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文,大团结
——第一学段铸牢民族团结意识的教学建议

2024-05-17 14:36姜雅丽麦丽克依拜克日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4年4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交际意识

文|姜雅丽 麦丽克依·拜克日

统编教材中有多处体现铸牢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其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在学生成长成人、知识学习、品德树立中起到基础性奠定作用。教师准确地解读文本,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基于此,笔者深入挖掘统编教材,借助第一学段语文教学探析铸牢衢乌两地学生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的教学路径,真正让学生能够融情学文、融思习语、融礼于行,感悟民族团结的意义,强化民族团结的认同。

一、融情学文,在教材学习中培育五个认同

统编教材中具有丰富的民族团结内容,教师要深入地解读文本,充分挖掘、整理、分类统编教材中(本文以一、二年级为例)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将情境体验式学习作为主要途径,创设感染力较强的情境,把用文字表现的民族团结意义转变为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内容。

一上第一课《我上学了》,插图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国旗下,身着民族服饰的五十六个民族的小学生,配文有“我是中国人”“我是小学生”,在入学第一课便清晰定位了国家与学生的身份认知。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反复听读“我是中国人”,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爱国之情;借助课文插图,为学生搭建平台,用“我看到了___、我是___族人”等句式,通过说话练习,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通过观察书上的图画,对照图片和学校的升旗仪式,介绍五十六个民族、天安门和五星红旗有关知识等。通过多元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上《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场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傣族的文化习俗、节日庆典;而二下《神州谣》中“各民族,情谊深,齐奋发,共繁荣”以及课后“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巍巍中华、民族团结”等词句,是培养民族团结意识的好素材。

教学一上《春节童谣》、一下《端午粽》、二下《传统节日》《中国美食》时,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学习引导学生增进对节日庆典的了解,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二上第六单元《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刘胡兰》的学习,可以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等。教学中,可以将“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故事”作为单元学习任务,设计“学当小小解说员”任务情境,通过多形式朗读,让学生感受革命先辈心系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并由衷产生敬意,体会革命传统文化蕴含着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还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合理想象,借助“合作学讲”的支架,通过同伴合作、角色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搭建故事讲述的支架,引导学生在学伴的帮助下,借助关键词句清楚地讲述革命先辈的英雄故事,培养认真倾听、乐于表达和热爱阅读的习惯。

二下《太空趣事》等典型事例的介绍,是培育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的铺垫。教学中,可通过让学生体验当前生活的便利,对比太空生活的不容易,加强学生对太空生活“有趣”的理解。同时,为了更好地体会太空生活的乐趣,可以补充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在太空生活的视频,让学生在丰富地猜想、七嘴八舌地表达后,得到视觉上的满足,从而触动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整体课程主体内容,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构建情境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坚定“五个认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融思习语,在语言实践中夯实意识基础

统编教材从汉语拼音、识字写字、查字典、课文、口语交际、写话等内容入手,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与文化认同进行关联,让学生从内心欣赏、认同不同民族的文化,为实现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打下良好的认知基础。

二下《“贝”的故事》讲到了“贝”字的甲骨文形式、古代使用贝壳的用途及用“贝”做偏旁的字,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和好奇心。结合本单元《神州谣》《传统节日》《中国美食》以及口语交际《长大以后做什么》等内容,教师可以创设“我的传统文化之旅”主题情境,带领学生畅游神州,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传统美食和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识字学词,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二年级共设置了16 次口语交际内容,突出了交际功能,体现了对交际能力和交际习惯培养的重视。一、二年级重在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遵守交际规则,致力于培养有礼貌的交际者。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与其他学科融合,丰富训练途径。如一上《我们做朋友》,就可以与《新朋友,新伙伴》(《品德与生活》)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找朋友”游戏进行自我介绍,将交际要求“看着对方的眼睛,态度真诚”,作为游戏规则进行训练。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协调其他科任老师,在近一段时间里,将“看着对方的眼睛”作为小组交流、课堂发言的重点要求。

教师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口语交际实践活动。教学《打电话》后,鼓励学生主动与其他民族学生打电话。在《听故事,讲故事》教学后,借助“空中论语课堂”的电台节目,可以让两地孩子轮流讲故事,在真实的交流中提升能力。

三、融礼于行,在综合实践中强化民族认同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助统编教材设计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地将“爱国心、民族情”根植于师生心中。

如衢乌两地的友好学校就结合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在3 月学雷锋月设计了“衢乌携手一家亲,共建民族团结林”的主题活动。3 月,衢州的教师带着语文课走进乌什小学,带着乌什小学的孩子和衢州的孩子同上一节课,借助课文,通过识雷锋、读雷锋、讲雷锋、学雷锋等活动,创作了《雷锋小报》,开展了“劳动献爱心”“爱心义卖”等活动,为乌什小学捐赠了一片杏树林。

还可以借助一下《我多想去看看》、二上《葡萄沟》这两篇课文,开展两地孩子同上一节课的活动,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家乡。衢州的教师还尝试带着介绍家乡的课走进乌什小学,让乌什小学的孩子跟着老师跨越千里,实现了“我多想去看看”的梦想,也让衢州的小朋友尝到了吐鲁番的各色葡萄干。

一堂民族英雄课、一首《乌什,我向你走来》原创的民族团结歌、一次次两地孩子的“空中课堂”、一场场民族团结的共建活动……每个学期让两地学生通过这样的践行方式,去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本质,在活动中明礼、学礼、行礼,真正将民族团结的情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交际意识
情景交际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民族团结之歌
交际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