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清CGRP、ET-1水平的影响

2024-05-16 01:06陈正高丁志毅程平贺君张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7期
关键词:司汀甲磺酸通络

陈正高 丁志毅 程平 贺君 张坚

基金项目 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No.2022ZY1205)

作者单位 1.商丘市中医院(河南商丘 476000),E-mail:ajisuheiuh@163.com;2.焦作市中医院

引用信息 陈正高,丁志毅,程平,等.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及对血清CGRP、ET-1水平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4,22(7):1319-1322.

摘要 目的:探讨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疗效及对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运用简单随机法将其分为联合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对照组予以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三参通络汤,持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和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及不良反应(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肠胃胀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速度指标和血液流变学状态指标均高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对照组为6.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较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疗效更佳,可调节CGRP和ET-1水平,有效改善病人脑血流动力学,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三参通络汤;甲磺酸倍他司汀;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血管内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vert,PCIV)属于中枢眩晕,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椎-基底动脉血流灌注受阻、供血不足,从而损伤小脑、脑干和后脑机能,导致前庭功能受损[1]。其患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30%,病人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胸闷及恶心呕吐等,严重影响病人生理和心理[2]。目前PCIV无法根治,临床上主要通过综合治疗调节血脂和扩张血管来缓解症状,但疗效却有待加强[3]。其中包括使用药物来扩张血管和抵抗血小

板聚集,甲磺酸倍他司汀能够明显扩张椎-基底动脉,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改善头晕等症状[4]。PCIV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机在于本虚标实,由于体虚、肾亏、痰浊等因素,致气血亏虚、清窍失养、痰结闭阻脉络,主要临床特征为头晕、头痛。三参通络汤可以益气助血运、活血通络以利气行,补中寓通,以通助补,通补结合[5]。本研究对比研究了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和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PCIV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变化、血管内皮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86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人,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联合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诊断标准:采用中国后循环缺血性专家共识组制定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6]诊断后循环缺血症状;采用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眩晕诊治专家共识》[7]诊断眩晕症状;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8]以及《中医内科学》[9]诊断眩晕病气虚血瘀型症状,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次症:头痛,耳鸣耳聋,胸闷恶心,面色淡白,神疲乏力,唇甲紫暗,舌暗,有瘀斑、瘀点,舌下迂曲,胖大有齿痕或苔腻,脉涩/滑,或涩滑相兼。符合1项主症、2项次症,或舌脉各1项即可确诊为PCIV。纳入标准:1)病人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病人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病人有严重颅脑外伤;2)存在脑出血病史者;3)病人伴有精神障碍;4)病人对药物过敏;5)因病人自身原因无法配合治疗者。联合组,男19例,女24例;年龄55~72(61.72±3.11)歲。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年龄54~70(63.24±3.08)岁。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生产厂家: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25,规格:每片6 mg),每次1片,每日3次,饭后服用;另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并静脉输注营养脑细胞和改善循环药物,持续治疗2周。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三参通络汤治疗,药物组成:黄芪50 g,丹参20 g,川芎15 g,党参15 g,鸡血藤15 g,地龙15 g,炒白芍12 g,防风12 g,僵蚕10 g,桂枝9 g,生甘草9 g,西洋参6 g,黄连5 g,三七粉3 g。其中,合并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和竹茹,合并耳聋、耳鸣者加磁石,合并肢冷麻木者添加桂枝,合并精神萎靡、四肢不温者加桂枝和附片,药物剂量随病人症状程度酌情调整。水煎药包并取300 mL药汁早晚2次餐后温服,每日1剂,持续2周。

1.3 临床疗效

于所有病人治疗结束后,评估其临床疗效[10],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痊愈:病人头昏和眩晕症状完全消失,2周内保持良好;显效:病人头昏、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无自身或景物晃动和旋转感,病人可正常工作生活;有效:病人症状有所改善,自身或景物晃动、旋转感未完全消失,工作受影响;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1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1.4.1 血液指标

于治疗前后检测病人血液相关指标(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血管内皮功能)。采用YM-100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深圳原位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检测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血流速度;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北京众驰伟业有限公司生产)测定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和血浆黏度。采集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半径8 cm,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管内皮素-1(ET-1)水平。

1.4.2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期间病人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肠胃胀气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用例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后,两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升高,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及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CGRP水平均升高,ET-1水平均降低,且联合组变化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2.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面色潮红、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肠胃胀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3 讨 论

PCIV是以后循环为主的颈动脉短暂性缺血性疾病,严重者可发展为脑梗死,对病人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1]。随着年龄增加,PCIV患病率逐渐升高。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为动脉栓塞。PCIV常以眩晕为临床首发症状,约占60%,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长,难根治且易反复[12]。PCIV属于中医“中风”“眩晕”范畴,研究证实营养脑神经药物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作用显著[13]。西医治疗主要针对脑缺血,改善眩晕,但很多病人由于症状持续不缓解转而尝试中医治疗[14]。

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三参通络汤主要成分包括党参、西洋参、丹参、炒白芍等。其中党参配伍丹参可以对抗血浆中血小板聚集;西洋参能够抗疲劳、增强耐缺氧能力以及抗缺氧作用;丹參可改善脑缺血症状和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功能,保护心血管系统、听力等;黄芪可改善大脑退行性病变,保护脑血管;芍药可改善和治疗心脑血管及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归能够抑制神经中枢、镇痛、抗惊厥和修复神经等;鸡血藤能够降血脂和抗氧化;川芎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流阻力及血压,抗氧自由基、抗炎、抗血栓等;地龙能够抗肿瘤、调节免疫、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镇痛和消炎等;僵蚕可以抗凝血、促纤溶、降糖和降脂;三七能够抗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组织、降血压、降血脂和抗炎等。三参通络汤中诸药合用,可以共同发挥抗凝血、抗氧化和修复神经等功效。而甲磺酸倍他司汀作为组胺H3受体拮抗剂,可以激活组胺H1受体,还能随着血液流经全身,进而扩张毛细血管,促进前庭神经元组胺代谢[15]。CGRP作为一种由Calca基因编码的神经肽,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其扩血管作用很强,内皮素则是一种血管收缩肽,由21个氨基酸组成,在通常情况下,两者动态平衡,若血浆中血管活性物质CGRP和内皮素含量异常,就会导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失衡[16]。本研究结果表明,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可有效改善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和调节CGRP和ET-1水平。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血浆黏度及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其中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联合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联合组三参通络汤含有的中药成分在甲磺酸倍他司汀的辅助下能被快速吸收入血,甲磺酸倍他司汀扩张血管后,三参通络汤的中药成分随血液运输发挥药理作用,因而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

综上所述,三参通络汤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较单纯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的疗效更佳,可有效改善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和调节CGRP和ET-1水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WANG J W,MAN L B.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prostate stricture management[J].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2020,22(2):140-144.

[2] 邓行行,吴灿,成沈荣,等.双麻消眩汤联合醒脑法针刺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研究[J].环球中医药,2023,16(2):323-326.

[3] 李雪,黄石娇,岳文华,等.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机制研究及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3):60-63.

[4] HOLMES S,LALWANI A K,MANKEKAR G.Is betahistin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Ménière′s disease?[J].The Laryngoscope,2021,131(12):2639-2640.

[5] 阮明军,郑峰,黄德莲.三参通络汤配合臭氧自体血回输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气虚血瘀型)患者TCD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13(1):59-62.

[6] 李焰生.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7]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神经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眩晕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5):369-374.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

[9] 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273-279.

[10] 强茗,胡元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成都医学院学报,2021,16(4):455-458.

[11] 纪震,矫翠翠,王丹丹,等.苦碟子注射液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2,44(8):2514-2518.

[12] 何菊,张怀亮.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6):871-874.

[13] 王靖,可海霞,王敏.三七通舒胶囊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21,43(4):1108-1111.

[14] 刘爱华,韩振翔.黄芪赤风汤合补中益气汤对气虚血瘀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J].中成药,2019,41(3):713-716.

[15] 谭惠荣,陈韩,周忠东,等.甲磺酸倍他司汀联合超短波治疗耳鸣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22,31(15):101-104.

[16] MATTEIS E D,GUGLIELMETTI M,ORNELLO R,et al.Targeting CGRP for migraine treatment:mechanisms,antibodies,small molecules,perspectives[J].Expert Review of Neurotherapeutics,2020,20(6):627-641.

(收稿日期:2023-09-20)

(本文編辑王丽)

猜你喜欢
司汀甲磺酸通络
眩晕宁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80例临床研究
褪黑素对尼莫司汀抑制胶质瘤U118细胞增殖的增敏效应研究
腕踝针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颅脑外伤后眩晕的临床观察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测定盐酸倍他司汀原料及制剂中盐酸倍他司汀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
通络止痛汤治疗原发性头痛68例
蛭龙通络胶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慢性肾衰竭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