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代乐舞盛行的原因与管理机构

2024-05-17 08:21:33杭钱朗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俗乐教坊雅乐

基于唐代稳定统一的政治,繁荣的经济, 开放、兼容的对外政策和密切的民族文化交流 等因素,唐代的文化艺术呈现出空前的繁盛。 唐代的乐舞不仅延续了前代的传统,还学习和 融入了外来的文化元素,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达到了一个更为成熟的新高度。本文重点探寻 乐舞在唐代盛行的各方面原因,并着重说明唐 玄宗对乐舞做出的贡献及相关机构的建立与管 理是如何使唐代成为古代舞蹈艺术发展最高峰 的。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以开放的气度以及 包容的胸怀,接受万朝来贺,兼收并蓄,无数 文学艺术的典范由此诞生。在这样一个昌盛的 年代,各门类艺术百花齐放,书法、诗歌、雕 塑、绘画都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新节点。“乐 舞”顾名思义,是将音乐与舞蹈交互融通。 《中国古代乐舞史》在有关唐代乐舞的记述中 这样写道: “在唐朝政治开明、军事强大、胸 襟博大、意识形态宽容的历史舞台上,古代乐 舞呈现出了繁荣灿烂的景象。”唐代由于各代 皇帝开放通达的对外政策的有序推出,宽宏的 心胸使其不断吸收与借鉴了许多国外以及少数 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唐代乐舞正是一种博采 众长的艺术形式,也是唐代繁荣鼎盛历史环境 下的产物。

一、唐代乐舞盛行的原因

(一)历代乐舞的积累为唐代乐舞奠定基石

唐代乐舞的兴盛离不开前朝历代所积累的

文化基础与内涵。当人类社会进步到一定的阶 段,乐舞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才开始 出现。人类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有自主意识 的个体,在生产方式不断进步的历史进程中, 对不同朝代的乐舞有着不同文化特征的诉求, 各个时代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也与其形成有 着密切关联。原始时期的乐舞,往往是人类为 生存开展的社会活动的文化表象,例如体现战 争、打猎、耕种等不同类型的乐舞。步入奴隶 社会后,乐舞更常被用作祭祀的一种仪式。在 周代,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并且制定了礼乐制 度,完善了各种典章、礼仪制度,表面上是尊 祖崇德,实际上是加强了血缘关系对阶级的统 治,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等级制度,有着十分显 著的阶级特征。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 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六大舞”用于 祭祀,宫廷中也设置了宏伟的乐舞机构——大 司乐,这一部分乐舞就是所谓的雅乐,在此后 的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中虽然几经兴衰,但始 終居于正统地位。唐代建立初期,许多地区还 处在战乱的硝烟之中, 礼乐制度一度荒废。《通 典》记载: “武德初,未暇改作,每宴享, 因 隋旧制,奏九部乐。”统治者忙于各种事务, 无法分心、花精力再重新建立新的礼乐制度, 于是沿用了隋朝的礼乐制度,在九部乐的基础 上加以变更,加入《燕乐》;贞观年间,九部 乐又发展成为十部乐,加入了《高昌伎》,逐 渐丰满,直至鼎盛。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这其实是保证盛唐时期乐舞能够达到一定高度 的原因之一。

(二)开明的政治为唐代乐舞创造条件

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为 乐舞的盛行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唐朝在历史 上持续了百余年的强盛时期,这期间国家社会 秩序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宽松开明的政治局 面为乐舞提供了良好的演出环境;另一方面, 基于唐王朝的强盛和开放的政策,各民族间融 洽和睦。唐太宗提倡一视同仁地对待本民族和 少数民族,这使得唐代与少数民族及周边邻国 的相处尤为密切。唐代对外的活跃交往,为不 同民族甚至是国外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桥 梁,使得唐代的文化广纳八方精华,为唐代乐 舞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社会基础,使得乐舞伎 在表演形式和技能上更加多样化。这样大胆开 放的政治主张也为唐代乐舞提供了更加广阔的 发展空间。

(三)强盛繁荣的经济为唐代乐舞提供支撑

唐代经济发达、人口增多、人民的生活 水平大大提高,往来交通便利,这些都为唐代 乐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当时作为 世界经济文化重心的长安(今陕西西安) ,是 所有外国商旅、学者、僧人趋之若鹜的地方, 由此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通往世界各地的海 陆交通网,为各国间的相互交流奠定了物质 基础,便利的交通为唐代乐舞的发展构筑了通 道。

唐代繁荣的经济为商品的流通与贸易的往 来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随着唐代商品经济 的发展,民间开始出现庙会,除了宗教传播活 动的功能,由于庙会举办的定期性,吸引了许 多信仰宗教的普通百姓,逐渐衍生出交易平台 的作用,因此也为杂戏、乐舞表演等一系列娱 乐活动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推动了民间 乐舞的兴盛。而有一定身份地位的人,凭借着 经济的富足,会在宴请宾客之时,在家中请专门的乐舞伎为来客进行乐舞的演出,以达到助 兴的效果。自此,乐舞之风吹遍了整个大唐盛 世。

(四)繁荣的文化氛围是唐代乐舞的摇篮

唐代的盛世之景不单单通过其社会的稳定 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表现出来,当时文化艺术的 百花齐放也为乐舞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氛 围。唐代秉持着兼收并蓄的理念,不断吸收外 来的思想与少数民族的文化精华,将其灌注于 本土文化肥沃的土壤之中。这种“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恢宏气魄使得各门类艺术都取得 了辉煌成就。

唐代从统治阶级到一般百姓都深受开放包 容精神的熏陶,这一时期,长安是中外文化交 流的汇聚地,成为专门接见各国使节的中心区 域。一方面,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出各国, 另一方面,频繁的贸易往来与艺术交流使得外 国的优秀文化被吸收进中原地区,不同文化元 素相互交织、碰撞,促使乐舞的形式与内容都 有了更大的改进,丰富了唐代乐舞的内涵,推 动了整个乐舞技艺水平的提高,更是唐代人民 丰富的社会内容、时代风貌和深厚文化内涵的 展现。

二、唐玄宗对乐舞的贡献与相关机构的管理

(一)唐玄宗对乐舞的贡献

唐代乐舞在历史上是无可比拟的,经过几  百年的發展和积淀,它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  精细的种类划分,雍容瑰丽、丰富浓烈、优美  细腻的风格特点在唐玄宗所统治的“开元盛世” 达到了巅峰。乐舞艺术的繁荣除了以上提到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外,唐玄宗也对其做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旧唐书礼乐志》中记  载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  可以看出唐玄宗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素养与艺术能力,除了大肆鼓励乐舞在宫中的演出, 他还亲自加入作品的创作。在此基础上,他还 有着卓越的管理才能,改革了不合理的乐部旧 制,令雅乐、俗乐隶属于不同的司乐机构。雅 乐是古代祭祀天地、祖先和朝会、宴享时所用 的正统音乐。隋唐时期就曾设置太常寺,用以 挑选优秀的乐人,教习祭祀所需的庙堂音乐。 而俗乐大多来自民间,是市井通俗音乐形式的 总称,包括杂技、歌舞戏与魔术等一系列仅供 百姓享乐的朴实简单的艺术活动。

开元二年(714),唐太宗将雅乐、俗乐 各自分隶,雅乐归太常寺掌管,俗乐归教坊掌 管。明确的分工有利于准确识别和区分雅乐与 俗乐,有利于提高这些艺术的表演水平。唐代 乐舞的繁荣还依托于唐玄宗对乐舞的编排和重 新整理。他从演出规模、乐伎的技术水平出发 将十部乐划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堂上坐 奏为坐部伎,堂下立奏为立部伎。两者在演出 规模与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立部伎表演时 人数众多,壮观宏大、气势浩荡,多以歌颂皇 帝的武功与文德为主,主要依靠人数优势、 演出队形和阵势的变换营造出一种激昂的气 氛,因此,对乐舞人的技巧和表演水平要求较 低。相反,坐部伎只在室内大堂里演出,这种 形式一般用于举办宫宴,人数为三至十二人, 规模较小,舞者的服饰精致,舞姿典雅,伴有 轻灵的丝竹奏乐,展现了极高的乐舞技艺。例 如唐玄宗根据《破阵乐》改编而成的《小破阵 乐》,仅四人演出。正是由于人数的精简,更 对坐部伎里的艺人的演艺技巧有着严格要求, 一丝一毫的错误都可能会被察觉。因此,坐部 伎的乐工专业过硬,舞者技艺高超。坐、立部 伎的重组打破了十部乐按照民族、地区划分乐 舞的习惯,转换成按照表演形式划分,更具科 学性。从另一方面看,这样的变动无形中给乐 伎、乐工带来了竞争的压力,这种竞争也鞭策 着他们对乐舞技艺锐意进取,推动乐舞艺术的

良性发展。

(二)相关机构的管理

随着艺术的繁荣发展,乐舞技术也在不断精进,使得出现了一大批乐伎舞伎,为了有效地管理和安排他们的演出训练,唐代统治阶级设立了专门的教习场所与管理机构,来确保乐舞的有效管辖。在沿用了前朝太常寺设置的前提下,由于俗乐的发展和统治者享乐需求的增加,增设了教坊和梨园,这三种管理机构在乐舞发展的不同时期各司其职,对类型各异的乐舞进行了分类管理。

1. 太常寺

太常寺作为九寺之首,是专门掌管祭祀礼仪、监管宴饮与祭祀音乐的专门机构。共有八个下属部门,其中太乐署和鼓吹署是执掌乐舞的主要机构。

太乐署是一个负责监管宫廷宴乐、国家祭祀仪式所需乐舞的机构,主管内容多为雅乐和燕乐,也有少部分俗乐。除此之外,它还针对乐师制定了严格的等级考核制度,规定不同难度的乐舞曲种要在不同的时限内精准掌握,显现出学习与考核并进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大大激励了乐伎表演技艺的提升。而鼓吹署的职能明显少于太乐署,主要是监管帝王出行时的仪仗鼓乐, 这种鼓吹乐仅仅偏向于乐器的吹奏,很少有“舞蹈”的元素,对演奏者的技艺要求较低,主要是制造出气势宏大的氛围,以此来宣扬国威,彰显国力。

可见,太常寺在唐代的政治和文化方面承载着重要的职能,也是当时乐舞艺术的主要管理部门,在客观上促进了唐代乐舞艺术的发展和乐舞伎水平的提升。

2. 教坊

教坊起源于唐高祖时期,后被武则天改名为云韶府。最初,教坊是太常寺的分署,其职能也只是教习宫中乐舞艺人雅乐,承担的功能主要还在国家仪式方面。唐玄宗时期,随着形 形色色的俗乐不断涌现,太常寺已经不能同时 兼顾雅乐与俗乐两种复杂庞大的乐舞形式,再 加上唐玄宗本人对乐舞的喜爱,于是,教坊被 從太常寺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乐舞机构。

为了让雅乐与俗乐分别独立存在,唐玄宗 建立了具有不同职能的教坊,有沿袭旧制主管 雅乐的内教坊,也有主管俗乐的左、右教坊。 《教坊记》载: “西京:右教坊在光宅坊,左 教坊在延政坊。右多善歌,左多工舞,盖相因 成习。”可以看出,左、右教坊的侧重点不 同,一个偏重于音乐和歌唱,一个擅长舞蹈, 使得唐代乐舞的分类逐渐明晰、合理和专业。 这一举措也使得太常寺和教坊的职能变得更加 明确和清晰。太常寺掌管雅乐,负责礼仪、祭 祀等宫廷的重大活动,而教坊则主掌俗乐,负 责娱乐性的乐舞。

综上所述,随着乐舞的发展,唐玄宗对太 常寺和教坊职能的分工为俗乐开辟了一条发展 的道路,大量的乐舞、杂技等人才聚集一堂, 共同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俗乐乐舞,反映出当时 乐舞发展的盛况。

3. 梨园

梨园大约成立于开元二年(714),是专 门为演出、教习曲子以及训练提供场所的乐舞 机构,梨园里的乐舞师都是从演技精湛的坐部 伎及宫女中精挑细选的。唐高宗至唐中宗时期 的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的一处园林,风景 宜人,其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为帝 后、皇亲国戚和大臣们提供宴饮游乐的场所。 后来,梨园的性质和功能都发生了巨变,由一 个单纯供娱乐的园林,演变为一座集演出音 乐、舞蹈、戏曲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皇家乐舞机

构。

《新唐书·礼乐志十二》中记载: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 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弟子。”从中可知唐玄宗因其本身的艺 术喜好,从太常寺中挑选了三百名技艺优秀的 乐工,将其安置于梨园之中进行乐舞的演出和 排练,如有演奏错误之处还会指出,亲自进行 指教,成为他政务闲暇的消遣娱乐活动。此时 梨园教习的内容和形式都较为单一,一般以奏 乐排练和教习法曲为主。天宝年间,杨玉环被 封为贵妃,她善歌舞、通音律,与唐玄宗志趣 相投。因此,唐玄宗在梨园增设了一批能歌善 舞的女乐工以迎合她的喜好,扩大了梨园的规 模。女乐工的加入为梨园注入了一股新鲜力量, 也为乐舞新添了许多不同的元素,梨园逐步成 长为一个成熟的皇家乐舞机构。

三、结语

唐代乐舞作为中国古代乐舞史上的巅峰, 在这一繁荣昌盛的时期内,完美适应了其安定 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传承前代乐舞的同 时,唐代乐舞大量吸取外来乐舞的精华,加上 自身的创新和突破,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乐舞 体系。而唐玄宗对乐舞的热爱及其所做的贡献 与管理不同类型乐舞的机构相得益彰,共同推 进了唐代乐舞的蓬勃发展。

[ 作者简介 ] 杭钱朗,女,汉族,江苏泰州人, 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艺 术学理论(艺术管理)。

猜你喜欢
俗乐教坊雅乐
唐代教坊综述
黄河之声(2022年3期)2022-11-22 01:51:17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国音乐学(2021年4期)2022-01-12 06:24:50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中国音乐学(2021年3期)2021-11-20 05:39:42
二十一世纪唐代教坊理论研究综述
河北画报(2021年18期)2021-10-19 13:24:33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家(2020年8期)2020-12-06 12:29:14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中华戏曲(2020年1期)2020-02-12 02:28:10
俗乐题材:李杨故事主题矛盾多样性生成之因
文教资料(2018年32期)2018-12-24 09:52:34
孔子论郑声之背景浅析
戏剧之家(2018年28期)2018-12-08 11:15:02
音乐雅俗问题现状研究
大观(2016年12期)2017-04-15 10:43:43
夹谷之会中“莱人进乐”辨
文教资料(2015年34期)2016-03-23 03: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