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患者实施系统化康复方案对肢体运动功能和自护能力的影响

2024-05-16 15:28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系统化肢体脑梗死

赵 霞

(丹东市振兴区医院神经内科,辽宁 丹东 118000)

脑梗死是脑部缺氧致使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血栓、血管被异物阻塞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使患者脑部血管狭窄,脑组织因此供血不足而坏死,常发于老年群体,而且随着老龄化加剧,发病率呈不断攀升的趋势,脑梗死还具有较高病死率及致残率。 脑梗死一旦患病,发展迅速且危重,脑梗死患者的脑部供养不足,经过医生积极抢救后,仍可遗留较多的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多为瘫痪、失语、感觉障碍及认识障碍等,外加并发症较多、脑神经受损及脑软化等病症。 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后,肢体不受大脑神经控制及支配,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产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也难以自理, 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 所以临床上对于脑梗死患者需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康复方案, 来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及自护能力。 相关研究指出,对脑梗死患者越早实施康复方案,患者的康复效果越显著,系统化康复方案是一种科学化、规范化,更符合患者康复需求的方案策略的方法,利于患者康复[2]。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08 例脑梗死患者为对象, 探究系统化康复方案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及自护能力的影响。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 年3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108 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4)和研究组(n=54)。 纳入标准:(1)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3];(2)经MRI 或CT 确诊;(3)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者;(4)自愿参与且对本研究知情者;(5)生命体征平稳者。 排除标准:(1)患免疫相关疾病者;(2)脾、肺功能障碍者;(3)患精神相关疾病者;(4)肢体呈现畸形者;(5)患心脏相关疾病者。研究组男26 例,女28 例;年龄29~65 岁,平均年龄(52.68±3.17)岁;文化水平为小学11 例,中学30例,大学13例;患病情况为脑血栓22 例,脑栓塞15 例,左侧偏瘫10 例,右侧偏瘫7 例。 对照组男25 例,女29 例;年龄27~63 岁,平均年龄(51.17±3.26)岁;文化水平为小学12 例,中学32 例,大学10 例;患病情况为脑血栓21 例,脑栓塞14 例,左侧偏瘫13 例,右侧偏瘫6 例。 2 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获得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方案, 对患者家属进行入院宣讲,告知脑梗死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交流, 通过交流充分掌握患者的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及性格等个人情况;持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积极给予心理状态干预,帮助患者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鼓励患者,同时告知患者家属时刻给予关心及鼓励,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指导患者用药,实施病情监控,给予患者合理科学的饮食指导,指导患者实施举臀和抬腿等训练。

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方案基础上实施系统化康复方案。 (1)建立系统化康复方案小组:护士长为组长,成员含1 名神经内科主治医师、4 名具有5 年神经科相关疾病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 其中护士长主要工作为安排每位成员的护理工作, 同时监督小组人员实施干预过程的工作情况,保持护理规范性,明确职责。 进行脑梗死疾病、系统化康复方案相关知识、并发症处理及预防等知识的系统培训。 所有成员必须通过岗前疾病护理知识等培训的相关考核后方能参与护理工作, 组内成员共同干预脑梗死患者康复方案的制定, 同时患者所有的康复方案需经过小组讨论通过后方可实施。 (2)认知康复训练:对于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早期让患者聆听舒缓优美的音乐,指导患者家属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刺激患者听觉神经以加快患者苏醒。 康复中期对患者实施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等相关训练。 康复后期对患者的记忆力、注意力和思维等方面加强训练,促使患者灵活使用生活技巧。 (3)运动干预:护理人员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后, 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运动康复计划。 在小组人员指导下,患者进行上肢腕指关节活动训练、肩关节来回屈伸训练等被动功能的康复运动; 同时指导和协助患者坐、走及卧等行为的练习,练习强度保持适度,时间逐渐增加,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协助患者进行简易的日常行为锻炼,如洗漱、穿衣等简单动作,让患者能逐渐具备生活自理的状态。 接着,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微细化训练,前臂顺时针旋转运动、腕关节逆时针旋转训练等辅助功能的康复运动。 最后,指导患者适当的负重运动,以及主动功能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调节训练强度和运动量。 (4)按摩干预:若患者无法下床行走,则协助患者保持舒服的体位,避免肢体对患者产生压迫感,保持患者肢体的功能。 协助患者适时改变体位,同时对患者的关节及肢体实施按摩,机体内的血液保持循环状态,避免患者发生肌腱萎缩。 选择患者的手指、手背、前臂及肩部等部位,进行向心性按摩,严格按照由慢到快、由轻到重及由浅到深的原则,2 次/天,20 分钟/次。 实施按摩时,保持适度的力度和强度,保持一个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逐步提高按摩的强度及时间,避免患者疲劳。 (5)心理干预:早期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整个过程、治疗的重要性、治疗的目标,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 嘱咐患者家属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真实想法,耐心解决患者和家属的疑惑, 全面分析患者的真实的心理情绪变化, 使用合适的道德话术及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心理安慰、倾心交谈及心理疏导,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增强自信心,确保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情。

1.3 评价指标

(1)运动功能:干预前后,使用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4]评估患者的运动功能,其中下肢功能总分34 分,上肢功能总分66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运动功能越佳。

(2)自护能力:干预前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5]评估患者自护能力情况,该量表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健康知识水平及自我责任感4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自护能力越强。

(3)生活质量:干预前后,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情况,该量表包括心理功能、社会功能、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 个维度,每项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肢体功能评分、自护能力量表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肢体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2 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 组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

表1 2 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aP<0.05。

?

2.2 2 组ESCA 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2 组ESCA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的ESCA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脑梗死患者ESCA 评分情况比较(,分)

表2 2 组脑梗死患者ESCA 评分情况比较(,分)

?

2.3 2 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比较

干预前,2 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GQOLI-74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脑梗死患者GQOLI-74 评分情况比较(,分)

表3 2 组脑梗死患者GQOLI-74 评分情况比较(,分)

?

3 讨论

脑梗死患病群体多集中于年龄为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 此类患病群体多伴随高血压、 糖尿病等, 主要是由于患者脑部供血不足致使脑部出现缺氧缺血而坏死情况, 引发血栓或粥样硬化等致使管腔闭塞或狭窄,属于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普遍会出现左右瘫、无法正常沟通、感知错失等障碍,且常伴随多种慢性病、功能性障碍[7-10]。 目前,脑梗死的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的趋势, 病死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偏瘫属脑梗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对患者工作、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且给患者心理和生理给予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外,就如何提高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有效恢复, 提高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已成医学界关注的热点[11-12]。

虽然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脑梗死患者病死率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大部分患者都存在肢体运动功能缺陷,脑梗死发病率仍然较高,且部分患者生活无法自理,如常规的洗脸、刷牙、穿衣等生活行为均无法完成, 常规的康复干预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真实需求,不但延长患者住院机体恢复的时间,患者依赖性也随即增强,还提高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逐渐消磨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13-14]。 康复干预对于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恢复语言功能与运动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可是肢体功能较为复杂,常规康复干预无法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15]。 相关研究指出,系统化康复方案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特点为基准,同时详细了解患者病情,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科学性的运动康复计划,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6]。

本研究中将系统性康复方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经研究分析显示,干预后,2 组患者下肢、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 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系统化康复方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脑梗死患者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产生严重的影响,而系统性康复方案一方面进行心理干预, 另一方面进行肢体功能康复干预,通过实施有效、科学的心理干预, 让脑梗死患者正确积极认识疾病与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性, 并起到提高患者干预过程中依从性及配合度;同时通过实施系统化肢体功能康复干预,指导患者通过多种刺激途径对运动通路上的神经元进行刺激,起到调节神经兴奋性效果,从而加快运动输出的康复。 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结构具有不同程度的可塑和重组性, 系统性康复方案通过抑制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 促进脑细胞与脑神经重组与重建,并通过有效关节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中枢神经能有效控制运动神经元, 进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脑梗死后患者的神经元受损,有效的康复训练可增强神经细胞的活性, 从而中枢神经系统开辟出运动皮质与前角细胞的新通路, 进一步有效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另外经过干预后,研究组的ESCA、GQOLI-74 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患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这是降低患者自理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治疗脑梗死患者时如何有效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成为主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研究结果提示,系统化康复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自护功能及生活质量水平。 系统化康复方案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运动康复训练及按摩康复训练,刺激四肢相关穴位,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关节灵敏度,加快动作技巧的康复。系统性康复方案重视早期康复干预及出院后的延续干预,能够确保脑梗死患者干预的延续性。 且通过辅助主动简易运动、被动运动逐步向主动运动过渡,起到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指导患者进行手指微细化训练,前臂顺时针旋转运动、腕关节逆时针旋转训练等辅助功能的康复运动, 此过程患者由于逐渐恢复肢体运功功能, 对康复的信心逐渐增强,进而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有效恢复。 系统性康复常规干预可以给予脑梗死患者科学化、 规划化的康复干预措施, 从而弥补方案存在盲目性及随意性的缺陷,达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目的。 该康复方案通过认知功能训练与心理干预, 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提高患者参与护理治疗的意愿和积极性,从而确保康复进程的顺利推进。 早期耐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的整个过程、 治疗的重要性、治疗的目标,可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外加患者肢体运功功能逐渐改善, 自护能力及日常生活自我管理能力也开始逐步恢复,从而显著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系统化康复方案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自护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但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参与研究的患者数有限,结果可能存在偏倚;且临床结果的观察时效较短。 后续研究中需增加研究基数,实施不定期电话回访等措施。

猜你喜欢
系统化肢体脑梗死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VSD在创伤后肢体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