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体验

2024-05-19 14:36:5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本心山水

话题导入

当下,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废寝忘食的莘莘学子,沉浸在知识海洋里;挥汗如雨的劳动大众,沉浸在生产岗位上;呕心沥血的科技人员,沉浸在创新创造中……沉浸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沉浸式体验是一种滤掉外在干扰的高专注投入,更是一种为积极的事业不知疲倦的高价值愉悦。对于沉浸式体验,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一

明“沉浸”之理,书人生华章

◎朱傲然

当下,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面对这股汹涌而来的“沉浸式”浪潮,我们新时代青年究竟该何去何从?

首先,我们应该“沉浸”于什么?要做到沉浸式体验,就要全心全意地将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中。那么“事业”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沉浸”价值的有无与影响的好坏。我认为,“沉浸”的事业必须牢牢扎根于现实,以国家发展作为根本的立足点。如今的一些年轻人一味“沉浸”于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脱离了现实的根基,将自己囚禁在悬浮的数字孤岛上,这是不可取的;更有甚者,“沉浸”于网络暴力之中,最终损人傷己,落得一个懊悔不已的结局。我们当代青年应当保持冷静的头脑与清醒的眼光,有所“沉浸”,也有所“拒绝”,积极投身于对国家和社会有益的事业中去,以“沉浸式”的奋斗和奉献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沉浸”?我们要明确“沉浸”是一种全身心的、积极的、高效的投入,它能够引导我们去排除外界的干扰,将人生有限的精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有价值的事业中去。这是一种聚精会神的能力、一种心无旁骛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怀所往的智慧!若无司马迁“沉浸”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又怎会有“史家之绝唱”《史记》留传后世?若无马克思“沉浸”于社会科学的探索中,又怎会有科学社会主义的铸成?若无无数如黄文秀这样的村官干部“沉浸”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又怎会结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甜美硕果?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对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而言,“沉浸”于事业都有其存在和弘扬的必要。

最后,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沉浸”?我想,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只有热爱了,才能真正“入乎其中”,进而产生专注力。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说:“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比如北大韦东奕为什么“神”?除了过人的天赋,根源还在于他热爱数学、痴迷数学,他沉浸于数学研究,享受着数学带给他的无穷快乐,甚至常常忘记吃饭。“韦神”的“封神”之路带给世人的启迪是,不疯魔,不成活,要想登上一个领域的巅峰,还是要拿出点沉浸的“疯劲”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谨记心之所向、一往而深的“沉浸”密码,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于“沉浸”中书写绚丽的人生华章!

【江苏大丰高级中学高三(19)班】

◆点评

这篇作文的亮点在于多维思辨,连发“‘沉浸于什么”“为什么要‘沉浸”“怎样才能做到‘沉浸”三问,环环相扣地引发对“沉浸”价值取向、运作机理、动力来源的深入思辨。考生在思辨过程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而且充分、透彻地论述了其理由。

(指导老师:宣雯)

佳作展示二

“沉”下本心,“浸”出精彩

◎梅 晗

“沉浸式体验打工人的一天”“沉浸式写作业”“沉浸式读《红楼梦》”……打开手机上的短视频平台,扑面而来的是博主们发布的各种“沉浸式”视频。作为网络热词,“沉浸式”正从虚拟世界走入现实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沉浸式”?“沉浸式”对我们的生活有何意义?

“沉浸式”,是一种聚精会神、摒弃一切外界干扰的忘我、“超脱”状态,它对于我们当代青年的治学为人、立身处世都具有重要意义。

“沉”下本心,方能拨开迷雾,寻找光明。面对美国的制裁与封锁,华为没有沉沦,而是“沉”下本心,自主探索,以一颗勇毅的“中国心”执着攻关,不断突破各种核心技术瓶颈,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了麒麟芯片!同样,亚运赛场上的“六冠王”张雨霏风光无限,鲜为人知的是她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但是她并没有被击垮,而是“沉”下心来,每天坚持40公斤负重拉练,终于书写出了中国泳坛一代“蝶后”的传奇。由此观之,“沉”是追逐梦想过程中的一种积极状态,是在与自我对话过程中的不断超越,唯其如此,方能打破困局,重获新生。

“沉”下本心,方能守住自我,实现价值。北宋文人林逋不喜金银,不慕荣华,只愿做“林下神仙”。他甘于贫困,生活清简,只愿在诗词书画上臻于至善。他不为外界纷繁的世俗所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沉浸在诗词书画的墨香中,超越了生命的局限,挥就了自己壮阔的人生。而在如今这个日趋浮躁的尘世,多少人被物欲带偏,走上歧路,更遑论坚守自我、拒绝诱惑!由此观之,“沉”下本心,方能深味人生的真义,从而收获内心的丰盈。也只有丰盈的内心,才能保持定力,抵御住外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干扰,活出自我的精彩。

少年青春不染昏昏暮色,十年寒窗不改一腔热血。唯愿我们当代青年都能“沉”下本心,为未来赋能,“浸”出精彩,为强国发力!

【江苏阜宁中学高三(18)班】

◆点评

作文结构严谨,段前以分论点张本,段后又进行事理生发,不仅首尾圆合,而且将“沉浸”驱动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一一讲清说透。从“破局”到“开局”,纵深推进,论证有力。

(指导老师:姜有荣)

佳作展示三

沉浸山水,只此青绿

◎梅 丘

魏晋以来,中国文人就有了寄情山水的传统。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若非沉浸式欣赏山水,是难以达到情景交融、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的,更不会有那些绝美的山水诗文流传后世。

唐诗中大量的山水诗,都是诗人沉浸于山水之间的产物。诗人借景抒情或因情见景,于山水物态中寄寓兴亡之感、失意之叹、年华之慨、离愁别恨,于艰难困苦中寻得一条超脱现实、安放灵魂之路。“诗仙”李白别友则“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诗圣”杜甫登高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没有沉浸,不达到物我两忘、如痴如醉的境界,哪有如此绝唱?以山水田园见长的“王孟”诗派,沉浸式诗歌更是俯拾皆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沉浸于山水中的诗人有感而发的,而读者也只有在沉浸式阅读中才能感同身受,与诗人产生共鸣。

唐诗以“情趣”感染人,而宋诗则以“理趣”达到新境界。当然,高明的理趣绝非生硬地说教,而是沉浸于山水中的自然“悟道”。苏轼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皆悟得山水之道。还有山水小品文,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到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都是作家沉浸于山水中创作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佳作。

文学之外,我们还有中国山水画,无论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绝非绞尽脑汁玄想的产物,而是长久沉浸山水中而触发的灵感。当然,还有中国园林,虽是具体而微的山水,但其建造的旨趣在于不出家门就能沉浸山水。诸如“借景”“开门见山”之匠心,皆为建造者沉浸山水之巧思也。

总而言之,中国山水艺术,是文人沉浸于山水之趣而达“天人合一”至高境界的产物,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常新话题,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不只是“金山银山”,更是精神文化之山。让我们沉浸山水,只此青绿!

【江苏阜宁中学高三(18)班】

◆点评

考生透视文学、绘画、园林建筑等中国山水艺术,挖掘出情景交融等技法,进而参悟出“沉浸山水而达至境”的创造之道。“象→技→道”,这既是艺术创造的基本规律,也是考生深化立意的思维路径,充分彰显出其“深度思辨,揭示本质”的论证功力。

(指导老师:姜有荣)

猜你喜欢
本心山水
持本心,做真我
持本心,做真我
“岁月更迭·设计本心”——WAD广州设计分享会圆满举办!
房地产导刊(2021年6期)2021-07-22 09:12:46
爱在一湖山水间
心声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4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学生天地(2020年29期)2020-06-09 03:10:46
做动保,最重要是“守得住本心”!众乐坚持打造贴近一线需求的产品
当代水产(2019年11期)2019-12-23 09:02:36
大美山水
青年歌声(2018年10期)2018-12-19 09:57:10
《山水》
流行色(2018年11期)2018-03-23 02:22:00
VIKI_LEE:保持本心,随心创作
金色年华(2017年2期)2017-06-15 20: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