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楠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存在诸多弊端,难以适应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治理理论的提出为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治理理论强调公共事务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方式的合作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以及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为高校学报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学报;管理机制;治理理论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90-03
作者简介:朱 楠(1986.10— ),女,黑龙江省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引言
高校学报是反映学术研究成果、服务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术交流与繁荣学术文化的重要渠道[1]。高校学报作为高校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象征,既可以展示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及科研水平,也可以反映师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成就、经验、成果等,因此,学报既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晴雨表”,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教师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学报的快速发展,其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学报本身原因,也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原因,还有外部因素影响。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需要高校学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解决途径。
一、治理理论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一)治理理论的概念内涵
治理,是指多元主体基于公共价值,以一定的规则和制度为基础,通过协商、合作等方式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2-3]。它强调政府与非政府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家与社会关系、政府与市场关系、市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时代,治理理论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它要求管理主体多元化,即参与治理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管理方式多样化,即合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管理过程民主化,即参与治理的主体包括公民、非政府组织等。这表明治理已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二)治理理论的特征
1.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
治理理论提出了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模式。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互动,主张通过相互信任、合作和协商等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同时,它还特别强调公民参与在治理中的作用,主张公民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通过协商、对话和讨论等方式来解决公共问题。
2.强调国家的相对自主性。
在传统社会,国家是绝对权威和控制力量,治理理论要求国家与社会等多元主体之间要有一种合作关系,国家要实现自己的职能就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但随着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家不可能一直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国家必须在其有限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注重治理手段现代化。
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治理手段也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现代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从政府包揽转向政府主导;从行政控制转向法律规制;从依靠技术控制转向依靠制度控制;从传统的等级制度向网络化治理转变[4]。
4.强调管理与服务相结合。
治理理论认为:公共部门不仅要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还要参与到公众需求的创造过程中来。而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观念、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则逐渐被治理理论所取代。
5.强调制度建设。
治理理论认为:治理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安排和制度执行。因此,只有通过制定和完善制度、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活动时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目标。
二、治理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创新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创新有利于激发高校学报办刊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办刊主体单一、管理模式落后、运行机制不畅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学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在管理体制上依然是行政化的“一元制”模式和行政化的运作模式,这导致学报办刊主体单一、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必须破除制约学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性障碍,为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治理理论为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多元主体参与、平等合作互动是创新高校学报管理机制的重要方式[5]。
(二)治理理论对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平等合作互动,这种理念体现了对“平等、合作、互动”等价值观念的肯定和认同,也符合高校学报运行机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随着高校学报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高校学报实现了管理体制创新。因此,我国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创新要破解难题,必须打破传统的行政管理理念,用“治理”的理念来重新审视、调整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合作互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当前高校学报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缺乏活力
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其缺乏活力。虽然各高校都采取了改革措施,但大多集中于对学报进行数字化改造、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网络投稿系统等方面。虽然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报的时效性和影响力,但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致使在管理体制上呈现出一种僵化局面,导致学报活力不足、影响力有限。比如,对学报的管理缺少创新精神,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术期刊办刊理念陈旧,缺乏明确的办刊思想、办刊宗旨和办刊方向;二是编辑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三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导致学报陷入“无人、无动力”的恶性循环。
(二)管理模式陈旧
当前,高校学报管理模式总体上还比较陈旧,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刊主体单一。长期以来,高校学报管理模式受到行政权力和行政手段的影响,从办刊主体来讲,高校学报是学校主管部门行政权力的延伸和擴展。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管理模式,致使高校学报管理模式封闭单一。
二是管理模式僵化。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教育资源仍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不足。在這种背景下,一些高校学报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以市场化、企业化的手段来运行,从而导致其在管理模式上缺乏创新。
三是管理机构单一。虽然随着高校学报市场化和企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报管理机构也在逐步改革与创新。但目前主要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计划体制”管理模式上,而缺乏与高校学报业务相适应的新型管理机构和机制。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学报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报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很多高校没有为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造成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在缺乏竞争机制的情况下,工作人员往往会产生懈怠情绪,积极性不高。还有一些高校将编辑工作外包给校外单位或个人担任编辑部负责人(编辑主任)。这些编辑部负责人并不具备编辑资质和能力,从而导致编辑工作混乱、编辑质量得不到保障。同时,由于对人力资源没有科学合理有效的使用方法和手段,从而导致人力资源浪费。这不仅不利于发挥学科专业优势、人员特长及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也使学科专业建设受到很大影响。
(四)管理评价片面
高校学报在评价过程中存在着片面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没有认识到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性。由于受到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大多数高校学报还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过分强调学报的行政职能。二是只关注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量化部分,忽视对其他评价指标体系的考察。三是将学术期刊评价结果与作者、读者等因素混为一谈,忽视了评价结果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原因。四是对学报编辑人员队伍建设重视不够。这些都导致学报评价制度片面化,不能客观地反映出高校学报管理水平和运行状态,不能充分发挥高校学报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和服务社会方面的作用。
四、治理理论视角下推进我国高校学报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途径
(一)创新高校学报管理体制
高校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是能否办好期刊的关键所在。高校学报要树立为学校和教师服务的观念,转变管理职能,为学校及教师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对学报编辑出版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和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编辑部与出版单位三方联动的审稿制度;实行校内外专家审读制;实施审稿专家与编审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实行编辑部主任和编审人员轮换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期刊评审委员会;实行编委制度、编辑组长制度和编委会议制度等。
按照权责统一、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共同负责的原则,构建由学报编辑部、学术委员会和期刊出版单位组成的三级联动体系。在管理体制上,学报编辑部是学报的基本管理机构,也是学报主要的办刊单位,应切实承担起领导责任。学报编辑部主任是学报编辑的直接管理者,应树立为学校服务、为读者服务的意识,明确职责。学术委员会是学报学术质量建设的主要把关者,也是学校有关学科发展和学术建设决策的咨询机构。学术委员会应主要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对学报内容进行把关,二是对审稿专家进行评议和筛选,三是对编辑人员进行培训教育。期刊出版单位作为重要的办刊单位,应根据《高校学报编辑出版规范》(GB/T 7714-2015)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中国知网)(2018版)相关指标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建立严格有效的奖惩机制,明确编辑人员职责,不断提高编辑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对学报编辑部建设的指导与监督,不断完善编辑出版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学报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学报编辑人员素质。
(二)倡导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模式
在网络社会时代,高校学报必须具有与其网络地位相适应的网络治理结构和能力,形成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模式。高校学报作为一个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发展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学报在传播高等教育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报管理的传统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高校学报要想真正融入社会,就必须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实现自身价值。然而由于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特别是在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了学报自身发展和管理体制创新。因此,推进我国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创新迫在眉睫。
实施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创新需要运用网络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将高校学报发展纳入社会大环境之中,在充分发挥高校学报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同时,不断推进高校学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学报的管理人员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专业知识和相关理论知识,应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决策分析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管理人员还应是精通业务、勇于创新的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自我决策,并能为办刊主体提供专业化服务,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学报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期刊编辑人员和编委及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建立定期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学报编辑人员和编委及学科带头人的整体素质,使之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学报发展对办刊主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在现代学报管理体制下,高校学报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地完善自我,要认真学习新闻出版法律法规,深刻领会党和国家有关新闻出版工作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基本理论,提升自身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注重自身形象建设,也要注重协调能力。高校学报主管部门要鼓励编辑人员到国内外新闻出版系统和高校交流学习;积极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社会实践和业务培训;大力发展信息网络技术,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探索建立现代学报管理模式、编辑模式和排版模式等;鼓励编辑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总之,高校学报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创新手段。
(四)实施科学地管理评价
高校学报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强、工作量大且相对复杂的工作,要真正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既要重视对高校学报本身工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它所产生社会效益的评价;既要重视对高校学报本身工作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它所产生社会效益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高校学报更好地为高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二是建立健全公平公开公正的管理制度。在学报管理过程中,不仅要制定公平公正公开等民主程序,而且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等民主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学报管理中存在的权力腐败、内部控制不当以及缺乏公平公正等问题。三是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在高校学报管理中引入多元主体参与评价是必要的,比如可以通过专家评议、行政复议委员会等方式来对高校学报进行科学地管理评价。四是引入信息化手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校学报评价指标数据库,将高校学报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既可以提高评价的效率,又可以方便与国际期刊的交流,从而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
結语
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学术期刊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学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报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在治理理论视角下创新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必须打破传统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平等合作互动的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简政放权;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报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科学管理、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豫岚.治理理论视域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6):141-145.
[2]陈新.高校学报管理体制对期刊编校质量提升的影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2,40(2):60-61-66.
[3]王奕.数字化出版时代高校学报编校质量提升路径[J].传媒论坛,2021,4(15):78-80.
[4]陈勇,于杰,郭伟.湖北“双一流”高校学报融合出版概况调查[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22,42(6):19-21.
[5]张立薇.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探索[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2022(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