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导读

2024-05-16 05:40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信陵君公子司马迁

作者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因曾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太史令。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身体和精神上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他忍辱含垢、发愤图强,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历时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内容梗概

《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含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都是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开创了史书编撰的新体例——“纪传体”。“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包括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艺术风格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史学巨著,在人物刻画方面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项羽本纪》中项羽杀宋义一节,宋义作为起义军的将领,在关键时刻不肯去救援赵军,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实际上是因为苟且偷安、另有图谋。项羽看穿了他的意图,当机立断斩杀宋义,夺取军权,扭转了局势,从正面描写了项羽的卓识和果断,表现了他关怀百姓士卒的胸襟、肩负国家安危重任的志气。巨鹿之战一节,写项羽破釜沉舟引兵渡河,“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所向披靡、无坚不摧;又描写了诸侯军的反应,“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从侧面衬托了项羽不畏强敌的英雄气概和无比旺盛的斗志。

2.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特点

司马迁善于通过描写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紧张多变的场面,彰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选择表面平静实际杀机四伏的宴会场面,让众多人物在明争暗斗和彼此映衬中展示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刘邦的圆滑奸诈,项羽的率直寡谋,张良的深谋从容,范增的褊狭与急躁,樊哙的粗犷豪放,项伯的善良与愚昧,传神尽相,如在眼前。

3.运用对比的方法凸显人物

《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为了突出李广带兵宽绥简易的特点,与程不识进行了对比。李广带兵“行无部伍行阵”“莫府省约文书籍事”,近乎无为而治;程不识带兵却非常严谨,“正部曲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一丝不苟。“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两相对比,从匈奴和士卒的反应中,流露出作者的倾向性。

4.善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高祖本纪》中,司马迁用极富个性的语言将刘邦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如刘邦表明自己之所以能得天下的原因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层叠排比,滔滔而下,表现出刘邦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看到别人的长处,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而项羽徒逞匹夫之勇,既凶狠残暴,又善良不忍;既刚愎自用,又轻信多疑;既暴烈急躁,又优柔寡断,连仅有的一位谋臣范增,也被他抛弃赶走。两相比较,孰胜孰负,不言自明。

5.用“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

《史记》在材料安排上经常采用“互见法”。在背景事件人物基本相同的材料中,按描写人物的需要,或详或略、或补或删,描写人物性格,记述史实则互相补足,这就是“互见法”。这样既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又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完整、历史的真实。如《魏公子列传》主要表现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但信陵君并不是时时都能做到这一点。魏相魏齐曾将范雎一顿暴打,后来范雎做了秦相,要报仇,魏齐无藏身之所。赵相虞卿为了救魏齐,解去相印与魏齐一起投靠信陵君。但信陵君畏惧秦国,未及时接见他们,结果魏齐“怒而自刎”。如果将这件事写进《魏公子列传》里,就不能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形象,因此司马迁将它写进了《范雎蔡泽传》中。这样既突出了信陵君的性格特点,又不损害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保持了历史的真实性,真正做到了“不溢美”,也“不隐恶”。

选段赏析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公子执辔愈恭。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原枉车骑过之。”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酒酣,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侯生因谓公子曰:“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报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于是罢酒,侯生遂为上客。

(节选自《魏公子列传》,有删节)

◆赏析

文段详细描写了信陵君亲自迎接侯嬴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信陵君送厚礼给侯嬴,侯嬴不肯接受,说:“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带着车马随从,专程到夷门去请侯嬴参加宴会,侯赢“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这些语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出侯嬴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走到半路,侯嬴表现得十分傲慢无礼,让信陵君停车,“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视公子色终不变”才不紧不慢上车,到了宴会上才对信陵君说:“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这一系列举动凸显了侯嬴胸中自有韬略的特点。

面對侯嬴傲慢无礼的行为,信陵君却“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执辔愈恭”“颜色愈和”“色终不变”“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二者对比,更突出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性格特点。除了正面描写信陵君和侯嬴的言行举止之外,文段还描写了其他人对这件事的反应,“皆窃骂侯生”“宾客皆惊”,从侧面烘托了信陵君谦虚下士的形象。

猜你喜欢
信陵君公子司马迁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信陵君爱才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五公子抢位
蒙骜伐魏
红装公子,如玉无瑕
陌上公子人如玉,一眼万年情无双
多情公子空挂念
信陵君尊老