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怡 许心蕊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明确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截至2022年12月,教育部已批准设置32所职业本科学校,职教本科在校生人数22.87万人,2022年招生7.63万人[1]。从纵向上看,职业本科教育疏通了中高职学生的升学通道,打破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层级壁垒。进入新时代,尤其是在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职业本科教育何去何从,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话题。而借助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可以帮助职业本科院校更好地理解自身定位,明确应然特征,做出差异化的战略规划。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地位群体”的概念,指那些具有相似的生活方式、荣誉、信仰和利益的人的集团。地位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权力和影响力,因此也会产生冲突和竞争,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兰德尔·柯林斯是冲突论学派新韦伯主义的重要代表,也是功能论学派的激烈批判者。他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韦伯的思想,围绕“身份团体”这一中心概念展开了理论阐述,提出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认为学校的主要活动是教授特殊的身份文化,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身份团体间的冲突[2]。
柯林斯认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分享共同文化的社团。个体在参与这种文化团体时具有基本的身份认同感。不同的身份团体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来区分和比较。首先,从规模上看,身份团体的规模可以从几个人到几亿人不等,一般来说,规模越大,身份团体的内部差异和分化越多,身份团体的凝聚力和稳定性越低。其次,从形式上看,身份团体的形式可以有非正式、正式、制度化等类型,形式越正式,身份团体的规范和约束越多,身份团体的活力和灵活性越低。最后,从功能上看,身份团体可以满足个人的情感、认同、归属等心理需要,可以满足维护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权利、地位等实际需要,功能越实际,身份团体的动机和目标越明确,身份团体的行动和效果越可预测。就教育领域而言,它涉及多种多样的身份团体。例如,学校就是一个基于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身份团体,它包括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和教育责任,也有着不同的教育需求、教育角色和教育权力。学校的身份团体可以根据学校的类型、层次、规模、地域等因素来划分和比较,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身份特征和身份影响。
职业本科院校的“身份团体”特征,是一种以职业教育为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的人群集团。职业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都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它们都是基于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而形成的身份团体,它们都有着共同的教育责任,但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需求、教育角色和教育权力。
柯林斯指出,社会上对于各种“商品”,诸如财富、权力或威望等,人人都力求取得最大的报酬。然而,由于权力和威望本就极为稀少,而财富又常常因权力和威望而定,因此,少数人若想取得更多的“商品”,就会与另一些有同样想法的人之间产生潜在的争斗。由于个体身份首先来自某一身份团体,而且因为身份团体的凝聚力是与别人争斗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斗争的焦点就主要集中在团体之间。有时出于对某种资源的争夺,身份团体间的斗争也会发生在组织内部。这启示我们,不仅要做好不同身份团体间的战略规划,也要在自身所处的身份团体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竞争优势。
在教育领域当中,柯林斯认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在于不同身份团体间的冲突。由于职业本科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都是本科层次的教育,都需要在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市场中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利益,因此,两者之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竞争和冲突,体现在办学水平、社会认可度、人才培养质量、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因此,职业本科院校需要提高自身教育质量,在身份团体间的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与特长。
柯林斯指出,不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身份文化是指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时空关系中,将某些价值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内在化,进而形成特定的认知、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并从中获得归属感、安全感或平衡感的一种象征性认可的体系。身份文化的习得是个体作为团体一员的内在标识。柯林斯指出,传递技术或知识或许并不是学校最重要的活动,因为知识可能会被遗忘,技术也并不一定在学校才能掌握。学校主要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培养美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3]。许多学校认为社会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无关紧要,而这恰恰可能是学校传递身份文化的关键所在。此外,柯林斯还认为,学校是获得特殊身份文化的场所,其渠道既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学校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向学生传授和培养与其所属的群体或社会有关的价值规范、信仰观念、行为方式等,使学生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与发展。
总之,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是一种更为复杂和细致的分析框架,既考虑了影响教育中不同“身份群体”之间分层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宏观因素,也关注了情感、身份、仪式等微观因素,既重视了结构、制度、权力等客观因素,也强调了行动、意义、动机等主观因素。该理论一般用于社会成层原因的解释,但对于不同的社会团体组织找到自身发展特点及应然特征依然有适用性,且“身份团体”的斗争性以及院校的“身份文化”能够为职业本科院校这一新型团体组织提供战略上的差异化指导。
作为不同的身份团体,职业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各有特点。第一,在办学历史与水平上,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历史和传统更为悠久,管理体系更加成熟,师资队伍更加稳定,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对较高。而职业本科院校主要由原来的高职院校升格而来,管理体系与办学模式相对不成熟。第二,在培养目标上,普通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广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注重学生的学术发展和终身学习。而职业本科院校更贴近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加强调行业与企业的合作,以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第三,在教育方式上,普通本科院校以专业教育为主,注重理论研究。而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是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注重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通过比较可以总结出职业本科院校作为一种身份团体的特征,成员以职业本科教育的学生、教师、校友等为主体,他们共同拥有一种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模式,拥有以服务社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的职业理想和使命感。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与各类企业和行业密切互动,形成了一种以实践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的教育文化和氛围。
依据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在教育领域不同身份团体间的竞争是必然存在的,竞争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够帮助职业本科院校更好地寻求发展。
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有自身办学特点,与专科教育相比多了创新性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职业本科院校又多了技能性要求,即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还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应用的技能。此外,职业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更加贴近实际职业需求,并且通常会有行业优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评价。在教育机会上,职业本科院校提供了更平等和开放的教育机会和渠道,更能为中职生、高职生、专科生等提供升学和发展的途径,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自己的学历和能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学术资本。
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相对较弱,多数是由原来的高职高专院校或独立学院转型而来,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科学研究等方面都不如传统本科院校,这就导致职业本科院校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难以满足社会和行业的高标准要求。在社会认可度上,职业院校授予的是专业学士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在文化认知合法性方面遭受文化认知偏误,面临合法性失衡危机[4]。此外,职业本科院校的出现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偏见有所突破,但往往难以立竿见影,更难以从根本上革除人们固有的职业教育偏见[5]。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也不如普通本科院校。
总之,职业本科院校应正视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差距,明确自身的基础和优势,弥补自身短板和不足,突出办学特色,增强自己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教育是作为身份文化的教育,而职业特色是职业本科院校身份文化的灵魂[6]。这意味着职业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还要塑造具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来感染身份团体中的每一个人。职业本科院校的身份文化应体现在其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应与行业需求、社会期待、学生发展相契合,与国家战略、民族精神、时代潮流相协调。作为共同的身份团体,职业本科院校应彰显的文化价值体现在:能够尊重职业、热爱职业、奉献职业,把职业技能作为自我实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能力;重视实践、注重创新,不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育和产业的协同发展;服务社会,把应用性、技术性、创新性作为劳动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为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做出贡献。在身份团体内部,不同职业本科院校应抓住自身优势、凸显特色,着力打造身份团体内部各有差异、身份团体整体文化价值一致的团体身份文化。
职业本科院校属于后发型院校,往往缺乏战略规划与发展愿景。作为弱势高校,存在战略规划功能式微,目标定位高远、过程缺乏共识、内容设计缺乏充分论证的情况[7]。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在做战略规划时应规避这些风险。第一,明确方向。职业本科院校应明晰职业本科教育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与历史使命,仍应保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8]。第二,明确定位。教育成层的冲突理论视角下,职业本科院校传授的是更为专业性的知识,其本身就是一种特殊身份文化的内容。在了解自身身份团体特征后,职业本科院校应锚定特色办学定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导向,强调适销对路的技能教育目标,突出职业性和实用性。此外,不同职业本科院校需要面向不同的行业需求,选择不同的战略目标,培养不同的行业人才。
作为后发型院校,职业本科院校不能走全面卓越的超越之路,不能走模仿传统普通本科院校重点发展学术与科研之路。选择性卓越应作为职业本科院校战略行动的基本准则。一个学校是否能够立得起来、有没有特色,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关键看学科和专业[9]。职业本科院校同样需要办好自己的学科和专业,并将其作为办学的重点和突破口。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需要优先发展优势学科专业。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队伍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就业率等,不断扩大优势学科专业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高峰带动高原的发展态势,树立学校在教育领域不同身份团体中的良好口碑。另一方面,职业本科院校需要重点打造特色学科专业。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尤其是企业链、生产链、岗位链的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全力打造新型教学模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校园文化品牌的构建对于学校身份文化的塑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是战略规划实施的关键保障。职业本科院校应致力于通过策划和实施文化活动、改善校园环境以及继承和发扬校园精神等多元化手段,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一是要制订一套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利用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如校园媒体、网络平台等,来传递学校的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给目标受众,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应通过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向学生传达学校的办学理念、目标、特色和质量标准,展示和培养学生在工作任务、方法、技能和态度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学校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三是应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服务项目,培育学生对校训、校风、校史、校歌等方面的精神认同和氛围体验,展示学校在社会责任、社会贡献、社会影响和社会竞争方面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感受到职业本科院校“人本”的文化魅力,还能在实践中提升自身感受美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及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