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偏失与匡正

2024-05-18 05:35于彦民陈晓慧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高质量

于彦民 陈晓慧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开展好创业教育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需要。在当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创业教育质量不仅反映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关乎国家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状态,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规模较为庞大,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如果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置于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在理念和实践上均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在明确高质量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基础上,指出当前创业教育中存在的偏失之处,并探索匡正路径。

一、高质量发展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一)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常指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其主体为1999年高校扩招后的新建本科院校,数量和就学人数占全国高校总数的50%以上,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1]。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逐渐从注重数量与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转向重视内涵建设的内涵式发展,重点转向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进入21世纪以来,以信息、科技、创新为代表的知识要素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网络化、信息化、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造出了越来越多的新产业与新岗位,这些新产业及新岗位均要求个体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而随着未来信息技术在产业中基础性地位的日益凸显,这些技术将延伸到更多的产业领域,创业也将不再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创业能力成为人的普遍能力。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责任、创业能力等,并将其作为应用型人才应该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以及评价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指标。

(二)创业教育是提升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举措

创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在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能够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社会技术进步。同时,创业精神也是体现区域经济活力和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已有研究证实,创业不仅被视为促进就业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途径,还被视为创新和竞争的重要力量[2]。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定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技能与就业市场需求的关联,通过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等,能够提升学生服务产业的能力,进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如果能以创业教育为着力点探索高质量服务地方发展的路径,进而使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抓手,创业教育就可能会成为应用型高校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

(三)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必然要求

就业不一定要创业,但创业一定能解决就业。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从短期看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从长远看还具有扩大就业的倍增效应。20世纪末,美国经济强劲增长,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功不可没。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创业选择深刻影响着国家的就业总量和结构,也是决定中国经济走向的决定性因素。但尽管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已经指出要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更高质量就业,但“学校创业”评分在我国整体创业活动中评分占比仍最低[3]。据统计,2014届、2015届、2016届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三年内终止创业活动的人数分别为46.9%、45.0%、55.6%[4],不仅占比高且呈总体上升趋势。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实施高质量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提质增效。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偏失

(一)目标之偏:以就业为导向的短期功利目标

我国早期开展创业教育的主要和直接目的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是一种短期目标,在创业教育发展初期可能会带来较直观的成效,却不利于创业教育的长远发展。从本质上来讲,创业教育不是让每名大学生去创业,甚至不是为了培养创业者,而是要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开拓精神等创业综合素质植根于大学生的内心,通过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与创业精神,为学生未来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开创性活动奠定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目标,是对创业教育的狭隘认识、对创业教育目标的窄化,遮蔽了创业教育的本质,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中各主体的行为选择。在该目标主导下,管理层面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开展创业教育的出发点,会更多地基于创业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将创业教育视为增加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导致发布的政策和提出的路径措施均指向创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在社会层面,社会力量会过分关注和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益和经济效益;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则是把创业教育作为提高就业率、创业率的工具。

(二)主体之偏:以高校为全体的单一实施主体

创业教育涉及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与政府指导、市场需求、社会支持密切相关,人才培养需要遵循经济规律、教育规律、企业运营规律等。这就决定了实施创业教育的主体应是跨领域、多元化的。这一点在欧美国家已有成功经验,其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其他社会力量等,各方既各司其职,又密切合作,整个社会形成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闭环。反观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创业教育,高校则是实施主体。在创业教育实践的整个链条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只承担政策执行者的角色,且许多行为较为被动。政府作为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其顶层设计与高校执行之间时有分歧;企业作为创业教育的参与方,更倾向于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带有投资和回报的经济活动,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本身带有高投入低产出的性质,所以创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强。如此,便造成了作为创业教育实施者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疏离和隔阂,其开展创业教育也只能在传统教育框架中实施,由传统的教学体系承担,按传统教学模式开展。

(三)体系之偏:以分离为特征的专创独立体系

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是高校。高校是教授专门知识的学术组织,专业是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专业教育是高校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依托专业教育,并逐步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目前,专创融合理念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确立。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外生发展特征,与高校传统专业教育之间壁垒深厚,从理论上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确需长时间的磨合,且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会面临诸多困难。这些困难在当前创业教育目标、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均有不同程度表现,导致创业教育始终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以创业课程为例,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并设定学分。目前,多数学校在学生大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二开设《创业基础》,大三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基础实践》,并提供线上选修课程资源。不难看出,已有创业课程不仅门数少,且课程内部缺乏关联性。更重要的是,创业教育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低,与学校其他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目标不贯通,衔接不流畅,课程间逻辑不紧密。

(四)师资之偏:以组合为原则的“拼凑型”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是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国家规定,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组成以专兼结合为原则,合理分配编制,一定条件下可选聘校外优秀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但这只是关于创业教育教师标准的提示性要求,也是最低要求,目前我国仍无统一的创业教育师资选聘标准,大多数高校仍自行组建队伍。从结构上看,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兼职并存,专职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辅导员,兼职教师主要由行政人员、校外企业人员以及具有创业经历的学生组成。上述创业教育师资构成具有典型的拼凑化特征,教师来源面大域广,加上普遍年轻、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等,削弱了创业教育师资的专业性。此外,尽管多数专业课教师在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有较扎实的基础,但缺乏创业经历,更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经验,大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授课,不利于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

(五)评价之偏:以便利为出发点的竞赛评价

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普遍采用“理论教学评价+实践教学评价”的办法。理论教学评价主要以考核静态知识为主,包括创业的概念、内涵、特征的创业基础知识,再辅以出勤、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等指标。而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以考察各级各类创业竞赛、创业计划书撰写等为主。由于创业竞赛包含较多的创业技术与技能训练,学生通过参加创业项目、撰写创业计划书,只是能够锻炼包括市场洞察力、交流沟通能力、调研分析能力等在内的初期创业基本能力,若将创业竞赛成绩作为衡量创业教育效果的标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创业教育活动中,许多高校从管理的便利性出发,采取了以竞赛成绩代替创业成绩的做法。这种做法无形中将创业教育教学评价异化为创业竞赛评价,长此以往,会将创业教育引向竞赛教育,这无疑背离了创业教育的初衷。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偏失的匡正路径

(一)匡正目标:高站位谋划,厚文化推进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 ”向“制造强国 ”的发展进程中,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一定要高站位谋划、高质量推进,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新审视创业教育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大创业教育观,摒弃以缓解就业压力为主的短期功利目标,将创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造意志、创新精神、创业人格的培养上。此外,要加强创业文化建设。创业教育目标短期化、功利化,与我国创业文化积淀不足不无关系。文化等环境因素是推进创业教育发展的“软文化”,只有依托深厚的创业文化,创业教育发展才有持续动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对文化氛围及校园创业环境建设赋予更多的价值认同与行为投入,在物理空间改造、政策资源投入、社团活动开展等方面有意识地培育创业文化。

(二)匡正主体:多主体共议,多价值共汇

多元主体参与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就成为融合教育,在此过程中,会出现“利益冲突”“价值冲突”等在内的多种冲突,如何确保各方在冲突中求同存异、寻求平衡至关重要。因此,建立有效的融合机制非常关键,重点要寻找政府、应用型高校、行业企业在创业教育实践平台、项目成果转化、资金支持过程中的利益契合点。这个契合点应具有多元主体“价值相似”“利益相关”的特点,而且不必局限在经济领域和效益上,如文化效益、技术效益、社会影响力等都可以成为这样的契合点。而找到这一契合点的关键在于政府,政府可以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强化制度供给,提高创业教育制度的针对性,通过政策支持加快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创业教育。

(三)匡正体系:注重专创融合,突出理实一体

针对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问题,可从构建专创一体、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入手,寻求突破。专创一体是指要分别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于增加课程门数,建设涵盖创业通识课、创业创新课、创业方向课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在本文讨论范畴,但各教学单位可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本学科的学科基础类创业课、专业类创业课,从而形成本学科专业自有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理实一体是指要分别构建创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整合专业实验、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将见习、研习、讲座、项目孵化、创新创业大赛、课题申报、论文写作以及专利申请等全部囊括进来。此外,还要构建创业普适教育平台、创业专业教育平台、创业提升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创新创业基地、创客空间的孵化作用,提高创业教育实践课程成效。

(四)匡正师资:严标准准入,强职后培训

高质量师资是高质量创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创业教育师资能力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其专业化水平上。第一,注重创业教育教师的选聘,侧重考察教师的专业教育背景、教师的教育理想与情怀、教师的专业领域实践。第二,通过讲座论坛、线上线下研讨、实地调研指导等方式加强对教师创业能力的培训;分批分期选送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第三,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做兼职教师,充实创业教师队伍[5]。

(五)匡正评价:重素质考查,创评价方式

创业教育评价是价值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综合,至少包括创业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教师教学评价等内容,其中几个环节较为关键。一是在评价内容上,创业教育应关注大学生长期的创业素质培养以及创业型人格的养成;二是在评价方式上,必要时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跟踪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认知性发展、能力提升以及情感变化等内隐性因素,对学生未来创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实现长效性立体化的评价;三是在评价主体上,通过教师、学生、企业管理者、专家等多主体、多要素的有机融合,从而实现高校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完美推进和有效落地。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