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敦煌莫高窟,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现存洞窟735个,其中保存完好、存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距今已有1650多年的历史,是全世界仅有的两个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遗产点。然而,风沙危害、雨水入侵、自然坍塌、生物虫害等的侵蚀,让这丝路上的艺术瑰宝岌岌可危。在这里,一批批莫高窟守护人与时间赛跑,全力抢救不断退化的壁画彩塑。他们扎根大漠戈壁,在飞沙扬砾、陋室斗屋中艰苦奋斗。洞窟破败不堪,他们徒手清沙,自制“蜈蚣梯”攀爬进洞;面临缺电缺水,他们点油灯、喝咸水,用镜面反射阳光来临摹作画;冬日气温极低,他们凿开宕泉河厚厚的冰层,取冰烧水。简陋的工作条件,清苦的生活环境,都没有动摇大家守护瑰宝、潜心研究的决心和热情。他们怀揣热爱、孜孜以求,在科学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等方面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果实,让莫高窟重焕光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敦煌研究院、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机构和个人颁发了杰出贡献奖。
几代人怀抱热忱扎根荒野,换来敦煌莫高窟“青春永驻”。如今的敦煌守护者运用创新科技,正在为古老的历史文化遗产增添新的光彩,更充分地展示和弘扬辉煌灿烂的敦煌艺术:通过数字展示技术,精美的古代艺术纤毫毕现地呈现于游客眼前;实景漫游厅、多媒体展示厅等相关配套设施,为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数字存储与再现技术也助力敦煌艺术数字档案建设,为人类尽可能完整地留下这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与此同时,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也在逐步实现“数字化回归”。
关键词
文化自信 坚守奉獻 开拓创新
“人”为我用
茫茫戈壁,莫高窟静立千年。在这里,美与历史共存。我们在感叹这千年瑰宝时,不应忘记那些把敦煌当作一生归宿的一代代“守护人”。他们深居大漠,以匠心呵护世界文化遗产,经受住了层层考验,收获了累累硕果。如今,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继续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迸发生命力,让文化自信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