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青瓷,窑中碧玉

2024-05-19 09:13马未都
世界博览 2024年9期
关键词:长颈龙泉窑青釉

马未都

浙江省松阳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南宋龙泉窑粉青釉凤耳瓶

龙泉窑因浙江龙泉而得名,是中国制瓷历史最长的一个窑系,影响深远。宋代陶瓷工艺已炉火纯青,龙泉地区已知的窑址就有三百多处,可见其鼎盛。宋代是一个提倡文治的朝代,朝廷注重礼制,尤其推崇商周之礼。宋徽宗将皇家收藏的古器物编成了《宣和博古图》,并以此为样本大量仿制夏商周三代礼器。民国时期的学者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里就提到“宋代制瓷……体制端重雅洁,犹有三代鼎彝之遗意焉”,在这种风尚影响下,崇尚商周古器之风在宋代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中流行,龙泉窑受到这股崇古风的影响,大量模仿烧制商周古器造型的青瓷。

宋代工艺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这样一件器物,与其他端庄古朴的“名器”相比,它就像路边一朵不知名的小花,没那么耀眼,却让人惊艳。它素净的釉面上没有任何装饰,只凭着五条突起的筋线就勾勒出一朵栩栩如生、立体感十足的“花”,它就是南宋龙泉窑青瓷梅花式盏。

虽然龙泉窑装烧技术在每个发展时期都有变更,但整体以垫烧为主。垫具大体可分为垫圈和垫饼两类,垫饼一类形状十分丰富,有浅碟式、浅盘式、碗形等。不过同样是垫圈或垫饼,垫烧的位置与具体技艺亦有不同:若器具外底施釉,则在圈足下放置大垫饼;或外底不涂釉,则将小垫饼置于圈足内垫烧。

南宋时期,由于龙泉瓷器釉厚胎薄,若将圈足直接放置在垫饼上,没有坚实的胎体支撑,器物极易变形,工匠们便在器物外底处刮釉一周,再用垫盘或垫圈垫烧。所以,这一时期龙泉窑生产的器物底部往往会形成不规则的“铁足”或“朱砂足”。

早在六朝时期,瓷器纹饰花样和粘贴工艺就已推广而来,至隋唐时期,贴花技法已趋于成熟。南宋时期,龙泉青瓷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新,北宋常用的刻、划、印花技法与当时的潮流风尚不符。于是,龙泉窑在器身上采用了贴花工艺,如此一来,纹饰玲珑突出,不仅提升了立体感,整个瓷器的颜值也随之飙升。

龙泉青瓷贴花工艺的核心是独特的花纹模具,首先,在薄泥片上压印出所需的花纹。其次,将花纹外的多余泥料剔除,将印制好的纹样贴到器物坯上。贴花时,还要额外注意纹样与器物的湿度一定要保持相近状态。最后,经过晾干、上釉、入窑烧造等工序,一件线条婉转流畅、纹饰活泼生动的龙泉窑瓷器方能呈现在眼前。

龙泉窑中的招牌器形

到了宋朝,曾在唐朝和五代辉煌一时的诸多窑口已逐步走向了衰落,唯有龙泉青瓷,不仅未被时代裹挟,反而在岁月的变迁里,不斷地创新求进。到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更是渐入佳境,步入了巅峰,其产出的器具造型独特、稳重大方、古朴浑厚而又不失秀丽。器型也丰富多样,如碗、盘、盆、碟等日常生活用具,水注、水盂、笔筒等文房雅器,以及塑像、陈设品等,应有尽有。

龙泉青瓷以仿古代青铜器造型的器物如鬲(lì)式炉、汉代铜壶,及仿玉器的琮式瓶等最为精致。但如果评选出龙泉青瓷中人气最高的器物,那一定非龙泉窑凤耳瓶莫属。凤耳瓶这一经典器形的烧造未曾间断,存世数量较多。但在这一众凤耳瓶中,唯以宋朝的造型釉色最为精美。

青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颜色釉。商周时期,原始瓷器上就已经有了青黄釉色的身影,这种颜色是青釉的初级形态;至汉朝,制瓷工匠就成功烧制出了釉色纯正的青釉瓷器;至唐代,青瓷工艺日臻完善;到了宋代这个以素净优雅为美的朝代,“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青瓷得到了全民的认可与推崇。龙泉青瓷,胎白釉青,釉色以粉青、梅子青为最为经典,豆青次之。

北宋时期,龙泉窑的产品皆采用石灰釉为基础胎料。在施釉过程中,石灰釉遇高温黏度变小,易流釉,导致最后呈现出的坯体较为厚重,且釉色较薄,青中带黄。到了南宋时期,龙泉青瓷已走向成熟。掌握了高新技术的龙泉窑工匠改变了釉的配方,以不易流釉的石灰碱釉替代以往的石灰釉。窑工们运用多次上釉的技法,使器物瓷釉厚润,粉青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釉色。

粉青釉,顾名思义,青中带粉,其外观淡雅柔和、温润如玉,在光线下的映照下,会呈现出一种似玉胜雪的艺术效果。由于石灰碱釉在高温下黏度较大,釉料相对稳定,流动性较小,因此这粉青釉色的瓷器亦有乳浊失透、玻璃质感不强的特点。

北宋时期,龙泉青瓷盛行的划花装饰已经过时。堆塑浮雕的技法应运而生,凤耳、鱼耳装饰风格成了龙泉青瓷的特有招牌。

宋时流行“凤戏牡丹”“凤凰于飞”等凤凰纹饰,尤其注重细节之处。在宋代工匠的精雕细琢之下,凤凰的双翼开张效果舒展柔美,层次极为丰富。凤凰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图腾自古便受到人们的崇奉与喜爱,是人们祈愿的绝佳载体。龙泉窑所产的凤耳瓶便是取像于凤凰首部、颈部以及其上身处,成耳状的凤凰身形,精细典雅,寓意吉祥和幸福。如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博物馆中都藏有此类器物。

一抹梅子青

在众多的龙泉窑珍品中,有一件引人瞩目的大器。它就是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南宋龙泉窑青瓷长颈瓶。这件长颈瓶有着端庄大气的瓶身,翡翠般润透的釉色,玲珑巧致的工艺,尤其修长得有些出奇的脖颈和微扁的圆腹,为器物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在宋朝这样一个极尽风雅的时代,究竟是什么样的机缘,造就了这种器物的流行?

乍看之下,这件有些神似“蒜苗”的长颈瓶其实是两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经典瓶式。关于此种器型的用途,有学者将它认作僧人随身携带,用来洗手、洁面的储水器,是净瓶中的一种;也有人称它是用来插花的花器,对其用途尚未有统一的结论。除了造型别致,这件长颈瓶还有着宋代龙泉窑的最佳釉色——梅子青。

龙泉窑独有的梅子青釉色因色泽饱满、光亮恰似青梅的颜色而得名。梅子青釉对烧造工艺要求极高,其在1300摄氏度左右的高温还原气氛下烧造,高温提升了器物的玻璃化程度,所以最后呈现出的釉色青翠欲滴,光润莹亮,色泽堪比翡翠。龙泉窑梅子青瓷器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数量极少,十分珍贵。

五代至北宋之初,龙泉窑一直走在模仿越窑的道路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烧制出来的瓷器无论是釉色,还是质量,都十分普通,消费人群也局限在窑口的附近地区。南宋叶寘在《坦斋笔衡》中直言不讳地说道:“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

北宋末年,龙泉窑正式得到了为皇家服务的机会:“处州龙泉县……又出青瓷器……宣和中,禁庭制样须索,益加工巧。”(北宋末年庄季裕《鸡肋篇》)。这种征用民窑,按照宫廷和官府所需进行生产的模式,被称为“制样须索”。这也是两宋真正的官窑设立以前,所谓的“官窑”形式。可见龙泉窑在北宋末年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获得了宫廷的青睐,不然以宋徽宗的审美趣味和设计要求,一般的窑口是绝对入不了他的“法眼”的。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宋高宗赵构正式定都临安,宋室南渡至此尘埃落定。大量宋人纷纷南迁,其中就包含了北方的制瓷工匠们,他们带来了北宋汝窑、耀州窑等北方青瓷的制瓷工艺,虽然工匠们身在江南,但无时无刻不在北望,一方面他们希望可以将原有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也在江南找到了新的方向。

龙泉窑抓住了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突破了传统,将南北制瓷技艺融会一体,梅子青釉色的闪亮登场,更是将中国的青瓷工艺推向了巅峰。

(责编:马南迪)

青瓷梅花式盏——南宋龙泉窑

盞高4.1厘米,口径9.2厘米,足径3.6厘米。

敞口、口沿处镶嵌有铜边,弧形深壁,矮圈足。

整器塑成梅花状,内壁一周的五瓣花口处有五道突起的条状扉棱,起伏之间张力尽显。

全器内外施灰青色釉,釉层均匀,釉面类玉,光泽柔和。

青釉荷叶形带盖瓷罐——南宋龙泉窑

带盖通高31.3厘米,罐高22.8厘米,口径23.8厘米,腹围98.6厘米,腹径31.7厘米,足径16.8厘米。罐身圆润,盖沿弯曲呈荷叶状。

这件大罐除了唇口和圈足外底部分,通体内外施梅子青釉,釉层肥厚,色泽莹润,釉面光洁平整。

现藏于四川宋瓷博物馆。

青瓷长颈瓶——南宋龙泉窑

瓶高26.1厘米,口径6.2厘米,足径10.9厘米。圆口窄唇边,长颈,扁圆腹,矮圈足,胎骨较厚。

全器采用垫烧法烧制,内外施青釉,呈色翠青,釉质匀整透明。圈足欠圆整,着地处露出灰白色胎,足端可见铁红色边。

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猜你喜欢
长颈龙泉窑青釉
长颈负泥虫搜寻记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知足(竹)常乐
浅析江浙地区多管瓶演变及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藏佛道入物瓷塑
浅谈毡包青釉
工艺独特的明代龙泉窑青瓷罐
长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