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是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的劳动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通过结合多样劳动项目,采用多元教学方法,建立合作学习机制,优化课程设置,推进实践环节的开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劳动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落实劳动教育要求。
关键词:小学;劳动与技术;劳动能力
作者简介:姜虹(1993—),女,江苏省南通市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动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能力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需要重视通过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劳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帮助他们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
一、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价值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和材料,并指导他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种植等。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仅能够参与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还能通过设计和制作自己的作品来展示自己的创意和想法,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团队合作意识,从而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二、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制作动物书签,培养剪纸能力
剪纸作为我国的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和文化内涵。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组织剪纸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耐心制作,促进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这不仅对学生日常生活有所帮助,也能对他们未来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五年级下册“动物书签”一课为例,教师需要结合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掌握剪纸技能,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习性。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应向学生说明,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剪出不同的动物,组织学生准备好制作动物书签的材料,再为学生简单介绍书签的制作流程。在制作环节,教师可以示范如何将彩纸剪成适当的大小,而后优化细节,剪出长长的蛇身或尖尖的鸟嘴等。学生可通过模仿教师的剪纸步骤,熟悉剪纸技艺,再充分发挥想象力,尝试不同的创意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使学生克服困难,取得理想的剪紙效果。在学生完成动物书签的制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让他们互相交流,分享制作的心得和体会。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二)学习装饰画框,发展审美能力
劳动与艺术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学习装饰画框能够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因此,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教师要重视装饰画框教学内容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影响,促进学生发展[2]。
以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装饰画框”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没有画框的衍纸画和纸黏土浮雕,然后再展示加上画框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差异,引出“装饰画框”的课题:“为了更好地展示画作,提高作品的观赏性,我们需要学会装饰画框。画框通常由四条边框拼接而成,便于加工且节约材料。”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准备好需要使用的材料,包括剪刀、白纸和瓦楞纸板等。在实践环节,教师可以先展示制作画框的步骤。第一,测量和标记所需的边框长度,用剪刀将瓦楞纸板剪成相应的尺寸。第二,将剪好的边框用胶水两两粘在一起,使两条边框之间的夹角成直角。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胶水的用量,避免过多的胶水溢出。第三,将上一步中粘好的边框再次进行拼接,形成一个矩形框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边框黏合角度的准确性,以确保画框的稳固性和美观性。第四,使用剪刀将白纸剪成合适的尺寸,然后粘在瓦楞纸板的表面,进行简单的装饰,如绘制花纹或涂上颜色,以增加画框的美感。第五,将装饰好的画框固定在衍纸画或纸黏土浮雕上。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画框的牢固性,避免画框松动或掉落。在学生制作画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展示不同风格和材质的画框样品,让学生了解到画框的多样性及其与画作的相互呼应关系。在学生完成画框制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感受。借助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制作画框的技巧,还可以培养审美情感和表达能力,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尝试缝制沙包,提高手工能力
针线活动对于学生综合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他们的手工能力,提升他们的专注力和耐心。沙包是小学生常用的游戏道具,尝试缝制沙包,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和挑战性。因此,教师可以组织沙包缝制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3]。
以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缝沙包”一课为例,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教师可提前准备针线、剪刀等活动材料,学生则负责准备花布和填充材料。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介绍一些基本的钩针方法,包括明攻针、回针、锁边针、包边缝、暗攻针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实际操作来理解缝制步骤和技巧。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沙包的背景知识和用途。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他们对这门手工艺的认知。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沙包样品,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样品进行比较和分析,让学生观察不同款式和颜色的沙包,更好地理解在制作不同款式沙包时如何应用不同的钩针方法。
在实际操作环节,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如何选择合适的花布和线材,并进行剪裁;其次,逐步指导学生进行钩针的操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跟上进度;再次,鼓励学生在缝沙包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设计和创意,尝试不同的花样和颜色的组合,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手工艺制作的乐趣和成就感;最后,组织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沙包,分享心得体会,如创作过程中的困难与收获等,并互相欣赏和交流作品。
在缝制沙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钩针的基本技巧,还能够培养劳动能力,提升观察力和创造力。同时,运用多媒体设备以及和学生交流,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实践发现,训练的效果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差异相关。因此,在实施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小组合种南瓜,锻炼种植能力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普及,许多孩子渐渐远离了大自然和农耕文化,缺乏对种植技能和农作物的认识。而种植不仅仅是一项劳动技能,更是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耐心和观察力的方式。同时,小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渴望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种植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六年级下册“种瓜、种豆”一课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小组合种南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种植能力。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带好种子,准备一定数量的铲和水桶的任务。课上,教师将学生带到学校的花圃旁,引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那就是种植南瓜!南瓜不仅是一种可口的食物,还可以用来制作南瓜灯。大家了解南瓜吗?有谁能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南瓜的知识?”有学生回答:“南瓜是一种果实,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它的皮厚实且坚硬。一般的南瓜刚长出来时,皮是绿色的,成熟之后皮就变橙色了。”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是的,它的外皮非常坚韧,可以保护里面的果肉和种子。南瓜属于葫芦科,它们的生长速度比较快,一般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结出果实。”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来到花圃的空地上,给学生讲解种植南瓜的方法:“现在,我们来动手种植南瓜吧!首先,我们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地方来种植南瓜。请大家观察周围的土地,看看哪里有足够的阳光照射并且排水良好。”学生仔细观察后,商量着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地方。教师再指导学生操作:“好,现在我们可以开始种了。先用铲子在地上挖一个深度合适的坑,再轻轻将南瓜种子埋进去,记得要在种子之间留好一定的空间,这样它们才能充分生长,最后用土轻轻盖上种子,浇上适当的水。”学生纷纷行动起来,小组内分工合作,有些学生专注地埋种子,有些学生则负责给种子浇水。教师鼓励道:“同学们都做得非常棒!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们还要定时来给南瓜种子浇水,确保它们得到足够的水分。同时,我们也要记录下南瓜种子的生长过程,留意它们的生长情况,观察它们的叶子、枝干是否健康,看看它们是如何一步步长成大南瓜的。”在种植期里,学生们每天都认真地完成浇水任务,并仔细观察植物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茂密的南瓜叶子覆盖了整个地面,绿色的果实也开始慢慢生长。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还能亲历植物生长过程,深刻认识到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我们应珍惜和尊重身边的一草一木,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然科学,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結语
总之,教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中要让学生的劳动真实发生。教师可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爱好相结合,设计具体的、有趣的劳动项目,如制作动物书签、学习装饰画框、缝制沙包、小组合种南瓜等,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意识培养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3(12):85-87.
[2]李红娟.小学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实践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125-127.
[3]邓嫣嫣.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关于劳动教育的思考[J].新校园,2023(1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