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本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教学

2024-05-17 07:00:41夏小雅
关键词:本土文化小学语文

夏小雅

摘要: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些优秀的文化流传至今,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水文化”作为都江堰特有的教育资源,是都江堰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来源之一,开发与之相关的课程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发展与水相关的文化精神和品格,丰富学生的知识,完善学生的人格。本文就以都江堰传说中的治水故事为例,探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将本土文化精神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融合。[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本土文化  治水故事  渗透融合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本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学生的心理认知还不完善,对于新事物十分好奇。但是,目前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诉求,这样就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无法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本土文化的内涵,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本土文化融入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以“走进治水故事,打开神奇大门”为例,我选取的这几篇传统的治水故事,既有历史事实的依据,也有神话故事中的神奇。这些故事是我们都江堰人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都江堰的孩子非常喜欢听大人讲这些故事。故事中蕴含的都江堰历史和文化,很好地浸润了学生们的心田;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和精神品质,深深地刻印在学生们的血液中,对学生们的人生有着非常好的激励作用。基于这些原因,我们选择这组都江堰特有的治水故事来进行学习。

认真研读这几篇故事后,我们发现故事中都有一个高大的主人公形象和一个凶恶的异兽形象。我首先引导学生读懂故事中的英雄形象,然后通过对比阅读故事中体现神奇的句子,让学生发现故事中夸张的秘密,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征服自然的梦想,最后学习劳动人民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塑造英雄,表达意愿。[2]

二、文本分析,聚焦本土文化

《李冰斗蛟》讲述了秦汉时期蜀地的故事。那时蜀地出现了蛟龙作怪,洪水泛滥,民不聊生。为了拯救当地百姓,帮助人们脱离苦海,李冰与蛟龙大斗,最终制伏作恶的蛟龙。从那以后,百姓安居乐业,百姓为了纪念李冰,为他修庙铸牛。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都江堰人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敢于征服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二郎擒孽龙》一文中,李冰的儿子李二郎了解到孽龙在当地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决定收服孽龙。二郎利用自己在能力和三尖两刃刀与孽龙打斗在一起,最终将孽龙牢牢地困在铁牢之中。至此,蜀地风调雨顺,百姓又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大禹治青城山》講述了大禹为民着想,来到青城山治服泥龙,并帮青城山栽下青竹,使人民又过上了安定生活的故事。这个故事表现了古代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征服大自然的雄心壮志。

阅读这组群文,学生能发现这些治水故事内容的神奇,人物具有超能力的特点;通过探究,明白治水故事常常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让英雄人物扎根在读者的心里,从而学习如何把故事写得生动具体。

三、本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

(一)情境创设:创设“都江堰故事”征文活动情境

开课之初,给学生创设“都江堰故事”征文活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上课之初了解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时间段,要完成的任务,即写好都江堰的传奇故事。

课前,学生通过预学完成了两个任务:梳理清楚了故事的脉络;搜集了相关资料。在这节课上将围绕“打开神奇的大门”这一议题完成三个任务:寻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学夸张之妙,开神奇大门;创传奇故事,颂英雄伟绩。课后,学生进行自由创编故事。征文获奖的学生将有机会将自己的作品展览在文化长廊中。

(二)任务一:寻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

活动一:寻治水英雄

1.播放“都江堰放水节视频”,初步感知都江堰水利工程。

2.梳理预学情况,总结本课教学核心问题,揭题。

活动二:读题目,识人物

1.了解三篇故事人物、主要事件。

2.对照评价量表,学习巧妙命题,自评。

活动三:初读,识事件

1.简要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比对表格,了解故事的创编结构。

为完成“寻治水英雄,探故事始末”这个任务,我设置了三个活动。都江堰的放水节源于2500多年前李冰父子治理蜀地水患。风云变幻,都江堰的治水故事讲述了上千年,一代又一代的治水人不遗余力,呕心沥血,才有了今天富饶的天府之国,也造就了都江堰璀璨的文化。本课从都江堰的放水节导入课文,带着学生了解都江堰的治水历史,初步感知都江堰水利工程。接着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借助表格梳理人物、故事的主要事件,从而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这一环节,学生们在课堂中学习巧妙命题的方法,了解这些传说故事的创编结构,为课后自由创编故事打好基础。

(三)任务二:学夸张之妙,开神奇大门

活动一:再读,识神奇

1.自主学习,勾画故事中感觉神奇的语句,体会神奇在哪里。

2.全班汇报交流,总结神奇。

活动二:精读,品夸张

1.从神奇的语句中,了解夸张的修辞手法。

2.小组合作学习以下内容。

(1)自主学习,思考这些句子怎样分类,为什么这样分。

(2)小组交流,统一意见,推选学生发言。

3.学习夸大“困难”的语句,感知夸张的作用。

(1)对比阅读,感受夸张之妙。

(2)看图片,说愿望。

(3)夸大困难,把故事编神奇。

4.学习夸大“能力”的语句,初步感受敢于牺牲、造福于民的英雄人物形象。

(1)观看视频,感受精彩的打斗画面。

(2)走进文本,发现表现人物超能力的写法。

(3)走进另外两篇故事,感受主人公的超能力。

5.学习夸大“工具”的语句,感受工具的神奇。

活动三:小结,悟品质

学生能够感悟英雄勇于征服大自然、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上一个任务中了解了这些故事都充满了神奇色彩后,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三篇故事,勾画自己感觉神奇的语句,并体会神奇之处,让学生从这些具体的语句中,感受到神奇的魅力。接着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把神奇写出来的,学习“夸张”手法,感知“夸张”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故事是通过主人公与异兽的打斗,夸大了主人公的超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敢于牺牲、造福于民的英雄人物。从而为后面创编故事做好铺垫。最后明确人们之所以要塑造这些无所不能的英雄,是表达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决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了解这些有关治水的传说故事,都是源于都江堰从古时候的水患不断,到今天的天府之国,这也是对千百年来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作出贡献的治水英雄的赞美与敬佩。

(四)任务三:创传奇故事,颂英雄伟绩

1.选择一个角度,学写夸张。

2.学生交流分享,根据评价量表自评、互评。

在完成前面的任务后,让学生根据“都江堰传奇故事”的习作评价量表,从今天学习的夸大困难、夸大能力、夸大工具三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学写夸张,完成创作。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都江堰传奇故事”征文活动为情境,确定了征文活动的三个阶段:学写传奇故事、创作传奇故事、评选展示传奇故事。在课前、课中、课后分别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最终达到认识都江堰本土的治水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了解他们勇于征服大自然、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教学目标。学生在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妙用夸张,写好都江堰故事,将都江堰的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结语:都江堰的李冰精神经过时间的沉淀,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独具特色的文化系统,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我立足于都江堰本土文化,聚焦都江堰“水文化”的“李冰精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将都江堰本土文化融合融入其中,巧妙合理地運用都江堰治水故事等优秀文化,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都江堰本土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德幸.谈谈都江堰水文化特色与李冰精神[J].四川水利,2019(6):153-158.

[2]王姝一.传统文化融入中学语文教学的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02):107-111.

猜你喜欢
本土文化小学语文
基于公益讲座在本土文化建设的创新模式探析
如何利用本土文化资源提升语文综合课的教学效果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33:34
管窥高中英语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21:30:21
反观中国电影本土化精神中的人性本真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22:38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