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玉霞
我从事教育工作 31 年,近来,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的课堂越来越“胖”了。
设计一节课,我们常常会思考这样的问题:素养目标如何得到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到实处?课程育人如何实现?真实问题情境如何创设?怎样凸显大单元教学设计理念?这节课的大概念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怎样教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课堂上“讲”多长时间才称为“以学定教”?学生举手回答多少个问题才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合作学习如何组织?怎样让数字化赋能课堂?评价语言如何更有激励性?练习是不是体现了“减负增效”?板书设计是否科学美观?实践性作业如何布置和评价?
这些问题重不重要?肯定重要,它們关乎新课标的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每一节课如果承担的功能太多,势必导致“多则惑”。
人们减肥是为了健康,课堂“减肥”是为了“智慧”。为此,我们学校提出了智慧课堂的主张,让教师为“发展思维和完善人格”而教。我们初步确定了智慧课堂的状态:学生勤思考、会表达、敢质疑、乐分享;教师善启发、抓核心、会调节、重反馈。
为了给课堂“瘦身”,我们还在备课上进行改良。比如,学校采取三种备课方式:第一种是个性备课,凸显教学风格;第二种是诚信备课,教学质量连续两年在年级前列,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可申请为教学导师,导师备课可用原来的备课本,在上面批画圈点即可。导师要带一位教学新秀,导师把节约出来的时间帮助教学新秀,实现双赢;第三种是“3+1+1”集智备课,“3”指的是公开课的 3 个名师教学课例,第一个“1”指的是主讲教师的教学设计,第二个“1”指的是同伴研讨后形成的课例。上学期的模范教研组可申请,每周由一位教师主讲一节公开课,一学期研发 16 个精品课例,其他课用电子备课即可。这种备课方式体现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避免了低效、重复的研究。
减肥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喊减肥的人很多,但真正成功者寥寥,因为它难在找到自我,贵在持之以恒。课堂“减肥”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