,根据不同阶段和类别精准指导。在新生入校之初,应帮助学生及时转变应试教育观念,脱离分数至上思维,培养自我探索的意识和能动性,认识到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性。通过开展自我认知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结合职业性格测试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估自我并初步确定职业方向[13]。就业指导课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调研学生关于就业的困扰,引入综合素质评价、实践能力考核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接企业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实地参观、校企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职业方向。根据学生所处阶段不同,进行有侧重点的专业认知教育,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入门指导课,让学生对专业特点、职业方向形成框架性认知;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专业基础实习课,让学生了解实习方向,做好实习就业准备,从专业认识到行业实践,逐步明确职业目标。根据学生背景不同,要做好脱贫家庭、低保家庭残疾等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建立动态化帮扶台账,了解学生就业困难的具体原因并通过政策科普、心理疏导、技能培训等系列针对性帮扶措施,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14]。
(三)整合就业资源力量,实践提升综合素养
辅导员应整合就业工作中各方资源力量,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在就业信息搜集与发布方面,既要探索全员育人协同机制,发挥任课教师在行业领域的资源优势,多渠道收集招聘信息并“筛选评估后再推荐给本专业毕业生,避免令人眼花缭乱的招聘信息浪费学生的时间成本[15],”也要激发学生主动性,突出学生在就业求职中的主体地位,可将学生分组,各组针对岗位类别搜集对应实习招聘信息与求职渠道,在弥补信息差方面发挥集体力量。尤其要善用国家推出的各类有效信息资源,如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等。在提升职场实践技能方面,鼓励学生在校园社团、社会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与人际交往能力;开展职场礼仪、简历制作、笔试面试技巧相关培训,发挥“以赛代训”作用,联动企业搭建专业竞赛交流平台,通过举办简历设计、模拟面试等比赛有效提高学生求职技能;鼓励学生培养跨学科技能,拓宽思维边界与问题解决思路。在改善心理调节能力方面,协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组织开展讲座,教授压力管理与情绪调节技巧,帮助毕业生克服因就業压力而产生的焦虑、迷茫等负面情绪;通过主题班会及谈心谈话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和优势,帮助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求职过程中的困难与挫折[16]。
结语
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需要国家、社会、高校及家庭多方的合力,辅导员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实施者,要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现状、正确定位自我并规划发展目标,培养适应时代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男星,王新凤.乌卡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境遇及其应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2,(09):83-87.
[2]陈梦菲,刘景娜,余彪.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途径探究[J].新西部,2023,(05):157-159+163.
[3]尹兆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9, (Z1): 88-92.
[4]丁梦娇.高校辅导员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的实现方式[J].北京教育(德育),2023,(01):92-95.
[5]郭越,马欢等.“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就业指导协同工作机制实践探索[J]. 大学教育,2023,(01):130-132.
[6]谭青.高校辅导员指导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品位·经典,2023(02):107-109.
[7]解萧.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2):5-6.
[8]席宝辉.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路径[J].智库时代,2019(18):84+90.
[9]王国亭.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02):6+24.
[10]张在法.高校辅导员指导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1]余卉.“三观”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及其引导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2.
[12]赵又朴,孟瑶.高职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的提升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2022(06):63-64.
[13]师小娜.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文化产业,2021(22):113-114.
[14]赵久英.大数据下高职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研究[J].智库时代,2019(40):102+124.
[15]杨宾峰.地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22.
[16]王坤.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1):2688-2689.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