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干姜、炮姜的性效考证及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2024-05-17 01:04杨秀娟王佳佳郭晶晶李硕杨志军隋峰田一虹李越峰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西北中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兰州730000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甘肃兰州7300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00700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4年4期
关键词:炮姜姜辣素庚烷

杨秀娟,王佳佳,郭晶晶,李硕,杨志军,隋峰,田一虹,李越峰(.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西北中藏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3.陇药产业创新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00700)

姜作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是最早被纳入到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应用的中药之一。按照炮制学理论,中药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处理后,其偏性和功效强弱以及作用特点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生姜为姜Zingiber officinaleRose.的新鲜根茎,经干燥加工后即得干姜,干姜经砂烫炮制后即得炮姜。自《伤寒杂病论》至历代医药古籍,均能看到生姜、干姜、炮姜(三姜)针对不同病证的临床应用,如治疗痰饮呕吐的小半夏汤(生姜)[1]、胃脘冷痛及腹泻的甘草干姜汤(干姜)[2]和产后恶露不下的生化汤(炮姜)[3]等。

历代本草对生姜、干姜、炮姜药性特点和功效特征的描述虽有相似,但总体认为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历版《中国药典》对三姜的辛温/热药性均无异议,但最新版《中国药典》对三姜的性味认定却有所调整(去掉了炮姜的苦味),降低了三者之间的药性差异[4]。由此可知,目前学者对三姜的药性和功效特点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本文基于本草古籍和现代研究对三姜的性效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课题组以往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究其性效特征、化学物质和药理活性,揭示其现代科学内涵,以期更好地服务于中医临床。

1 三姜性效的本草考证

1.1 本草溯源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5]:“干姜,味辛,温。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生者尤良。”明确了干姜的功效,通过“生者尤良”也侧面点出了生姜的特性。《名医别录》[6]将生姜附于干姜条目下,对其功用进行了记载:“干姜大热,无毒。生姜,味辛,微温。”明确了生姜、干姜药性、功效的不同。宋代掌禹锡《嘉祐本草》首次将生姜、干姜的药性和功效分开列述。炮姜始载于《本草经疏》。《得配本草》[7]记载:“炮姜,即干姜水净炙黄者。”《本草求真》[8]记载:“母姜晒干为干姜,炒为炮姜。”综上可知,生姜、干姜、炮姜的区分有着一定的明确标准,且用于不同的临床病证。

1.2 本草药性历代本草对生姜、干姜、炮姜的药性认定虽有所不同,但其温热药性的特征并无异议。如《得配本草》[7]:“生姜辛,温。入手太阴、足阳明经气分。干姜辛,热。入手少阴、足太阴经气分。炮姜辛、苦、热。入足太阴经血分。”由此说明医家能够系统地区分出生姜、干姜、炮姜药性的差异,生姜、干姜入气分,炮姜入血分;生姜性温,干姜、炮姜性热;三姜均具有辛味,炮姜兼有苦味。

梳理历代本草对生姜、干姜四性的认识,总结如下:《名医别录》《新修本草》等9本本草著作记载生姜性“微温”;《汤液本草》《本草品汇精要》等7本本草记载性“温”;《药品化义》《本草新编》记载性“热、大热”。对干姜四性的记载,《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等7本本草著作中记载干姜性“温”;《新修本草》《嘉祐本草》等6本著作中记载性“温,大热”。《名医别录》《汤液本草》等8本本草记载性“热”。对于炮姜四性的记载,《药品化义》记载性“温”,《本草新编》《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分经》等6本本草著作记载性“温,大热,热”。见表1。综上提示,历代医家对生姜、干姜、炮姜温热药性的差异性认识是有争议的。

表1 生姜、干姜、炮姜药性的历代本草记载Table 1 Herbal records ofmedicinal properties of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1.3 本草功效《神农本草经》[5]概述了干姜与生姜具有相似的功效,“干姜,主胸满,欬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提示二者具有温中下气、止血、止泻、祛风除湿等作用,而生姜更优。《名医别录》[6]更为全面地记载了生姜、干姜的功效:“干姜主治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姜主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系统总结了干姜以温中散寒、祛风止血为主,生姜以祛风散寒、止咳止呕为佳。《本草汇言》[9]载:“生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散风寒,和脾胃之药也……。生姜性散,能驱肌表之风寒。干姜性守,能攻肠胃之寒湿。生姜止呕,而治泄泻自利。干姜止痛,而治脐腹攻疼。”由此明确了生姜主散,以祛肌表风寒为长;干姜主守,以止脐腹疼痛为长。

《得配本草》将炮姜单独列出,系统总结了生姜、干姜、炮姜的功效特点,生姜长于发表散寒,温肺化痰,止呕;干姜善于温中散寒,可除脏腑、肢节沉寒。炮姜利于温中散寒,除湿,善暖心、脾、肝经。《本草崇源》记载炮姜治血虚发热、寒凝出血证[10]。《要药分剂》更加明确了炮姜温中、止血的作用,主除胃冷而守中及温经止血[11]。干姜与炮姜均重在温中,如何区分应用,《本草思辨录》给出了应用特点,即“干姜不独温中,且更温下矣……。惟炮之而后能耳……。干姜若不炮,温中而不温下。”更加明确揭示了干姜重在温中,炮姜更能固守温通下焦[12]。上述本草概述了生姜、干姜、炮姜治疗各类疾病的渊源,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姜的功效应用亦得到不断充实。见表2。

表2 生姜、干姜、炮姜功效的历代本草记载Table 2 Herbal efficacy records of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续表2)

2 三姜的化学成分

三姜所含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包括挥发油类、姜辣素类、二苯基庚烷类、微量元素、氨基酸类、多糖等[13-15]。

2.1 挥发油类生姜、干姜、炮姜均含挥发性成分,挥发油中主要包括倍半萜烯、单萜烯等。倍半萜烯包括姜烯、姜黄烯和法尼烯等,单萜烯包括芳樟醇、冰片、桉树脑、柠檬醛a、b等[16]。生姜经炮制后,挥发油的成分及含量均会发生改变。见表3和图1。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发现,与生姜相比,炮制后的干姜、炮姜挥发油含量均降低,含量依次为:生姜>干姜>炮姜[17];将福建鲜姜和趁鲜切片干燥后的干姜进行对比后,发现挥发油含量变化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但鲜姜挥发油种类少于干姜[18]。但有研究[19]与上述结果不同,经过对鲜姜、干姜和炮姜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后,发现姜的不同炮制品所含的挥发油在定性定量上均发生了变化,但无规律性,其中鲜姜和干姜各鉴定出27种化学成分,炮姜有24种;采用GC-MS法发现2个产地的生姜趁鲜切制为干姜片后挥发油含量均有所提高,还新增了榄香醇、1-甲基-4-(1-甲基乙基)-3-环己烯醇等成分[20]。亦有研究者从生姜中发现并分离了倍半萜醇化合物雪松醇(Cedrol)[21]。有研究[22]比较干姜与炮姜挥发油成分,发现炮姜中增加了两种成分,分别为3-甲基-5苯基-丁酸和氨基甲酸铵盐。

注:1.姜烯;2.α-姜黄烯;3.α-柠檬醛;4.α-蒎烯;5.樟脑萜;6.β-蒎烯;7.甲基庚烯酮;8.β-月桂烯;9.α-水芹烯;10.β-水芹烯;11.吉马烯B;12.荜澄茄油烯;13.氧化石竹烯;14.雪松醇图1 生姜、干姜、炮姜的挥发油类成分结构Figure 1 The structures of volatile oil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表3 生姜、干姜、炮姜的挥发油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Table 3 Components and content of volatile oil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2.2 姜辣素类姜辣素成分是姜类经典的特征性成分,姜辣素分为姜酚、姜酮、姜烯酚、姜二酮及姜二醇类等不同类型。生姜、干姜、炮姜的姜辣素类成分结构及含量见表4和图2。有研究[23]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法从干姜中鉴定出45个姜辣素类、26个二苯基庚烷类、1个黄酮类成分,其中干姜炮制后(炮姜)6-姜烯酚、8-姜烯酚、10-姜烯酚等姜烯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明显升高,原因可能是炮制加热使姜酚类化合物C3位羰基和C5位羟基发生脱水反应生成姜稀酚类物质。与干姜相比,炮姜中总酚、总黄酮、多糖的含量较高;6-姜辣素、8-姜辣素、10-姜辣素含量较低;6-姜烯酚含量升高[24]。与上述实验结果相似的是干姜中所含的6-姜辣素、8-姜辣素、6-姜烯酚、10-姜辣素等姜辣素类物质含量均略高于炮姜,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生姜。同时,研究还发现生姜、干姜中未检测到姜酮,加工至炮姜时才含有姜酮成分[25-26]。

注:14.姜酮;15.6-姜辣素;16.8-姜辣素;17.10-姜辣素;18.6-姜烯酚图2 生姜、干姜、炮姜的姜辣素类成分结构Figure 2 The structures of gingerols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表4 生姜、干姜、炮姜的姜辣素类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Table 4 Components and content of gingerols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2.3 二苯基庚烷类二苯基庚烷是一类具有1,7-二取代苯基并以庚烷骨架为母体结构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如姜、豆蔻、草果等。有研究从生姜[27]和干姜[28]中分离得到6个二苯庚烷类新化合物。其结构见图3。其中3-酮-5R-乙氧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庚烷(23)属于多酚类化合物,其具有还原性。研究表明生姜对离体红细胞膜、质粒DNA及肝组织匀浆的氧自由基生成有显著抑制作用,从分子水平显示其具有抗氧自由基活性[29]。

注:19.(1S,3R,5R,6R)-1,5-epoxy-3,6dihydroxy-1-(4-hydroxy-3,5-dimethoxyphen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庚烷;20.(1R,3R,5S)-1,5-epoxy-3-acetoxy-1-(4,5-dihy droxy-3-methoxyphenyl)-7-(3,4-hydroxyphenyl)庚烷;21.(3R,5S,6R,7S)-3,6-epoxy-7-hydroxyl-1-(4-hydroxyphenyl)-7-(3-methoxy-4-hydroxy phenyl)庚烷;22.(E)-keto-1-(3-methoxy-4-hydroxyphenyl)-7-(4,5-dihydroxy-3-methoxyphenyl)-4-hep tene;23.3-酮-5R-乙氧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7-(3,4-二羟基苯基)庚烷;24.3-酮-5R-乙氧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7-(3-甲氧基-4,5-二羟基苯基)庚烷图3 生姜、干姜、炮姜的二苯基庚烷类成分结构Figure 3 The structures of diphenylheptanes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2.4 氨基酸类生姜、干姜中的氨基酸成分和相对含量见表5。有研究[30]采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出不同品种生姜中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等6种人体必需的水解氨基酸,发现广东湛江产生姜中水解氨基酸含量高达10.69%;云南罗平产生姜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达7.04%,其中丝氨酸、谷氨酸含量最高。张美慧等[31]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不同产地干姜中的18种氨基酸含量,包括人体必需的组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等8种氨基酸,并发现四川、贵州干姜中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达113.85、104.47 mg·g-1,广东、山东、云南产的较低。目前尚未见炮姜中氨基酸的相关报道。

表5 生姜、干姜的氨基酸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Table 5 Components and content changes of amino acid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2.5 微量元素类三姜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见表6),河南产的怀姜(生姜)中微量元素种类多且含量高,包括Se、P、Ca、Mg、K、Fe、Mn、Na、Zn、Cu,其中博爱县因当地土壤富硒使得怀姜中硒元素的含量较高[32]。干姜中富含Cu、Zn、Co、Mn、Cr、Se、Ni、Mo、V、Sn等10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含量,其中Mn、Cu、Zn的含量最高[33]。通过测定干姜、炮姜中Ca、Fe、Cu、Mn、Zn、Cd、Pb 7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发现干姜中Ca含量最高(2 298.83μg·g-1),炮姜中Fe、Cu、Zn的含量较高[34]。与干姜相比,生姜中Na的含量较低,Al、B的含量较高[35]。

表6 生姜、干姜、炮姜的微量元素及其含量Table 6 Components and content of microelement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2.6 姜多糖三姜中均含有多糖类成分,生姜在炮制过程中,多糖含量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干姜多糖含量高于炮姜,而生姜多糖含量最低[36]。生姜中的多糖分子量差异较大,分布在11.81~1 831.75 kDa之间,其主要单糖成分有葡萄糖和甘露糖,同时还包含少量的鼠李糖、半乳糖、木糖、阿拉伯糖等。生姜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所以多糖含量相对较低。干姜经过高温制成炮姜的过程中,多糖的结构会受到破坏,部分多糖可能会降解,转化为能溶于醇的单糖或低聚糖。这些单糖或低聚糖在醇沉过程中会流失,从而导致多糖含量明显减少。因此,炮制过程中的高温是导致多糖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37]。

3 三姜的药理作用

3.1 三姜提取物三姜虽然来源于同一植物基原,但其炮制方法不同导致化学成分发生不同的变化,故三姜的药理作用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见图4。

注:DENA:二乙基亚硝胺;APAP:乙酰氨基酚;PG:胃蛋白酶图4 生姜、干姜、炮姜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机制Figure 4 Pharmacologicalmechanisms of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single Chinesemedicine extract

生姜水提取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对二乙基亚硝胺(DENA)引起的器官(肝脏、胃、结肠)破坏,可通过激活核因子2相关因子(Nrf2)抑制机体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发生,对受损的各脏器起到保护效果[38]。生姜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通过增加叉头样转录因子(FoxP3)表达、降低视黄酸受体相关孤儿受体γt(RORγt)和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T-bet)表达来改善类风湿关节炎[39]。生姜醇提取物亦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通过增加神经元密度,降低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和氧化应激状态,激活MAPK信号通路来改善神经病变和记忆缺陷[40]。

干姜提取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干姜水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均能缓解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引发的疼痛[41-42]。干姜的超临界流体CO2萃取物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通过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模型兔的心肌舒缩性能,减轻心衰症状,且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43]。干姜水提物具有肝脏保护和抗疲劳作用,可通过降低丙二醛(MDA)水平,提高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轻乙酰氨基酚(APAP)造成的肝毒性[44],能延长小鼠游泳时间和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具有增强小鼠的抗疲劳能力[45]。

炮姜水提取物具有抗溃疡、消炎镇痛作用,并通过促进胃内源性胃蛋白酶原(PG)分泌而对应激性、醋酸诱导型和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均呈明显的抑制作用[46]。此外,炮姜提取液和干姜提取液均能够抑制A549肺癌细胞和SGC-7901胃癌细胞的增殖,并能促进细胞凋亡[47]。

3.2 三姜活性成分三姜化学成分的药理作用及相关机制见图5。姜多糖具有抗凝血作用。生姜多糖(GP)2、硫酸化姜多糖(SGP)可通过内源性途径抑制凝血;GP既可通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又可通过外源性凝血途径发挥抗凝血作用[48]。最新研究[49]发现,生姜多糖通过调节P53、caspase-3和Bax/Bcl-2比值依赖性途径诱导细胞凋亡,并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活性从而抑制人结肠癌细胞的生长。

图5 生姜、干姜、炮姜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机制Figure 5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active components in Zingiberis Rhizoma Recens,Zingiberis Rhizoma and Zingiberis Rhizoma Praeparatum

腹腔注射6-姜辣素后可使大鼠的代谢率降低,具有诱导低温作用,且与剂量呈正相关,而其他生姜成分可以抵消6-姜辣素的低温诱导作用[50]。Roudsari等[51]研究6-姜辣素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心脏并发症的影响,发现6-姜辣素能减轻升高的ST段、T波幅和R波幅心电图,对糖尿病引起的脂联素、TGF-β或8-异前列醇水平紊乱没有显著影响。结果表明6-姜辣素对糖尿病引起的心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52]

6-姜烯酚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通过减少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提高海马中的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进而抑制神经胶质细胞活化和减轻痴呆动物模型的记忆障碍[53]。Sapkota等[54]研究发现,6-姜烯酚可通过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小胶质细胞活化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减轻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的临床症状,从而改善神经炎症。6-姜烯酚可减轻哮喘模型的肺部炎症。6-姜烯酚可增加CD4细胞中的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抑制NF-κB信号传导的诱导及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减轻哮喘模型的肺部炎症[55]。6-姜烯酚能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和抑制细胞侵袭,并且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神经钙黏着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上调上皮细胞钙黏着蛋白(E-cadherin)表达[56]。

姜酮可有效诱导细胞凋亡,抑制前列腺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传导,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发挥抗癌作用[57]。姜酮还具有肝保护作用,可通过调节氧化应激、炎症和凋亡,以减轻万古霉素引起的大鼠肝毒性[58]。

雪松醇(Cedrol)是一种生姜中提取的倍半松油醇,具有抗骨质疏松的作用,通过降低活性氧(ROS)含量和阻断T细胞核因子1蛋白(NFATc1)、NF-κB和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来减轻NF-κB受体激活因子配体(RANKL)诱导的破骨细胞生成[59]。

山姜素减轻肠道炎症与其抗氧化应激作用有关,其可通过激活核因子2相关因子/血红素氧合酶1(Nrf2/HO-1)信号通路,降低MDA水平,增加SOD活性来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60]。同时,其还能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调节miR-302/DNMT-1/CREB信号通路,促进Treg细胞分化,以改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61]。

4 讨论

2020年版《中国药典》[4]收载了生姜、干姜、炮姜三个品种,其中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之功;炮姜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温中止痛之功。而中药学教材将生姜、干姜、炮姜分列于“解表药”“温里药”“止血药”项下,表明生姜、干姜、炮姜的功效有所差异。关于药性,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炮姜药性味苦、辛,性温,归脾、肝经,与2020年版《中国药典》记载有较大的变化,炮姜辛,热,归脾、胃、肾经,炮姜药性的变化与历代本草均有出入,其药性为温为热,是否具有“苦”味,归经是否入肝、胃、肾经,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从三姜药理研究现状来看,生姜和干姜药理作用研究相对较多,其均具有抗炎、抗肿瘤等作用,但生姜止呕作用显著,干姜改善心血管功能作用明显,而炮姜具有明确的止血效应。

从性效的物质基础来看,生姜经炮制后挥发油的种类及含量均发生了变化,体现姜辣味的物质如姜酚、姜烯酚、姜酮等,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东汉至今,追溯生姜、干姜、炮姜的药性及功效,历代医家因所处年代、实践经验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对其内容的记载并不完全一致,但有共性的内容,如三姜的温热药性是统一的,以生姜主散,干姜、炮姜主守中焦为其所长。但是同中有异,三姜的温热药性程度差异如何,炮姜五味中有无“苦、涩”味,三者的功效差异如何都有待进一步研究。现代学者从三姜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三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类、姜辣素类,以姜辣素类成分的研究最多。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三姜的质量控制标准主要以6-姜辣素的含量为指标,研究发现三姜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三姜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虽集中在挥发油和姜辣素类成分,但生姜炮制前后的药理作用对比研究较少,也缺乏药性和药效研究的标准,有待进一步研究。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由于中药药性特征是在药效基础上的更高层面的概括或抽提,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系统生物学、化学生物学等),逐步发掘成分-效应-药性的线性和非线性关联特征,进而在微观和宏观层面实现化学性和生物性的圆融贯通,建立科学合理的药性评价体系,应该是解决目前性效混淆不清、以效代性现状的一种有效研究模式,三姜的药性特征和差异本质也可得以揭示。

基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整体观念,应进一步对生姜不同炮制品的药效物质基础开展研究,采用LC-MS和GC-MS等现代方法分析不同炮制品的差异性成分,明确生姜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性效变化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为不同炮制品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亦为三姜的临床个性化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炮姜姜辣素庚烷
姜真的是老的辣吗?
基于正交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生姜中姜辣素提取技术工艺
生姜姜辣素的分离及对HepG2细胞胰岛素抵抗的预防作用
基于炮姜有效成分筛选炮姜炮制辅料河砂粒径及其炮制工艺研究
炮姜的药理药化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姜辣素的超声波法提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微型圆管中正庚烷/空气预混催化燃烧特性实验
1,4-硫氮杂庚烷盐酸盐的简便合成
聚丙烯成核剂双环[2.2.1]-庚烷-2,3-二羧酸钠的合成
探析炮姜与姜炭的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