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凤凰学校 张 洁
《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强调了德育的重要性,这一政策为德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将德育和音乐教育相结合能够改进艺术形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但是在现阶段音乐学科育人过程中还存在教材内容利用不充分、音乐实践活动单一化、缺少现代化教学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音乐学科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小学需要重视音乐育人的功能,积极改进音乐学科发展方式和策略,提高音乐育人的效果。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中音乐学科育人途径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还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音乐学科在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音乐合作演出,学生需要学会倾听、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这是音乐合作的基础,也是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合唱、乐队表演或音乐剧中,学生需要密切协作,共同完成演出任务,音乐活动中的共同努力和成功体验能够深化学生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增强集体观念。
音乐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中小学音乐教育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和感受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观。例如教师在音乐课上教授《我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具有浓郁爱国主义色彩的歌曲,不仅能增加学生的音乐知识,更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这些歌曲的教学和演唱是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爱国教育(德育)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音乐是一种强有力的情感表达媒介,它能深入人心触动学生的情感世界,这是因为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表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认知各种复杂的情感。例如,学习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中的悲伤和坚强,也能引导他们思考作曲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世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促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有效提高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情感应对能力和关怀他人的意识。
音乐教育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音乐学科的学习不仅局限于音乐本身,它与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相交融。例如,学习中国民族音乐能让学生了解各地民族音乐的特色,还能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
音乐教育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触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和特点,还能够了解音乐与文化、历史的紧密联系。例如,学习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这一时期的艺术特点和社会背景,而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则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此外,通过研究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学生不仅能了解各个创作者的独特风格,还能够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由此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音乐学科的运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音乐不仅是技能的学习,更是情感和思维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表达和道德素养。例如,通过学习具有强烈情感表达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学习到如何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情感。音乐学科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记忆力,这些技能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进而获得全面发展的能力。
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包含着诸多德育元素,但是这些德育元素没有得到有效挖掘,导致德育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音乐教材中的部分德育元素被忽视。部分中小学教师忽视了德育歌曲自身的价值,也忽视了音乐知识的讲授,导致教材中原本可以被利用的德育元素被忽略。例如在教授民族类歌曲时,只是简单地对歌曲内容进行讲授,忽视了学生民族情怀的培养。第二,音乐教材中的德育知识未得到充分挖掘。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对歌曲的文化背景、创造背景、音乐家的生平事迹进行挖掘,忽视了音乐作品内涵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深入体会音乐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音乐实践活动单一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音乐学科的实践活动单一。当前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实践活动主要为课堂内的歌唱或者乐曲欣赏,此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但是这些活动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并且在形式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枯燥,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也影响了音乐学科德育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二,音乐学科的实践活动缺少创新性和趣味性。部分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延续了传统设计理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将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其中,缺乏新颖性,活动整体质量较低。同时部分中小学教师没有考虑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忽视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没有遵循学生不同发展阶段身心的规律。
现代化技术是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部分中小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少对现代化技术的运用,忽视了多媒体、网络、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难以为实际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生动、高效的方式。缺少现代化教学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部分音乐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技术认知欠缺。部分教师秉承着原有教学观念,认为音乐是艺术学科,不需要融入现代化教学技术,因而忽视了翻转课堂、多媒体教学等环节的重要性,造成现代化教学技术在音乐学科育人中的价值难以有效发挥。第二,现代化技术使用不充分。虽然有部分中小学教师开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使用现代化设备,但是这些技术的使用还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对技术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部分教师可能只是采用简单的播放音频、视频或者利用在线平台发布一些知识问答的方式,而忽视了这些现代化技术中蕴含的互动性、实时性功能。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渗透德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深入解析教材,拓展德育内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来进行德育工作,可以作为德育元素来向学生进行讲授,例如民族精神、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等内容,中小学教师可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并设计一定的练习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德育知识。例如:中小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每周一升国旗的过程中,全体合唱国歌,也可以定期举办爱国歌曲的比赛,以此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爱国意识。
第二,渗透德育内容,注重课堂质量。中小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要让德育知识贯穿始终,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唱完国歌以后,向学生细致讲解国歌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讲述国歌的创作年代以及和国歌相关的故事,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授民族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此方法,重点向学生介绍音乐中包含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神内涵,带领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小学教师在渗透德育内容过程中,可以选择教唱、合唱、齐唱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反复歌唱体悟其中的情感。
第三,提升德育意识,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的德育理论,积极了解德育动态,关注德育相关政策;需要定期参与培训和学习,多参与德育相关的讲座,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德育教学模式,深化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德育实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利用多媒体资源,制作精美课件。中小学教师可以寓教于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可以利用动画、短片、电影、电视剧中的音乐来吸引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接受到品德教育。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资源时,需要从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兴趣为准,应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到教育。同时在制作精美课件过程中,还可以设置“听曲识歌”活动环节,让学生听歌曲片段,并猜测歌曲名称。
第二,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利用网络平台互动。在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技术过程中,不可全盘否定传统教育的作用,应汲取传统教育中的优秀部分,并将其与新的方法和手段相结合,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提高德育工作的整体质量。在此过程中,中小学校还可以建立德育网站和社交平台等,将音乐与德育相结合的优秀内容发布在平台上,以供教师和学生进行学习,扩展学生的德育学习途径,并且可以将德育资讯、文章、视频等内容发布在网络平台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中小学教师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互动游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可以举行歌曲竞赛活动,让学生辨别每一首歌曲中蕴含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第三,运用网络资源,编创德育音乐。中小学教师应采取策略引导学生在网上寻找与德育相关的学习资源,例如:可以在德育相关网站与论坛上寻找适合学生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实践能力,并且可以鼓励学生编创德育歌曲,使学生在编创和练习的过程中增加亲身体验感,进而增强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学生编创的歌曲,教师要进行严格的把关,需要多次进行指导,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分享和传播。
开展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丰富德育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结合学生特长,设计德育教学。每一位学生擅长的音乐歌曲类型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特长来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应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教师在选择德育教学形式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感陶冶法或者实践锻炼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责任感;教师应引导学生加强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可以设计一定的分组合作和团队比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
第二,创新活动形式,提供专业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引用新媒体和新技术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学生特征寻找创新点;可以进行跨界融合和跨领域合作,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电影等形式相结合,更新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体验方式;还可以与不同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合作,共同推广音乐活动,提高本校音乐课程的整体水平。中小学教师在进行专业指导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德育目标,提高专业化指导水平,例如在学生进行合唱过程中可以强调集体主义的重要性,在器乐合奏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此外,教师在提高专业指导水平时,可以与同行进行交流,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探讨音乐学科的教学问题;还可以深入了解音乐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并反思自己的实际教学,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积极进行改进。第三,建立德育评价机制,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师在检验音乐教学效果时,可以从参与度、满意度、知识性、综合性等方面入手设计评价机制,通过对评价机制结果的分析来及时调整音乐课程的活动方案。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观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对德育效果进行整体分析。
综上所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音乐学科育人途径的探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中小学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同时还要重视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积极将德育内容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由此才能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