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吉标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向度,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支撑,也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擘画了新的发展格局。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作为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途径,课程视导是确保高职院校课程顺利运行的关键环节,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科学有效的课程视导可以及时诊断学校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引导学校课程建设朝着理想方向前进,促进学校课程体系的优化创新。然而,长期以来高职院校教育督导多以教学督导为重点,主要聚焦教师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质量,缺乏对教学实施环节之外的课程运行环节的整体关注。立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教育督导的重心应从教学督导走向课程视导,这不仅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全新路向。尽管目前课程视导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尚未成为学界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但作为一个新的课程议题值得深入探究,以此不断推动学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课程视导是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是由学校自主开展的围绕课程运行全过程的内部督导工作。其中,“视”即视察,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深入视察学校课程的整体运行,掌握学校课程发展的实际状况;“导”即指导,是根据视察的结果,在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精确诊断课程存在的问题,予以针对性的科学指导以推动课程发展。一般而言,课程视导是指对学校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整体运行环节的全方位视察、评估和指导,从而发现学校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促进学校课程发展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课程视导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涵盖课程系统、面向课程建设、指向课程改进和优化课程治理的现代化视导。
课程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课程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系统具有不可控制性,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者所预想的方向有条不紊地运行,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因而需要对课程系统进行调整和控制[1]。
课程视导是调整和控制课程系统的有效手段,可以全面视导课程系统运行的诸要素,实现对课程系统运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管。就高职院校复杂的课程系统而言,课程视导是依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和教材管理办法,采取合理的视导手段对学校课程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和重要方面展开视察、评估和指导。当前,由于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较为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在实践中往往将课程视导窄化为教学督导,偏向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师教学行为的监督和指导,缺乏对课程系统中其他运行要素的视导。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看,课程是目的,教学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课程一经实施,也就进入了教学领域[2];教学是以课程为基本依据而展开的,“课程本质上是一种教育进程,课程作为教育进程包含了教学过程”[3]。因此,教学督导实质上仅涉及课程视导中课程实施环节的访视和指导,而课程系统中其他环节处于无监控状态。相较于教学督导,课程视导不仅关注教学实施环节,更注重全面视察、评估和指导课程系统的整体运行概况,打破了将视导关注点囿于单一教学环节的局面。可以说,课程视导是对传统教学督导的延伸与优化。
课程建设是协同多元主体力量,整合多方课程资源,统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方式,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的系统工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是课程建设[4],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可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课程视导是面向课程建设的过程性视导,能够对课程建设的合理性进行全面省察,在育人目标引领下确保学校课程建设的方向性、现实性、科学性、伦理性与延展性[5]。
在课程视导过程中,视导人员以课堂观察、实地调研、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学校课程建设诸环节进行过程性视察、评估和指导。这种过程性视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在课程规划环节,视导人员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和学校育人目标对课程方案、专业建设和教材编写等进行合理性视导,视察其是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反馈信息及时对不合理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一环节的视导目的在于以视导团队的专业力量引导课程管理者作出正确的课程决策,科学规划课程方案和专业建设,合理选用专业教材,为顺利推进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课程实施环节,视导者通过考察课程方案的实施是否规范、课程目标是否达成、课程内容是否合理等,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访视和指导,从而消减课程理想和课程现实之间的课程落差[6]。三是在课程评价环节,视导者主要视察课程评价是否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以及贴合市场需求,确保课程以就业为导向,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学校课程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课程视导是指向课程持续改进的发展性视导,其目的在于增强课程适应性,提高课程育人质量。随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有学者指出人们希望新的教育督导能对学校教育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建议[7]。与教育督导相比,课程视导旨在通过视察和评估来诊断学校内部课程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从而推动课程不断优化、持续发展。一般来说,教育督导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目标,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由教育督导部门依法实施的对下级政府的教育工作以及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的活动[8]。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督导,强调对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情况和相关教育政策、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多数发达国家的教育督导侧重“督学”而非“督政”,注重“指导”而非“检查”,重视监测的同时提出改善建议,强调发现问题的同时解决问题[9]。与教育督导不同,课程视导突破传统的行政权威倾向,强调以促进课程改进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多元诊断、科学指导和服务改进的功能,及时诊断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专业的改进建议。基于此,高职院校课程视导不是传统教育督导中的“鉴定性评估”,也不是对其共同标准和规范的简单否定或一味摒弃,而是基于基本的督导规范对现有教育督导内容的完善,是一种指向学校课程改进的“诊断性评估”和“发展性评估”,是高职院校自主改进课程的助推器,能够更好地指导课程实践、促进课程发展。正如有学者所言,“在对学校督导评价的目的上,要从‘验证’‘选拔’‘分等’转变为更注重‘改进’‘推动’,从与行政手段结合起来干预学校转变为更注重参与学校发展”[10]。
课程治理是对学校课程管理的全面优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课程视导是优化课程治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整合政校行企多方课程资源,凝聚多元主体育人合力,提高学校课程治理水平。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注重课程管理,而非课程治理;强调课程督导,而非课程视导,导致学校课程治理水平不高。课程督导与课程视导相互关联,但也各有侧重:课程督导注重自上而下的监督与指导,侧重对学校课程行政管理情况的考察、评估和指导;课程视导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视导过程的民主化,重视吸纳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课程专家、学校课程管理团队和一线教师等多元力量,开展协商对话和课程审议,提高视导实效[11]。
相比较而言,课程视导是新时代优化课程治理的重要方式,侧重对学校课程实施进行全方位的民主化视察和指导,倡导服务改进的视导理念、多元共治的视导主体、民主平等的视导氛围,彰显了协同共治和民主善治的现代治理逻辑。这种指向优化课程治理的民主化视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课程视导通过优化课程内部治理结构,助力高职院校课程治理体系现代化。在课程视导过程中,视导者在深入了解院校专业特色、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全面把握课程运行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课程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行业企业、课程专家、课程管理者、教师共同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优化协同育人的课程内部治理结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课程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课程视导通过对课程实施的民主化视察和指导,促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治理能力现代化。对高职院校而言,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视导的新关注点。视导人员以专业引领赋能教师发展,通过共商课程计划、优化课程设计、协助课程实施等方式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支持,督促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治理能力,推进高职院校的课程治理由“他治”转向“自治”,以“共治”达成“善治”。
高职院校自我督导体系是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自主建立的常态化教育教学督导体系。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构建系统完善的自我督导体系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健全现代职业教育督导体系的必然要求。2020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指导学校建立自我督导体系,优化学校内部治理”[12]。现阶段,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督导体系的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亟待深入探索如何进一步完善学校内部自我督导体系,形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推动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课程视导作为职业教育督导改革深化的创新之举,是健全高职院校自我督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健全职业院校教育督导体系,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课程视导对完善高职院校自我教育督导体系的突出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拓展学校内部督导范围,弥补高职院校对课程规划、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等环节的督导不到位或缺位;二是加强学校课程质量的评估监测,持续完善课程质量的自我督导评估机制,推动课程质量督导评估的科学化和标准化;三是完善学校课程视导评估标准,确立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课程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课程实施管理细则,全面夯实学校内部自我督导体系,不断助力高职院校教育督导改革创新。有鉴于此,面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高职院校亟需建立以课程视导为核心的自我督导体系,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治理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
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载体,增强课程体系适应性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迭代更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对人力资本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需要以前瞻意识构建适应性的课程体系,以顺应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然而,以往的职业教育督导中,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督导视为一种强化教育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强调督导的监督和评估职能,弱化改进和发展职能,这导致多数学校不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只关注“有没有”课程体系,而忽略了课程体系的适应性问题。课程视导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突破方向,可以通过有效的视察、评估和指导,增强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的适应度,提升学校课程育人质量。
首先,课程视导利用行业企业、课程专家等专业力量视察评估现有课程标准、课程开发和课程设置是否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符合典型工作任务要求、反映企业生产实际情况,并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从而确保课程体系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其次,课程视导以产业、行业需求为依据,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快专业调整,开展校企合作共同致力于专业建设,使课程结构调整与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工作岗位需求变迁更好地对接起来。这种灵活的动态调整有助于增强职业教育课程的适应性,促使高职院校人才培育紧密贴合企业的用工标准,确保学生所习得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需求和社会需要相匹配。最后,课程视导以产业链供给、专业目录归属、学校资源整合作为视察评估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遵循专业群建设的逻辑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群治理机制、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此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13]。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开展课程视导,以增强学校课程体系适应性,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随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迈向寻求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教学质量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全面提升教学质量被视为当前职业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提出“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高职院校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不同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14]。课程视导作为强化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有效举措,能够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专业支持和制度保障,从而健全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其一,课程视导有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质量是决定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课程视导能够凝聚高校课程专家、行业导师和专业视导人员等多元力量,以不同的专业视角深入课堂进行常态化访视、评估和指导,共同协助教师改进教学,为其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促进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视导过程中,课程视导者与教师密切合作,通过课堂考察、教学评估、反思研讨等形式对课堂教学全过程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企业需求相契合,深入推进教学工作的自主诊断与指导改进,共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二,课程视导有助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课程视导作为学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估的重要手段,汇聚行业企业、课程专家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等专业力量参与院校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按照需求导向、多元诊断、自主改进的工作要求,加强对课程运行诸环节的访视、监督和指导,切实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作用,不断健全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理应将课程视导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加以推进,从而推动职业院校教育提质增效。
课程视导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公共事务,达成基本的价值共识是引领学校课程视导实践的必要前提。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高职院校需要确立正确的课程视导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视导主体的价值自觉,从根本上克服视导过程中的价值偏差,推动课程有效实施。为了更好地开展课程视导,高职院校应立足“为发展而视导”的核心价值取向,在自主发展和循证治理的理念统领下,积极推进学校课程朝着合目的性、合发展性和合需要性的方向发展。
首先,遵循“质量为纲”的发展理念。高职院校要以自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教育督导的中心原则[15],制定彰显核心价值取向的视导目标。在视导目标的确立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靶向,以德技并修为视导实践的瞄准点,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遵循国家人才需求、工作岗位需求、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现实课程问题作为推进高职院校课程视导的逻辑起点;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基本特征,对专业群的建设需求和行业标准进行客观评价、判断和整合,不断推动学校课程自主发展。不同专业群的视导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而且应该是具体、明确、可操作的,以便后续评估进展和育人成效,确定适切的改进策略和行动计划。
其次,确立“循证为基”的创新理念。在英国,职业教育督导遵循科学取证,实施基于证据的循证督导[16]。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拓展循证督导思维,以多元的信息渠道、严格的程序及科学的方法开展循证视导。具体而言,一是注重视导证据的多样化来源。全面收集学校官方、行业企业以及国家有关职业教育平台提供的海量数据,深入分析相关数据规律形成证据链,为学校课程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实现循证决策、循证干预、循证改进;二是实施基于循证导向的视察、评估和指导。对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学校课程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根本原因,形成科学的视导证据以廓清课程视导方向,精准定位课程视导的着力点,从而保障学校课程高效运行。
从顶层设计上看,稳定性制度和约束性机制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课程发展并非一个完全自主的过程,需要外部制度机制的引导和规制。为不断推进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高职院校亟需构建系统全面的课程视导机制,以确保课程视导有序开展。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基于产教融合,建立“标准导向—视察诊断—评估指导—持续改进”的动态循环的课程视导机制,不断推动课程视导走向制度化和常态化,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构筑良性循环的视导机制的关键在于建立科学合理的视导程序。一般来说,课程视导程序通常包括制定视导计划、开展视导活动和反馈视导结果三个环节。
在制定视导计划环节,应立足全面质量管理导向,合理规划视导流程。依据职业教育政策、学校实际情况和具体视导任务制定具体计划,参与人员包括学校课程管理者、视导团队、行业企业、课程专家和一线教师等多元主体,计划内容包含视导方案和视导评估指标体系。视导方案主要包括合理规划视导目的、内容、形式和人员安排,使其各司其职;制定《学校课程视导框架》和《学校课程视导手册》,确定视导评估指标,明确视导评估内容,重点关注课程运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核心聚焦重构专业群课程秩序[17],有效反映不同专业群课程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视导计划确定之后,附上课程视导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说明和评估所需准备的资料清单共同印发给被视导者,以便其提前做好准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在开展视导活动环节,应采取数据决策导向的视导方式,确保视导研判信度。近年来,以专业评价的方式实施循证督导是西方国家教育督导理念与方法转型的典型表现[18]。在“循证为基”的理念引导下,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方式应寻求多元且科学的数据决策方法和模式。在视导方法上,可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集体或个别访谈、收集文本资料等方法,调查学校、教师、学生等相关利益主体,获取第一手的有效信息,对所收集的数据及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保障视导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在视导模式上,应依据不同的视导任务灵活采取临床视导、同侪视导、自我评估视导等多元模式,强化课程视导评估成效。
在反馈视导结果环节,应加强视导过程的反馈问责,强化视导落实效度。反馈问责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视导的“压舱石”,这一举措能够有效防止责任分散,在厘清不同视导主体职责边界的同时,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提升学校课程改进成效。视导反馈的形式主要有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若问题较少,可直接向学校相关领导进行口头反馈;若问题严重,则采取书面反馈,形成视导反馈报告,澄清反馈问题、整改措施、改进时限,在学校宣传栏和院系官网公示。同时,建立权责明晰、程序规范的视导问责流程。就职业院校课程治理问责的主体、对象和内容等方面进行明文规定,明确列出课程质量保障“权责清单”,形成院校内部课程视导问责办法,将课程治理主体的权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此外,重视视导跟踪服务。开展跟踪调查,持续跟进课程改进进度,形成连续化的服务和协助,使课程视导得到更多高职院校和一线教师的全力支持。
高职院校课程视导是一项复杂且有难度的工作,其中涉及课程视察、问题诊断、改进建议和督促整改等重点任务,需要政校行企等多方利益主体协同完成。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专业的视导组织是课程视导走向制度化和权威化的必要条件,加强视导组织的专业化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课程视导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高职院校课程视导要走向多元共治与善治,建立以学校为核心,凝聚政府、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等多元力量的视导组织,形成“有效政府—有为学校—有责企业”的互动关系[19]。
一方面,建立多维联动的视导机构。高职院校可设立校级课程视导委员会和院系课程视导中心,专门负责课程视导工作,共同承担相应的视导职责。不同课程视导部门互相协作的同时也要适度分离,明确彼此职权范围,充分发挥视导职能,以保障课程视导工作的顺利推进。其中,校级课程视导委员会是课程视导工作的主要引导者,负责对本校课程运行总体情况进行定期访视和指导;院级课程视导中心是课程视导工作的具体承担者,负责对各自院系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专业建设和课程思政等具体落实和改进情况进行定期视察、评估和指导。
另一方面,建立专兼结合的视导队伍。高职院校课程视导队伍建设应选聘具有相应学科背景的专职“课程督学”担任课程视导员,组建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结构合理的视导队伍。课程督学的选拔和聘用应采取严格标准和合法程序,择优遴选。除了具备一定的学历和教学经验、行业工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等,既要充分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和职业教育课程基本理论,还应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专业的视导知识与技能等综合能力。此外,鉴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复杂性和实践性,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利益相关者众多,高职院校不仅需要积极吸纳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双师型”教师参与视导工作,还要适当聘请高校课程专家、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第三方评估机构等多方力量参与其中,组建一个专兼结合的专家型、科研型视导团队,形成多元共治的课程视导队伍。与此同时,完善视导师资建设需要跨越区域限制,在省域范围内实现师资的共建共享,以充足且专业的师资确保课程视导的权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