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4-05-16 15:28张忠爽
中国伤残医学 2024年5期
关键词:根钉椎弓节段

张忠爽

(山东省桓台县中医院,山东 桓台 256400)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大大加快了生活节奏。 然而很多外在因素,比如交通事故、高楼坠落、打架等,会造成患者的脊柱骨折,一般来说,如果不及时治疗,脊柱骨折会导致脊髓损伤。 脊柱骨折为十分常见的骨骼创伤,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出行方式的改变,使得脊柱骨折的发生率逐年提升[1]。 患者的脊柱因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可出现移位、压迫、狭窄等情况,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伤,对患者未来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 目前,临床上对脊柱骨折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 通过手术可将患者的骨折部位复位, 同时解除患者椎管内的压迫,使得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脊柱骨折治疗手术,但该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高,在恢复期会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也容易造成脊柱僵硬,治疗后容易出现一些影响患者预后的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2]。 脊柱骨折是临床中常见一种骨折类型,多伴随脊髓神经损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很可能会造成瘫痪等严重的后遗症。 临床中常规的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因治疗风险较大、远期效果差等原因逐渐不被接受。 随着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的出现,其在恢复神经功能、解除脊髓神经压迫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本文为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本研究选取2017 年7 月—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72例脊柱骨折患者为对象,进行对比分析。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72 例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 组,对照组36 例,研究组36例。 对照组中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3~65 岁,平均年龄(45.5±5.5)岁;骨折原因:交通事故17 例,高空跌落9 例,其他损失10 例;研究组中男18 例,女18例;年龄22~67 岁,平均年龄(46.0±6.0)岁;骨折原因: 交通事故15 例, 高空跌落10 例, 其他损失11例。 2 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X 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符合《骨科疾病诊断标准》中脊柱骨折的诊断标准;未在本次治疗以前进行过其余治疗方案; 所有患者都是第一次脊柱骨折的患者; 通过拍摄正侧位包括下胸椎,针对部分复杂病情选择加拍斜位片;患者病情均符合短节段椎弓根钉适应证; 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存在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存在恶性疾病导致预期寿命不超过1 年的患者; 存在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存在创伤性复合骨折的患者;存在脊柱呈爆裂性骨折的患者;存在心、肝、肾等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既往精神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存在血栓病症的患者;不符合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不接受本研究的患者;存在未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取患者俯卧位后实施全麻,切口中心为受伤的椎体,使双侧椎板及关节突外缘充分暴露,C 型臂X 线引导下将椎弓根螺钉拧入, 冲洗缝合切口后常规留置引流管。

研究组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 取患者俯卧位后实施全麻,切口中心为受伤的椎体,实施正中入路,使伤椎及邻近椎体后充分暴露,定位伤椎后经伤椎选取合适的椎弓根螺钉置入, 复位扭曲的脊柱,冲洗缝合切口后常规留置引流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科学的康复指导锻炼。

所有患者在术后均采用相同的预后处理措施,在常规性的预后措施上进行进一步的防护, 包括预防感染、消除神经水肿等,其中有神经症状者需要进行营养神经处理; 同时针对不同患者术后的具体病情, 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根据换着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1.4 评价指标

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切口长度。

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分别在术前、术后12 个月行X 线片拍摄, 记录伤椎前缘高度、Cobb 角的影像学参数。

疼痛评分: 对2 组患者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分,在纸上划一条10 cm 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让患者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疼痛的程度。 其中0 分为无痛;其中<3 分为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其中4~6 分为疼痛并影响睡眠,但在忍受范围内;其中7~10 分为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3]。

神经功能:对2 组患者均采用ASIA 脊髓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分,分为A、B、C、D、E 五级。 A:完全性损伤、且骶段S4~S5未保留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B:不完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包括骶段S4~S5神经功能存在, 但不存在运动功能;C: 不完全损伤, 但神经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50%以上的关键肌肌力未超过3 级;D:不完全损伤,神经平面以下及运动功能部分被保留,50%以上的关键肌肌力超过3 级;E: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没有脊髓损伤。对比2 组ASIA 脊髓神经功能分级的改善率。

并发症: 对2 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其中包括感染、固定不稳定、神经损伤等多种并发症,并将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量表(EORTC QLQ-C30) 对2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QLQC30 包括5 个方面的30 个项目, 对每个维度的分数进行评分, 将粗略分数转换为0 到100 线性量表的标准分数, 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就疾病对患者的经济影响而言,得分越高,表示经济影响越小[4]。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8.0 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表1 2 组手术指标对比()

?

2.2 2 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 角小于对照组(P<0.05)。 见表2。

表2 2 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表2 2 组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 角对比()

?

2.3 2 组疼痛评分对比

治疗前,2 组疼痛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2 组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3 2 组疼痛评分对比(,分)

?

2.4 2 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对比

治疗前,2 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2 组神经功能改善率对比(n,%)

2.5 2 组并发症总概率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5。

表5 2 组并发症总概率对比(n,%)

2.6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研究组功能维度、症状维度、总健康状况、单项问题、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6。

表6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表6 2 组生活质量对比()

?

3 讨论

脊柱骨折属于骨科诊治范畴, 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特点, 多见于青壮年男性与56~60 岁的中老年人群。 脊柱骨折是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较为多见的骨创伤,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 脊柱骨折是常见的脊柱损伤病症, 其发生是由于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引起脊柱骨移位、压迫等现象,不仅会带给患者巨大的生理性痛疼, 而且还会对其神经功能造成损伤,具有恢复时间长、治愈难度高的特点[6]。 脊柱骨折常出现脊柱序列改变,椎体移位,椎管不同程度的压迫、狭窄,若骨折椎体发生移位及椎管内压迫,可伴有脊髓神经损伤。 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脊柱骨折,手术的主要目的为复位骨折、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解除椎管内压迫,从而使受损脊椎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后路长节段手术治疗,不但手术创伤大,且相邻多个正常椎体及椎间隙被固定,造成脊柱僵直,固定正常节段丧失活动范围, 取出内固定后可能存在固定节段间盘退变等情况[7]。 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脊柱骨折常用的术式,但该手术容易产生悬挂效应、平行四边形效应,不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骨科手术逐渐向着创伤小、恢复快、有利于功能重建的方向发展。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是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术式, 其作用原理是将伤椎置钉作为复位的支点, 使其形成比较稳固的三角固定,进而可为骨折椎提供向前的推力,实现骨折复位的同时可避免对正常椎间盘组织造成的损伤,进而可在短时间内解除椎管间的压迫,减少对脊髓神经的进一步损伤。 同时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能够增加抗轴向旋转力、抗屈力及轴向承载力,有效纠正骨折椎体水平移位、后凸畸形的现象,最终实现重建、稳定脊柱的力学结构。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椎体骨折临床效果佳, 其具有创伤性小,稳定性好,术后松动率也较低的特点[8]。 相关研究学者通过手术复位内固定,向骨折椎体进行植骨,进而填充椎体内残留的空隙, 椎弓根具有较强的力学优势,稳定性高,融合性也较好,可满足脊柱生物力学,更好地矫正脊柱损伤。 脊柱骨折典型症状有手上局部疼痛、颈部活动障碍、腰背部肌肉痉挛等,可降低患者生存质量。 跨伤锥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式,虽然可将脊椎复位,但手术远期会有矫正度丢失、固定松动的现象[9]。 经伤锥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是一种临床普遍认可且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较小、置钉准确率较高、固定节段较少、术后恢复较快的优势,可有效地矫正脊柱畸形,减少对周围韧带组织的损伤, 增加固定的稳定性预后较好[10]。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 角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 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总概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功能维度、症状维度、总健康状况、单项问题、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是建立在后路长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之上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其具有创伤小、融合性好、稳定性强、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 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脊柱骨折的效果较好, 是因为短节段椎弓根固定术相比后路长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术固定节段少,运动节段保留较多,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活动度, 且术中置钉可建立较优的三点固定,可对伤椎形成一个向前的推力,在复位骨折的同时也降低了内固定系统的悬挂效应, 减小了Cobb角,规避了脊柱后凸畸形,能更有效地稳定脊柱,可恢复脊柱正常解剖结构,恢复椎体前缘高度,快速解除椎管内压迫, 更有利于促进受损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11]。通过植骨来填充患者椎体内因创伤而产生的空隙,可提高椎弓的力学优势,更好地矫正患者的脊柱变形与创伤,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12]。 但是本次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观察的指标、样本等数据较少,因此后期的研究中应加大观察样本、指标等,从而能够获取更准确的实验结果。

综上所述,脊柱骨折的治疗当中,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量低的优势,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及重建,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根钉椎弓节段
顶进节段法最终接头底部滑行系统综合研究
后路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效果观察
探讨经皮微创与开放式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浅议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护理
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联合活血祛瘀汤治疗胸腰椎骨折134例
桥梁预制节段拼装施工技术发展概述
预制节段拼装桥墩研究进展
预制节段拼装梁桥上部结构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