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华 卢圣友
慢性盆腔炎是当前发病率较高的妇科疾病,是发生在女性上生殖道的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组织。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下腹坠痛或腰骶部酸痛感、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紊乱等,在急性发作时还可能伴随有发热和头痛的症状,患者会出现极大的痛苦,并且随着时间变化,以上症状可能会逐渐加重,也可能出现其他相关新的症状,进一步增强治疗难度。若是发生在年轻还未生育过的女性身上,还可能导致后期孕育困难,是一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家庭和谐的疾病[1]。目前,该病还不能彻底治愈,唯有通过物理或者药物等治疗手段来减轻症状,减少复发风险。有研究发现,中医治疗可以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是针灸和按摩等治疗方式,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缓解症状[2-4]。为进一步佐证这一结论,特开展以下研究。此文的研究结果为慢性盆腔炎治疗的后期标准制定提供借鉴内容。
选取2020年2月—2023年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2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基于国内外指南的盆腔炎症性疾病中西医诊疗》[5]中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诊断标准者。(2)有完整的临床数据及良好的合作意愿。(3)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病史或有认知缺陷,或是不能独立与医务人员进行交流的患者。(2)恶性肿瘤患者。(3)有其他器官组织障碍疾病(肝、心、肾等损伤或者功能衰竭)者。(4)此前3个月内有类似治疗无效情况者。(5)中途因故退出研究流程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年龄22~58岁,平均(39.14±3.93)岁;已婚者24例,未婚者7例;有生育史26例,无生育史5例;病程2~6年,平均(3.04±0.46)年;C反应蛋白水平为10~16 mg/L,平均(13.15±1.24)mg/L;观察组患者年龄22~60岁,平均(39.65±4.12)岁;已婚者23例,未婚者8例;有生育史25例,无生育史6例;病程2~6年,平均(3.08±0.52)年;C反应蛋白水平为11~18 mg/L,平均(13.32±1.25)mg/L。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实施温针灸治疗,选择肝俞、肾俞、脾俞、关元、三阴交、气海、足三里等穴位,做好相关消毒清洁准备工作后,使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对以上穴位进行针灸,将针刺入穴位后,在提插捻转行针手法得气后点燃艾炷,行针30 s,留针30 min,期间要防止艾炷灼烧患者,待艾炷燃尽后针冷拔针,1次/2 d,持续治疗1周。
观察组实施推拿按摩配合温针灸治疗,温针灸参考对照组,推拿按摩先指导患者仰卧,双手自然放于身侧,之后按摩师以双掌环形抚摸患者的腹部,反复进行5次,再以波形按揉5次,之后下腹部也使用同样手法按摩,先按(2 min)后揉(1 min),还有点按曲骨、左大巨、气海和奇穴等穴位,两侧胫骨边缘用大拇指按压1 min,大腿两侧使用手掌重推5次,之后再按揉5次,小腿内侧也使用同样按揉手法5次。最后指导患者俯卧,使用双掌重推腰背部,来回5次,肝俞、肾俞、腰俞都需按摩点揉1 min,拇指揉压骶尾骨两侧边缘,然后对承山、涌泉等穴位进行揉搓,1次/d,持续治疗1周。
(1)治疗效果:参考《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6]中的评价标准,将其划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未愈。痊愈:患者下腹坠痛、坠胀感、腰骶部酸痛感等症状、体征消失,理化检查等指标正常;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检查呈现逐渐恢复状态;好转:症状、体征好转,相关理化检查指标有一定改善;未愈:症状、体征及理化检查无改善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对慢性盆腔炎的症状积分评定标准,主要参与评分的主症包括腰骶部酸痛、小腹坠胀和带下、月经异常等,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4个级别,分值为0、2、4、6分。评分越高,症状越重。(3)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经临床观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疼痛、心慌气短、头晕等。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需2名及以上进行共同录入确认,以Windows 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前,2组患者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观察组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带下、月经异常、小腹坠胀评分与治疗前比较,t=25.735、21.064、23.117,①P<0.001;对照组治疗后腰骶部酸痛、带下、月经异常、小腹坠胀评分与治疗前比较,t=22.436、20.145、22.104,①P<0.001。
组别腰骶部酸痛带下、月经异常小腹坠胀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n=31)4.85±0.791.02±0.25①4.80±0.640.96±0.23①4.68±0.811.05±0.30①对照组(n=31)4.87±0.771.41±0.38①4.82±0.691.17±0.31①4.73±0.821.39±0.41①t值0.1014.7740.1183.0290.2423.726 P值0.9200.0010.9060.0040.8100.001
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
慢性盆腔炎主要是指发生于女性盆腔内器官组织的慢性炎症疾病,尤以性活跃期的女性群体最为常见,致病因素较多,但就当前临床资料来看,多由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导致,但机体内外环境、抵抗力的变差等也可能成为诱发该病的因素[8-11]。如今,基于社会工作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养成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导致机体内分泌失调,各种妇科疾病频发,其中,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当前,临床为减少这种疾病的发生,寻找到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
有研究发现,按摩配合针灸可以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疗效,不仅可确保疗效,并且预后较好[12-14]。本研究中,观察组和对照组都施展了无差别的温针灸治疗,但观察组还额外联合了推拿按摩,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相关症状积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论与以往同类型研究结果具有高度相似性,这充分表明了中医治疗在慢性盆腔炎治疗中的作用,尤其是推拿按摩配合温针灸的效果更为显著,其应用价值得到切实印证。并且2组患者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了在盆腔炎治疗中,推拿按摩配合温针灸的治疗方式不仅可以保证疗效,且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在中医学中,慢性盆腔炎属于“妇人腹痛”“带下病”等范畴,是由于妇女经行产后,正气不足,寒、湿、热等毒邪乘虚入侵所致,病久多虚多瘀,虚实错杂[15-17]。慢性盆腔炎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正邪相持,需采取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清热燥湿等治疗原则[18-20]。推拿按摩和温针灸的治疗都符合以上治疗原则,都可以起到调经止痛、行血祛瘀的作用。推拿按摩和温针灸都是直接作用于人体组织,可以对相关部位和穴位进行直接刺激,能够疏通经脉,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机体内外分泌平衡,加速病变组织修复,尽快改善其炎症反应。
综上所述,推拿按摩、温针灸疗法综合应用适用慢性盆腔炎患者,临床疗效确切,能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的改善,且不会产生较大不良反应,因此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医组合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