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被誉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在大漠戈壁的恶劣环境中,率领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同仁艰苦奋斗数十年,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
1935年秋的一天,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一个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本黑白印刷的书是根据1907年伯希和从中国敦煌石窟中拍摄的材料印制而成的,它所呈现的“长达千余年的精美绝伦的中国美术史”,让常书鸿深感震撼。随后,在巴黎吉美博物馆,常书鸿又近距离目睹了1907年伯希和从敦煌盗来的大量唐代大幅绢画……这让怀抱着“艺术高于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来到巴黎的常书鸿在思想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比之下,我乃恍然于自己过去那种言必称希腊、罗马,却对祖国民族艺术一无所知,且为自己始终采取的极其错误的虚无主义态度而感到可笑和可耻!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竟然看到祖国古代如此辉煌灿烂的艺术瑰宝受到外人掠夺和玷污而无所作为,我的内心又是感到多么的歉疚和痛苦啊!”
1936年,常书鸿独自一人匆匆踏上了歸国的旅程,“祖国啊,在苦难中拥有稀世之珍的敦煌石窟艺术的祖国啊!我要为你献出我的一切!”1942年秋,他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敦煌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著名画家徐悲鸿给了常书鸿莫大的鼓励和支持:“我们从事艺术工作的人,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的精神,要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和研究工作做到底。”
在常书鸿到来之前,尘封千年的莫高窟已经展现在世人面前半个世纪。然而,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争频发的时期,藏经洞古老的经卷被一批一批运走,千年壁画被剥下。著名学者陈寅恪曾经悲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当常书鸿一行人从战火中来到敦煌之后,没有人力、经费,进洞都要连爬带跳,洞中幽暗、没有照明器材,他们就一手举小油灯、一手执笔,照一下,画一笔。到1948年,常书鸿带领研究所,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品选”等十几个专题,共选绘摹本800多幅,为敦煌资料的调查、积累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爱国情怀 保护文化 不畏艰难
“人”为我用
常书鸿十载寒窗留洋,半个世纪苦旅敦煌,为中国艺术发展、中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世纪奋斗了一生。他从“为艺术而艺术”走向“为生活而艺术”,而后倾注全力献身于敦煌石窟艺术的研究与保护事业。他曾说:“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他一生所爱,只在敦煌。他,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守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