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
摘 要: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亦是一位水利思想家,他的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和实业来救国强国。他很早就看到中国水患频繁、民不聊生,意识到根治水患须兴修水利,兴修水利需培养人才,最终达到振兴实业、治国福民的作用。张謇采取多类型和多层次、“走出去”和“引进来”、知识和技能、德体智相结合等方法培养水利人才,同时他的水利人才培养思想在当代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也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水利人才。
关键词:张謇;水利人才培养;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TV2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052(2024)04-0100-03
作者简介:沈 南(1987.04— ),女,汉族,江苏省南通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张謇研究与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重点自主课题“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家的理论探究及宣传”分课题“张謇职业教育思想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322KT04020)。
引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生态安全的保障,是改善民生最基本的事业。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水利思想家张謇一生创办或参与创办了教育、实业、慈善、公益等众多事业,为改善民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水利思想开风气之先,在当代仍然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他的水利实践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达到理想状态,但他对水利人才的培养为我国水利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水利技术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他提倡创办的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则是我国第一个培养水利人才的职业教育机构。新时代的水利建设目标不同于近代,更多的是要营造绿水青山,保护生态环境,但水利人才培养依然重要,在传承张謇水利人才思想的同时需进一步发展与创新,进一步培养担当“治水兴邦”使命、服务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一、张謇培养水利人才之缘由
张謇的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实业救国强国,水利事业在其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1914年(民国九年)就提到自己四十年前便关注水利工程,还提到自己“生长田间,习知水旱所关,河渠为重”[1],也曾在《泽生水利公司创办公呈》(1904年)中论述了“干河与农商密切之关系也”[1]等。早在跟随孙云锦期间,张謇便参与了黄河在郑州决口的治水救灾工作,于1887年写下了《郑州决口记》;在1894年礼部会试中,张謇便提出兴修水利的重要性,他指出“夫天下之水,隨在有利害,必害去而利乃兴”[2];在考察日本的教育、实业等事业期间,张謇也特别关心水利事业。
张謇深知水患影响民生,要实现救国强国的目标,兴修水利必不可少,其中人才是根本。治理水患除了借助国外专家外,更需培养中国自己的水利人才。张謇曾提出“为其先者在借异域之才,并设河海工程学校”[1],然而聘请外国专家不仅耗财,而且他们语言不通,更不了解中国地理。正如张謇所归纳:“借才异地,其困有三:糜财,一也;语言扞格,二也;不熟读吾国河流之历史地理,三也。是故以之为一时权宜计则可,以之为久远之计则不可”[3]。而国内人才又相当缺乏,即便是留学欧美毕业而归的学生也并不精通水利,于是亟需特立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培养水利专门人才。只有这样才是完成我国水利工程的长久之计。可以说培养水利人才也是张謇后半生花费的主要精力所在。
二、张謇培养水利人才之方法
(一)多类型和多层次相结合
张謇筹办了多类型、多层次的水利技术人才教育机构或学校。从类型上说,有测绘类、土木工科类、河海工程类等;从层次上讲,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1906年,通州师范学校附设测绘科,培养导淮测量人员;1908年附设土木工科,聘请了日本教师担任专业教师。1914年7月,为储备水利人才,张謇提出设立高等土木工科学校,先开河海工科专班。1915年正月,身为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的张謇,呈准中央政府,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开创了我国水利高等教育之先河。1915年8月,此时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已成立一学期,然而从全国层面来看,张謇已预见到该校的毕业生并不足以供各省之用,治水以测绘为先,于是希望各省迅速设立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储备治水人才。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可谓我国水利职业教育的开端。总之,张謇规划好了培养治水人才的蓝图,本着循序而渐进的办学原则,尽可能早地储备人才,待学生陆续毕业后,期望他们成为水利建设的有用之才,为全国水利服务。
(二)“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
针对水利人才培养,一方面张謇自己出国学习国外的教育模式,更是资助高材生留学深造,此为“走出去”。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张謇东游日本,专门考察日本的教育、实业等情况,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方法、实习场所和所用教材等,还有水利、纺织、银行等事业,考察的种种都令他大为震撼。另外,张謇在考察中了解到日本在明治初年派遣了500名留学生到欧洲学习实业,他们回国后都在所学专业领域工作,且后来大多数成了日本国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联想到中国国内留洋海外的学生大多选择政治、法律作为自己的专业,导致毕业后通水利和实业者寥寥无几,张謇觉得日本的这一做法特别值得学习。张謇提倡“普通重于专门,实业亟于明哲”等观点,逐渐得到世人响应,有志于学习实业的留学生也越来越多。张謇还资助当时在南通保坍会见习的学生宋希尚赴美国、欧洲留学、考察水利。另一方面张謇不仅引进国外水利专家作为教师培养国内学生,更是将学成后的高材生返聘回国内水利建设上来并予以重用,此为“引进来”。南通师范学校附设的土木工科中,张謇“专聘日本曾治河海之工师,分科教授”,河海工科专班中张謇也“延聘外国工师为之教习”等。另外,由于不满袁世凯复辟帝制,张謇请辞全国水利局总裁,之后他主要致力于南通保坍事业。曾受张謇资助出国的宋希尚在回国后的第二年,应张謇之邀担任南通保坍会经理,为南通水利事业服务。宋希尚后来也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张謇所办通州师范学校开始,就采用了将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师范学校是为小学提供师资力量,故学生不仅要学习算术、文法、理化等基础知识,亦要学习管理法并进行实习实训。职业院校为各项事业培养人才,更需注重实践技能,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特殊类学校中,为了使学生“受教育以自养”,不仅要教授他们口语、手语、书面语等基础知识,也要让其学习园艺、刺绣、裁缝等基本技能。
水利人才培养亦离不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该校的教育方针之一为“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4];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学校的教育方针之一则为“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两所学校的教育方针大体相同[5]。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的课表中除了国文、英文、数学、理化等基础课,也有力学、水力学、机械学、木工结构等专业课,更是设置了用器画、简易写生画、测量学及实习课等实践课。张謇经常教育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第四届毕业演说中他专门强调水利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重要作用。他说:“诸生在校数年,科学知识日就新异,然此为书籍上之研究,至实地作业,又重经验。诸生他日办事,当随时随地出以虚心:盖所见而是,固我之助;所见而非,亦我之助”[6]。意思是书本上的水利专业知识固然很重要,但是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亦要注重实际经验,在实践中虚心学习。另外,张謇也要求教师具备工程经验,学校经费必须先满足购置教学仪器,要“广储仪器,以供学生之实验”等。
(四)德、体、智相结合
水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张謇的德、体、智相结合思想首先体现在《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旨趣书》中。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三大教育方针为:“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一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一教授河海工程必须之学理技术,注意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7]。同时张謇还阐述了三者的关系,即“德立,体健,可以进言学术矣”[3]。德、体、智的排序由此而来。具体而言就是德为先、体次之、智最后,正如张謇所言“德,本也;才,末也”[3]“体质为精神所附丽,无健康之体质,自无奋发之精神,而道德学习举无所施”[3]。体育之所以在河海工程学校如此重要,更因为河海工程需要跋山涉水进行勘察测绘,若体质不好很难胜任。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张謇同样明确提出要培养“德、体、智”全面发展的人才,具体教育方针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相同,课表也仿照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特科课目,包括德育类如修身课,智育类如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课,体育类如体操及游戏课等。
三、张謇水利人才培养思想之传承与创新
(一)影响与传承
张謇培养水利人才的意义影响深远,首先在当时就有着实际影响。通州师范测绘科学制一年,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的第一批毕业生大部分就在通州测绘局工作,测绘了通州地方舆图,也有一部分在江淮水利测量局工作,实测了淮河水道地形图。其中孙支厦等9名优秀毕业生进入通州师范附设的土木工科继续学习一年,他们很快就能承担实践工作。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学制两年,从1917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到1927年并入第四中山大学为止,学校培养了水利和土木工程类学生共233人[2],在当时的导淮、河道整治等事业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另外,我国现代早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学者,如水利工程专家沈百先,水利专家、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开拓者汪胡桢,水利工程学家、我国现代水利科技事业的先驱须恺等,都是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培养的优秀水利人才。学校师生还支援了各地水利建设、参加了抗洪救灾,为中国的水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一生共创办了370多所学校,很多学校至今还沿用着当时的校训、传承着当时的教学理念等。如今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河海大学的前身就是张謇创办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学校几经合并与组建,最终于1985年恢复传统校名“河海大学”。学校始终以水利为特色培养学生,坚持务实重行的教育传统。其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传承了张謇对水利人才的培养要求:即对知识获取要实事求是,要有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实践操作要脚踏实地,要有创新的探索意识。张謇、黄炎培、许肇南等人作为河海大学的历史名人鼓舞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致力于全国水利事业,很多学生都成为全国各地水利战线和水电战线的技术骨干。
(二)发展与创新
张謇的教育思想在当代不断发展与创新,如弘扬张謇职教思想“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源于191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学校在传承张謇职教思想的同时,创新了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8]。而以“治水兴邦”为使命担当的河海大学,在秉承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自学辅导、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智识”这三点教学方针的基础上[9],进一步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贡献。学校还进一步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方式,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定制化培養留学生,同时培养能致力于海外工程企业的复合型人才。
2014年“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方针,也是新时代水利人才培养的根本遵循。在我国治水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与水利行业监管能力不足之间矛盾的重要时刻,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在传承和发展张謇水利人才培养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10]。一是要进一步构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水利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并在专业设置上进行优化调整,体现时代性、差异性和特色化;二是要进一步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项目,培养适合“走出去”的国际水利人才,拓宽“走出去”的含义;三是要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水利实践平台,及时更新理论知识和教学手段,同时强化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四是要在教育体系上进一步拓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国特色水利专门人才。
结语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近代中国,张謇创办教育以开启民智、救国强国;当代中国,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水利教育同样如此,人们在传承与发展张謇水利人才培养思想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创新,实现水利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张謇踏实的办事态度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之体现,鼓舞着人们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强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张謇.张謇全集:第一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须景昌.张謇与水利教育[J].江苏水利,2003(6):45-46+48.
[3]张謇.张謇全集(第四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4]钱自立.“河海精神”的内涵与弘扬[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88+94.
[5]张荣生.从科场魁元到学界泰斗——张謇兴教生涯考察[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4):121-130.
[6]安培.张謇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4):72-78.
[7]王军.张謇、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J].职大学报,2010(4):19-21+144.
[8]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掠影[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6):97.
[9]茅昌平,杨天,常孝廉.高校“三全育人”实践中地学专业的育人体系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20,39(4):32-35.
[10]林毅夫,付才辉.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阐释[J].社会科学文摘,2023(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