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辰 高晓梅
在高中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文言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早期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单一,长期被动接受知识会导致学生丧失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还会固化学生的思维、限制主观能动性的发展,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从学生出发,启发学生思考,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高度认同和广泛使用。然而在问题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还会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设置不符合教学目标、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教师注意并解决。问题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文言文的奥秘,提高高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最早渊源应查询至苏联课程论学者马赫穆托夫,他反驳苏联当时只强调教材灌输的教育,主张将教育变成有明确目的、能调动学习者主观积极性的教育,从而创立了问题教学论并最先推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问答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它将学习和思考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课堂的活动吸引力和学习的乐趣有效地合理化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想出一些有趣的、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探究性学习。提问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推理思维能力。
在进行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知识融入问题当中,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文言文的理解,建立活跃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思维。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使用问题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但是教师在使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做法,导致问题教学法没有发挥最佳作用,这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堂和学生能力等因素,修改不足之处。
一、问题设计缺乏启发性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接受能力,容易产生机械提问的现象。这些问题往往不具有开放性和启发性,学生无法有层次、有递进意义地组织问题。例如,在讲授《离骚》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并没有补充或讲解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是直接呈现当时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直接回答,这种教学方式就等同于学生在没有学习数学加减法的状态下直接学习乘除法,无法循序渐进地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反之,教师直接呈现抒情诗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式,让学生直接回答,却不能让学生的思维逐步推进,也不能有效突出教学重点。
此外,只有少部分经验老到的教师能确保自己提出的问题总能激发学生思考。从理想的课堂效果来看,优质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和课程,又要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知识需求。但从实际的课堂效果来看,优质问题的设计是一个难度较大的乘法,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学生的积极探索。没有合理的任务规划,很难得到学生的配合。
二、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表现非常重要,通过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知识,提升学习效果。尽管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形式化的缺点。在小组讨论或项目合作中,有些学生可能会被其他成员主导或忽视,导致他们缺乏积极参与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的动力,这可能影响到他们对文言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及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小组中,有些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表达和主导能力,而其他学生可能相对较弱,这可能导致在小组活动中,少数学生主导了讨论和决策的过程,其他学生缺乏参与和发言的机会,从而影响到小组合作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可能存在合作关系不稳定的问题。在小组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可能受到个人兴趣、性格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合作氛围不够融洽和谐。这可能导致合作效果不佳,甚至出现冲突和分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动力。然而,这些缺点并不意味着小组合作学习无效,而是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引导,以克服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
三、文言教学轻视学生的“学”
文言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当前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教”发挥到了极致,很容易轻视学生的“学”,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高。尤其是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教师很难在文言文教学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融会贯通。掌握教材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产生“主人翁”意识。如果一味地只使用灌输式的讲授法或者不根据教材提出层次性的问题,那么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则不会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反而会导致学生对教师或者辅助教材产生依赖性。只有选择了最符合学生学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才会使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问题意识,用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享受质疑、探究。解疑的过程,感受学习文言文的快乐,教师在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充分发挥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最大程度地实现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一、建立課堂探究,发掘有价值材料
在文言文教学中,开展课堂以及课外活动,通过对文言文材料的探究,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及让学生自己发现重要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隐含的信息、深入了解文中所反映出来的人文关怀等内容。建立课堂的探究性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首先,问题要具有可探究性,通过讨论发挥问题研究的价值,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文言文内容,更深入地分析其中的精妙句式、隐喻说理等内容,从而熟悉文言文的特点;其次,利用问题导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心智思考,帮助他们发掘文言文的信息以及其蕴含的意义,丰富自身文化知识。
例如,在学习《琵琶行》这一篇目时,教师可以问诗中有哪些突出的元素有助于深化琵琶行的意象或者询问《琵琶行》中人物及其行为有什么特点等问题。通过研究《琵琶行》的语言艺术特点以及人物行为,师生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等诗句透露了李白官宦生活的不得志,学生可以通过短短几句简单了解然后去探索李白的职业生涯。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课堂中除了学生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外,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互动交流,培养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和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了解他们理解文言文的不同角度,借此探究文言文原文所要传达的信息,让学生多样思考,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创造性想象。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很难找到所有的解决办法,要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因此,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合作和沟通能力,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倾听对方的想法,从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中学习完善自身,共同寻找解決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或知识储备的范围等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进行分析性思考。教师可在课堂上设定若干问题,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能力对课文进行分析,使课文中的信息更有逻辑性和可解释性。
如教学《阿房宫赋》时,教师将对作者杜牧比较了解的学生分为一组——人物组;将对秦朝历史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历史组;将对此篇课文中的阿房宫这一建筑甚至秦朝各类建筑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知识储备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擅长的板块,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人物组能够知人论世,从作者杜牧的角度出发,对秦始皇等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历史组主要研究文章的历史背景,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背景及历史意义等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制作思维导图,从而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知识储备组可以将知识范围延伸至课本以外,将学生依据学生爱好特长分组进行引导式学习,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建筑领域进行探究,当遇到宫体结构中存在的不了解的秦代文化知识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疑问,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同时与其他学生探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以上案例可知,通过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促进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提问
传统的提问方式通常为由教师预设问题,向学生进行提问。这一环节看似是活跃有效的沟通,其课堂实质上还是教师起主导地位。而教师预设问题时,多会依赖网络课件及多媒体资源,将学生带入自身预设时会忽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阻碍了学生深入学习以及眼界拓展。根据马赫穆托夫所提出的问题教学法应突破这一局限,重视师生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发问,将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纽带。在教师讲解文言文后,鼓励学生将自己对文中的疑虑大胆向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学习中允许学生主动提出师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不能直接给学生答案,但可以在必要时提供指导和建议,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主动寻找答案,提出自己的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言的成就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出师表》时,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初中的《陈情表》,向老师主动发问:同为“表”,二者有何差异?教师就可根据此疑问展开“表”这一文体的叙述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提出问题:几篇文言文的对比、同一篇文言文的前后内容对比或者将文言文中出现的不同人物进行对比。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正向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并引导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学结果,还要认识到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结语: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上设定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相关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问题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文学特点、文化艺术特性,掌握讨论、分析、表达信息的基本方法。此外,问题教学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文言文内容的不同特点提出准确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审视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当注意,在这种活动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细心地思考文言文内容,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发掘、探究文言文中潜藏的意义。
作者简介:
王辰,女,籍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高晓梅,通讯作者,女,籍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