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辩证分析

2024-05-19 14:36:5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工夫动静朱熹

范本呈现

朱熹“敬”学及其现代意义(节选)

张品端

对于“敬”的内涵,朱熹认为:敬是“主一无适”。他在《经筵讲义》中说:“论其所以为敬之方,则其言又曰:‘主一之谓敬,无适之谓一。”又说:“主一之谓敬,只是心专一,不以他念乱之。每遇事,与致诚专一做去,即是主一之义。”他认为,“主一”,只是专一,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无适”就是“不走作”,心不追逐外物,不为外物引诱。在朱子看来,敬只是一心主于此事,也是一心主于此理。因为心只在一事上,自然能见此一事之理。

“敬”是收敛和专一。朱熹在《大学或问》中说:“敬莫把做一件事来,只是收拾自家精神专一在此。”“敬者,一心之主宰而万事之本根。”“敬,只是随事专一、谨畏,是不放逸。”所谓“不放逸”,即“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见敬”。而“专一不放逸”是说持敬者内心高度自觉的精神状态。换言之,“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心能以高度的精神状态自觉自主,意味着“人能存得敬,则吾心湛然,于天理灿然”。有湛然之心,则能在清明专一的理性认识作用中,通透灿然之理。这是朱熹论“敬”的目的所在。朱熹认为,“敬”除收敛专一外,“敬”还须随事检点。他在《答潘恭叔》时说:“学问根本在日用持敬集义工夫,直是要得念念省察。”这里所说的“念念省察”,就是随事检点,每事检点不放过,即朱熹所谓“亦无一分不着力处”。

“敬”是贯动静。朱熹在《答寥子晦》中说:“论敬字,须该贯动静看方得。夫方其无事而存主不懈者,固敬也。及其应物而酬酢不乱者,亦敬也。”又说:“学者当知孔门所指求仁之方,日用之间,以敬为主。”他认为,“敬”贯动静,是参日用的践仁之方。此外,朱熹还认为“敬只是一个畏字”。他说:“敬有甚物?只如‘畏字相似。”“敬非是块然兀坐,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所思,而后谓之敬。只是有所畏谨,不敢放纵。如此则身心收敛,如有所畏。常常如此,气象自别。”在朱熹看来,敬是时刻收敛身心,使内心保持一种敬畏的状态。这种敬畏表现出一种工夫气象。

对于“敬”之工夫,朱熹在《答张钦夫》中说:“是以君子之于敬,亦无动静语默而不用其力焉。未发之前,是敬业固已立于存养之实;已发之际,是敬也又常行于省察之间。”这是说,未发之前,敬立于存养之实;已发之际,敬行于省察之间。无论静时动时、未发已发,皆须有敬以贯之。此为朱熹所认为的“敬”之工夫。朱熹还认为,顺“察识于已发”往前推进一步,即是“致知格物以穷理”。所以,持敬之心不仅有助于具意向性的认识作用,也就是心的持敬工夫为格物致知的必备工夫。而且,持敬工夫亦系涵养积蓄所穷得之理,以待感物应发时能促使行为循理而行。

朱熹认为,由未发到已发之循理中节,应当由静坐以持敬,持敬时涵养理,敬贯动静,所穷的理方能致用于行为的规范。对此,朱熹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只此便是涵养。”“‘敬字……彻头彻尾,不可顷刻间断。”可见,朱熹是以静坐持敬来深化程颐的“敬义夹持”说。于是,涵养察识,用敬致知,用敬贞定所知之理,用敬贯未发已发,成为朱子“敬”学的重要内容。

在朱熹看来,“敬”所以能贯动静,盖“未发之前是敬也,固已主乎存养之实;已发之际是敬,又常行于省察之间。”这就是说,“敬”在未发存养时,是内在的;在已发省察时是外在的。实际上,“敬”作为一种内在的道德自觉,又必发为外在的道德行为,是内外统一的。因此,朱熹所说的“敬”,并非仅仅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感悟,而是贯通了人的内在心性和外在的人生践履。可见,“敬”是“一以贯之”的持守工夫。

朱熹“敬”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就它所体现的行为态度,从做事的角度来说,是可以为当代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一种“工作伦理”。这种工作伦理所代表的正是有自我约束、严肃认真、勤勉专一的工作态度。朱熹“敬”学思想所体现的敬畏伦理,也是一种行为有止的伦理规范。就对自然界而言,人类不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无所顾忌地开发自然,而应心存敬畏,行有所止。人类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即“生生之理”,维护自然界万物的生存权利,对自然万物的利用应有理、有节、有情,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5日)

◆提炼

对思想主张的辩证分析往往会令人眼前一亮,更易于激起阅读兴趣。当然,越是辩证分析,越要注意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要以周密的逻辑和严密的思辨赢得读者。

1.阐释逻辑严密

对于概念的阐释,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把握,而是要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意义世界,包括阐释对象、阐释目的、阐释价值。如这篇文章阐释的基本概念是朱熹的“敬”学,究竟什么是“敬”?它从何而来?如何从今天的角度看它?这一论域中的重要问题,就是这篇文章的论述核心。

2.辩证分析全面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是复杂多样的,通过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获得更准确的认识,避免片面和偏颇的观点。如这篇文章运用矛盾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全面分析法更好地理解“敬”,并指出了这一思想在现代的意义价值和发展方向。

佳作展示

容错有度,方可成功

◎朱寒露

最近,“容错”一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关于“容错”,有秦穆公重用败兵之将的故事,但古人也讲,“慈不掌兵”。我认为,唯有适度地容错,方才有利于成功。

认识容错,明白范围。

容错是在系统控制下,允许一定范围内出现错误的情况。但容错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比如,在洪水滔天肆虐华夏之时,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肯定会有所失误,难道就因此否定他的治水之策嗎?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只要整体的治水方向无误,那么坚持下去,就能够获得治水之不世之功。再比如在学习中,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误,不容错会让人畏首畏尾,甚至裹足不前。但是,容错绝不是我们学习中一再犯错偷懒的借口,有人认为这是可以容许的,其实是一种愚昧。我们只有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容错有度,才能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理解容错,恰当利用。

有趣的是容错率越高,对效果的影响越小。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而言的。秦穆公重用败军之将孟明视,卫侯不因小节弃“干城之将”苟变,楚庄王“绝缨”护将得人心。这些王侯将相,皆因能容他人之错而有所成就,而那些“慈不掌兵”“慈父无孝子”的说法,则太过于绝对。如果一位将军因包容小错而受士兵爱戴,怎么就能说他不能掌兵呢?百年前,无数仁人志士投身社会变革。革命犹如刮骨疗伤,刀刃向内,这无疑是痛苦的。但在探索救国、兴国之路上,就要能容错,唯此才能汲取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我们也要学会容错,吸取自己错误中的教训,也借鉴他人错误中的经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恰当利用,不断提升。

容错有度,合理控制。

“慈不掌兵”是由于“慈”过度,没能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何掌握这个度,孔子给出了很好的示范。《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见到冉有后,劈头就是责备:“求!无乃尔是过与?”没有一向的“温良恭俭让”的态度。这并不是说不允许错误发生,而是身为人臣,冉有不能劝谏君主,反而支持不合理的行为,这种做法不可容。孔子表面上是责备,内里则是对弟子的担忧。唯有汲取教训,加强监督,才能控制容错的度,不至于激化矛盾,而是将事物的对立统一维持在平衡的状态。

因此,我们要认识容错所蕴含的道理,深刻认识容错的范围,将容错控制在一定的尺度。我们要明白容错有度的重要性,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在失败中促进成长。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活力四射、生机盎然的人生时期,抒青春梦想,书精彩华章!

【山东微山一中高三(25)班】

◆点评

作文思路清晰,围绕“容错有度,方可成功”这个中心论点,从“认识容错,明白范围”“理解容错,恰当利用”“容错有度,合理控制”三个方面来进一步阐释论证,最后卒章显志,可谓是步步为营。作文议论辩证有力,逻辑严密,事实与道理相结合,显示了较好的说理素养和较高的思维品质。

【田娜/供稿】

猜你喜欢
工夫动静朱熹
微·视界
“动静”之中话物理
动静相映,写情造境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爱你(2018年35期)2018-12-15 01:11:06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诗内”与“诗外”工夫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42
武夷山
“功夫”和“工夫”
基于力的电动静液作动器阻抗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