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

2024-05-18 12:59:45贾鸿杰
传播与版权 2024年8期
关键词:图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

贾鸿杰

[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出版社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精品力作的持续推出,而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精品力作广泛传播的重要保障。文章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实践为例,提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路径,即强化事前引领、强化过程控制、强化事后监督、提供质量支持。

[关键词]图书质量;质量管理;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发展文化事业的历史使命。图书是文化的载体,其质量高低直接关乎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承的效果,影响大众对出版社甚至出版业的评价。因此,高质量发展是出版社的必然选择,而构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出版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背景与意义

图书作为文化产品,兼具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因此其质量备受关注。目前,我国已形成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主导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图书质量监督体系。

近年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党和国家安排部署,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推进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申“坚持质量第一”“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中宣部、教育部等出版行政主管部门一方面通过加大质量检查力度、提高质量检查频次,传达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积极顺应出版业的发展趋势,组织专家开展研讨,推动出版物质量相关行业标准的出台。随着自媒体的发展,社会监督力量日益壮大,近年来,图书质量事故被频频曝光,主要原因是出版社自身把关不严,但从侧面也体现了社会监督作用在不断增强。

从大学出版社的定位来看,构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符合母体大学对出版社的期待。当前,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正深入推进,“进入新发展阶段,‘双一流建设要更加突出重点、聚焦难点,注重内涵建设、特色建设和高质量建设”[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大学出版社作为母体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应探究学术前沿,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之中;另一方面,更要科学谋划,突出战略重点,推出更多优质内容,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出版支撑和内容服务。只有构建并完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出版能力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学出版社才能为更好地呈现母体大学的科研成果、智库成果以及传播母体大学的声音做出更大贡献。

从出版社自身来看,构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关乎自身生存和发展。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国有文化企业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2018年,中宣部印发《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进一步规定出版质量在社会效益考核中占50%,且“图书出版单位的出版物出现严重政治导向错误、社会影響恶劣的,社会效益评价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年度考核结果定为不合格”。2011年以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每年开展“质量管理”专项工作,对图书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对不合格图书的出版单位、责任编辑进行严肃处理。

随着上述措施的相继出台,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图书质量的把关力度不断增强。一旦出现不合格图书,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对出版社轻则执行行政处罚、通报批评、取消评奖推优和重大项目申报资格,重则撤销相关出版资质、停业整顿,甚至吊销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对个人轻则规定2年内不得晋升出版方面职称,重则注销其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规定3年内不得从事出版编辑工作。因此,无论对出版社还是对编辑个人来说,图书质量都是生命线,关乎生存和发展。

二、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与实践

北京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大社”)高度重视图书质量,多年来,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营机制的变化,不断完善过程管理,强化动态监管,构建覆盖出版全流程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为品牌形象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来说,北大社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可用“三强化一支持”来概括。

(一)强化事前引领,牢固树立政治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与责任意识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事出版工作,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第一要义。

在实际工作中,北大社注重目标导向,充分发挥社会效益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编辑树立政治意识、质量意识、精品意识与责任意识,出版文质兼美的精品力作。早在2016年年初,北大社就制订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部门社会效益考核指标及评分细则》,首次将社会效益纳入编辑部门综合绩效考核(占50%的权重),并明确规定出版物出现严重政治导向错误的,社会效益实行“一票否决”制。2019年4月,北大社又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制订了《北京大学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将出版质量、文化和社会影响、产品结构和专业特色等作为社会效益考核的核心指标,并细化为一系列分项指标,以此引导和鼓励各编辑部门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聚焦内容生产,提高出版质量。除了制度引导,北大社还通过开展年度好书、年度优秀审读报告评选等活动,为编辑树好标杆,帮助编辑增强质量意识、精品意识。

(二)强化过程控制,严格实施全流程动态监管

图书质量问题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出版社提升图书质量的关键在过程控制,过程控制效果远远优于结果质检。图书质量过程控制始于选题申报,因为选题质量、原稿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图书的价值。当前,出版门槛相对降低,选题质量、原稿质量参差不齐,选题把关显得更为重要。针对选题把关,北大社从出版范围、战略布局、人力资源、品牌形象等多方面因素出发,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社会效益为主)对选题方向、选题内容及作者资质进行考量。作为大学出版社,北大社立足北大,面向全国、全世界,坚持“精品教材优先,优质学术为本”,力求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服务。2013年以来,北大社主动控制品种规模,优化选题结构,精耕细作,使得单品种效益显著提升,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北大社聚焦关键环节,加强对编、审、校、质检、印制等各环节的过程控制,通过制订《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办法》《关于三审和校对的规定》等社内规章,明确各环节岗位职责和质量要求,进而强化各环节的内部管控。同时,北大社通过逐级监管促进各环节形成把关合力,从而不断提升图书质量。

第一,审校环节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北大社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对跨专业选题要求必须由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把关。此外,北大社创设了总编辑调审会审制度(对涉及敏感内容的书稿,在“三审三校”之后,由总编辑或副总编辑进行调审,个别稿件还须集体会审,通过后方可出版),以此加强对出版导向的把关。

第二,印前质检是编辑流程的最后一个关口,是检验图书内容和编校质量的重要环节。北大社实行全品种印前质检制度,质检编辑通过对拟付印清样进行随机抽检的方式对书稿质量做出评价,并根据书稿质检结果提出发稿意见,书稿达到质量要求后方可发稿。

第三,印装环节直接决定印制质量的高低,编辑和出版部是保障印制质量的核心。从2017年8月开始,胶片印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TP印刷取而代之。因为减少了制版和晒版环节,所以CTP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但由于该方式需要将排版文件转换为PDF格式,CTP印刷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文件格式转换可能会出现乱码、错位等情况。为此,北大社一方面要求编辑认真核对蓝样,从内容到形式审核文件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要求图书在印制后和批量装订前出版部、编辑部须对样书进行检查,确保没有问题后方可批量装订。事实证明,审核蓝样、印制样书检查是保证图书印制质量的重要措施,出版社通过审核蓝样、印制样书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三)强化事后监督,全面落实全员质量责任

在出版全流程中,事后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与制度建设相对应,有效的监督同样需要着眼于全过程。在图书出版过程中,每一环节工作完成后即进入下一环节,下一环节的相关人员在完成自身职责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上一环节的工作进行评价,如发现有严重失职行为北大社会予以通报批评或罚款。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监督。

图书印制完成后,还须经过成品书抽样质检,这一环节旨在对图书质量进行更为全面和细致的检查。北大社规定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编辑人员均须参与质检,图书抽检原则为以当年出版的新版教材为主,同时参照出版行政主管部门质检要求,侧重以往质检重点门类,此外兼顾部分重点图书,质检结果向全社公布。在质检完成后,北大社会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质量办法》奖优罚劣,初审、复审、终审、校对、质检、印制等环节的工作人员乃至社领导,各负其责,将责任落实到人。

(四)提供质量支持,全方位助力提升图书质量

图书的核心是内容,而编辑是内容的发现者、推进者、把关人,因此编辑是图书质量提升的关键。一方面,北大社着眼于人才建设,不断优化编辑人才队伍结构,重视人才的选拔与培育,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年龄梯次、组织架构,并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优秀人才创造成长和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北大社围绕编辑把关的四个方面—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规范关,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有计划地为编辑提供具体的质量支持。

第一,在导向方面,北大社邀请社内外专家,通过专题学习、继续教育、书记讲党课等多种形式,组织编辑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出版法律法规、新近出现的规范表述等,帮助编辑提高政治理论素养,从而增强对导向问题的把关能力。

第二,在知识方面,北大社从新编辑入职伊始,在编辑部内遴选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资深编辑担任导师,为新编辑讲解专业书稿审读要领;鼓励新编辑参加学术会议,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向,增强对专业知识内容的把关能力。

第三,在文字、规范方面,北大社一是组织培训。除了邀请社内外专家在新编辑入职培训时系统讲解编校技能,北大社还组织全体编辑参加社内外编校大赛、继续教育等活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编辑的编校能力。北大社二是梳理编校规范。多年来,国家出台了数十种出版相关的国标或行标,为编辑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但由于各种原因,也存在部分标准或不够细化令人无所依从,或与行业或学界惯例不相符合等情况。为此,北大社根据出版社书稿实际,一方面编写编辑手册,细化、标准化各类工作流程,辑录相关标准;另一方面制订社内编校规范,作为对国标和行标的补充,提高编辑审稿效率和规范性。

此外,为不断提升图书质量,北大社还建立了质检数据库。质检工作虽然始于单本书质检,但不应止于单本书质检,相较于反馈质检结果,更重要的是分析、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提供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也是质检数据库建立的意义所在。所谓信息服务,就是利用质检数据库分析质检数据,包括差错率统计、常见差错类型统计、部门质检情况统计、个人质检情况统计等,通过客观数据分析,为出版社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知识服务则是信息服务的延伸,主要是利用质检数据库提供编校相关增值服务,包括梳理典型案例、进行专題分析等,可以说北大社社内编校规范的编写、质量培训等都离不开质检数据库的支持。

三、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高质量发展也是出版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时代课题。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出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离不开出版科研机构的智力支持,更需要出版社上下一心、同向发力。构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是出版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路径,同时,受图书生产过程的复杂性的影响,针对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出版社还需要常抓不懈,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

[参考文献]

[1]邓晖,周世祥.“双一流”建设有了新方位、新使命、新要求[N].光明日报,2022-02-15.

[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论丛:第四辑[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图书质量质量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新民周刊(2018年11期)2018-04-02 04:29:0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解读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人民论坛(2018年5期)2018-03-12 00:16:18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祖国(2018年1期)2018-02-02 18:01:45
图书验收工作浅谈
商情(2017年4期)2017-03-22 07:53:20
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
试析高校档案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0:04:50
图书印前质检工作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代出版(2016年5期)2016-12-10 13:54:04
基于大数据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2:31:42
出版产业链视角下的图书质量建设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11: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