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模式在突破初中语文教学困境中的应用

2024-05-16 08:01:31杨先勇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生活化初中语文文本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教材编辑和内容设定都集中向生活实际靠拢,意在以贴近实际生活引发学生共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灵活迁移运用知识。为此,教师实施生活化教学,突破语文教学困境,成为培育学生的最佳方式。本文从语文教学困境入手,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一些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希望助力初中语文教学走出困境,为教育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学困境 生活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34

当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各阶段各学科教学的重要基础,语文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通过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语文课堂生活化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教师在开展生活化教学时会遇到各种问题,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很难将语文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初中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积累更多语文知识既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所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初中语文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初中语文教材生活化教学改革,充分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以实现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培养。

一、语文教学困境

1.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分离

在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内容完整度和教学任务完成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留给学生自主思考与理解的时间较少,文本中复杂的情感来不及让学生品味,这样的课堂很难让学生感受到文本美、文学美,进而将影响学生对生活美的体悟。

以《社戏》为例,首先,文章题目对学生而言就是陌生的,至于文中出现的“铁头、小旦、老旦”等术语名词对于学生而言更是难以理解,对“多半是专到戏台下来吃糕饼、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简直可以算白地”的意思也无法理解,更别说领悟作者为什么要写《社戏》这篇文章以及想要借《社戏》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陌生造成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疏离,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

2.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求分离

在很多教师看来,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因而认为学生对从生活演变而来的知识有一定理解能力,所以习惯以自己的认知实施教学,习惯关注自己认为的难点,习惯按照“考什么”就“教什么”逻辑,实施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难以体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历经了怎样的曲折,难以发现学生面临的学习困境,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只是以推进教学活动为目的。一旦忽视学生的真实需求,不能给予学生支持,很容易影响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

例如,《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这几篇文章主要以自然界的动植物为描写对象,文本主题都指向“时间、岁月”,学习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懂得时间珍貴,并掌握写作顺序。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过于强调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理解文本抒发的情感,这种教学的方式终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3.学科素养脱离教学课堂

语文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让学生品味语文文辞之美,更要利用其人文性特点,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质以及关键学习能力。受应试教育影响,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重工具轻人文问题仍然存在。

比如,《时间的脚印》这篇文章具有清晰的写作逻辑,对于学生的写作而言是很好的写作模板。在教学中,若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掌握写作结构、描写方式,而忽视学生对文章寓意内涵的体悟,最终的教学将流于形式,即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无创新地照搬、套用,理解千篇一律,内容空洞乏味,不仅会影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作用,更会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1.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重知识轻实践、重讲倾听理念,导致学生习惯“你讲我听”的学习模式,很难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学习效率自然不高。生活化教学形式将生动精彩的生活内容融入理论知识中,创新教学形式,将生活中的趣事趣闻展现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生活的丰富多彩,使得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提高课堂的活跃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讲解中,感受语文学科的魅力,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取得更大进步。

2.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依照教材内容完成教学,教学资料较少,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生活化教学通过引入更多与语文知识相关的生活内容,可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吸引学生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桥梁,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联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语文教材以外的知识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能够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多样化,实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基于生活化教学突破教学困境

教师认知、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三大因素是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的关键,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带来一定难度。随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理念在当前教育改革中受到广泛关注,以下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以生活化教学方式,从素材选择、情境创建、方式创建、加强体验四方面分析如何突破语文教学困境。

1.从现实生活出发,重构语文内容

生活是一切知识的发源地,是作者创作灵感的来源。学生若细心观察可发现,初中语文教材大多内容都以生活为参照,且以当时的生活环境为背景。文本内容虽然立足生活,但被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大多是经过时间甄选的经典作品,“文本中的生活”非当前现实生活。但作为考核内容、作为学生学习运用工具,教师需要借助这些“以往生活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学习经验,提高思维认知。文本生活虽非现实生活,但依然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关联,这为教师创建生活化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支撑。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思考其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之处,进而从现实生活入手,选定对象并基于文本表达情感,重构教学语境,帮助学生品味语言内涵,读懂作者之意,获得情感认同,思维发展。

例如,《社戏》一文借传统民俗,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回忆和眷恋之情。时间流逝,“社戏”这种民俗表演形式逐渐消失,若教师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告知学生,传统民俗活动主要用来欢庆民俗节日,主要形式是表演戏曲。这种方式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也会影响学生对作者借“社戏”回忆童年之情的体悟。为此,在设计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设定这样一个情境:在我们的生活中,在遇到重大节日或者需要纪念节日时,总会进行一些表演性活动,如赏月、花灯等。大家是否了解以往人们是怎样庆祝或者纪念重要节日呢?教师通过此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并促使学生展开联想,为学生体悟作者借“社戏”怀念童年情感体悟奠定基础。这时,教师以自己儿时参与或者见过的类似活动为例,与学生一起回顾儿时趣事,并由此引入对“社戏”基本词义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创作背景。在生活素材的引入下,教师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对学生的思考方式进行启发,使学生准确把握学习主题,增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情感体悟。

2.创建生活情境,解决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脱离问题

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构建生活化情境是达成这一目的,并使语文教学脱离内容与学生情感分离困境的有效措施。为使情境能够将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并促使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与学生实际需求脱离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此问题,教师必须改变以自己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采用生活化教育方式是以学生的认知角度引导学生学习,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角度给予学生帮助。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的生活,从实际出发,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情境再现,帮助学生更快进入课堂学习与知识探究中,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情境中,在熟悉的情境里提升知识感悟,强化内容理解。

生活化情境创建要把握立足学生、关联生活且围绕内容的原则。以《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文章通过对壶口瀑布雨季枯水季节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黄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借此赞颂了具有同样伟大品质的杰出人物。在教学中,教师仅依靠阅读形式难以让学生体悟出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为此,教师可通过信息化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影片或者是展示相关图片,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在播放展示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语言互动的方式询问学生:“环境遭到破坏后,我们经常会面临一些极端天气。如近年来出现的暴雨,面对从天而泻的暴雨,你能想到哪些词?”此时,学生会展开小声议论和交流,在学生总结出“倾盆而下、气势磅礴”等词语时,教师再用生活中的暴雨倾盆而下与教材中瀑布之水湍急而下的图片进行对比,比较分析哪个气势更庞大。以此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读出气势磅礴、险象环生之感。这样的教学引入从学生对气势磅礴的理解和认知入手,以生活中的原有景象为媒介,引领学生重新认知气势磅礴之意,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句式的理解。

3.开展生活实践,解决人文教育缺失问题

实践通过真学、真用、真感知的方式促使学生理解、内化文本内容,是助力课堂教学效果提升、解决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缺失的最佳形式。实践生活化以让学生走进生活为目的,能够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发现知识的运用技巧。知识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师要帮助学生将语文知识更好地应用在生活中,提高学生利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学习与生活间的联系,并教会学生利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除了让知识回归生活,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助力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融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庆祝旧历元旦》之后,教师以“庆祝节日”为主题,引导学生仿照文章写作形式创作一篇同题材的文章,另外,在庆祝节日主题的创设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真实节日里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让学生在参与节日庆祝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与习俗,通过节日将语文知识充分渗透到生活中,加强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等文章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自然环境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促使学生在实践、调研、探究中知道什么是自然语言,深刻理解为什么要保护自然环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获得良好培养。但要注意的是,实践活动要适时、适度、适量开展,教师要围绕生活、立足学科内容,但不可过度依赖课外实践,避免给学生造成学习负担,失去开展生活实践教育的意义。

4.创新作业形式,实现语文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语文学科具有真实的生活情境背景,语文知识与学生生活的有效连接和融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将作业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中挖掘知识内容,提高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在增强语文逻辑思维与情感深度过程中,增强语文教学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增加口语表达作业,让学生以生活为背景组织故事演讲比赛,参与阅读与表演,将生活中的场景利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除了阅读与表演,教师还可以通过探讨、探究、演讲、写作等形式完成知识教学。教师还可以改变作业内容,增加说明书、演讲稿、新闻稿、合同等实用类文本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当学生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就可以拥有更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总而言之,教学内容与学生情感疏离、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不符、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一致性在教学中没有体现,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主要困境。以生活化教育理念,构建生活化教育方式,实施生活化學习辅导,解决了学生不知学、不懂学的畏难情绪,改变了学生不想学、不愿学的被动学习态度,从而切实解决语文教学困境,保障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促进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的落实。

参考文献:

[1] 詹如鸿《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试题与研究》2021年第5期。

[2] 张丽荣《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走出初中语文教学困境》,《学周刊》2023年第22期。

[3] 丛红波《浅析中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年第6期。

[4] 苏雅《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14期。

[5] 郝志义《生活化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方法创新探究》,《学周刊》2023年第11期。

[6] 古建红《生活化语文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教育艺术》2023年第1期。

(杨先勇,1977年生,男,汉族,贵州遵义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系遵义市2020年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乡村初中语文生活化读写教学有效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2020ZB227)

猜你喜欢
生活化初中语文文本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38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3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8:58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